麻黃牽牛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統》卷七十一。具有疏風散寒利水之功效。主治石淋或癃閉。症見水道不通,小便短少,頭痛昏悶。
基本介紹
- 名稱:麻黃牽牛湯
- 出處:《醫統》卷七十一
- 功用:疏風散寒利水
- 主治:石淋或癃閉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文獻摘要,
組成
麻黃(去節)、羌活、射干、荊芥穗、紫菀茸、防風、知母、蔓荊子、牽牛各一錢(3g),半夏二錢(6g)。
用法用量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煎,熱服。
功用
疏風散寒利水。
主治
石淋或癃閉。
方義
本方所治為石淋兼有外感。外感風邪,肺氣不宣,肅降失常,則水道不通,頭痛昏悶。方中麻黃解表宣肺,牽牛下氣逐水,可使肺降氣行而水道通利,故以二藥為君。紫菀開泄肺郁,射干解毒散結,半夏燥濕,以助水通石出為臣。羌活、荊芥、防風、蔓荊子疏散表邪以治頭痛昏悶,知母滋陰清熱以防陰傷,俱為佐藥。諸藥相伍,可使風邪散,肺氣降,水道通,結石出,而諸症自解。
運用
診斷要點為水道不通,小便短少,頭痛昏悶。
臨床常用於石淋或癃閉。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古今醫統大全》:“麻黃牽牛湯,治石淋水道不通,頭痛昏悶,先宜服此。麻黃(去節)、羌活、射干、荊芥穗、紫菀茸、防風、知母、蔓荊子、牽牛各一錢,半夏二錢。上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煎,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