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國小

所謂“正路”也只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寬約兩米,路旁儘是野草。“現在還不到路程的三分之一,要翻過那座山,再翻一座才到。”記者目測對面的山直線距離約200多米,但要抵達還要走一段很長的山路。8個孩子,大多穿著拖鞋,有的背著書包,有的只提著個袋子。金花說,平時都一塊上學、放學,最大的六年級,最小的還在讀學前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雀國小
  • 外文名:無
  • 位置:茂名信宜市思賀鎮
  • 性質:偏遠山區
  • 主題:貧困
故事的發現,記者手記,孩子的自助餐,學校現狀,發展前景,

故事的發現

“六一”前夕,羊城晚報記者隨公益機構探訪茂名一些偏遠鄉鎮的“麻雀國小”,領教何謂“艱苦”
六一兒童節前夕,羊城晚報記者與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的志願者來到茂名信宜市思賀鎮,走訪當地的“麻雀國小”,探訪那些浸潤著汗水、淚水,但又充滿希望、被不懈堅持著的求學之路。
麻雀國小

記者手記

鄉間走讀,考驗意志
2013年5月29日16時50分,伴隨著大垌國小放學鐘聲而來的,是漫天的烏雲,還有遠處山間壓抑而模糊的雷聲。孩子們迅速在操場上排好隊,有序地疾速走出校園。
混年級上課,只有一位老師混年級上課,只有一位老師
志願者一行人兵分兩路,送兩個孩子回家。記者跟隨住得較遠的金花一起回家。
烏雲越壓越低,催人加快腳步,平日裡與金花同行的小夥伴們快步走在前頭,很快便不見蹤影。“我帶你們抄近路趕上他們吧。”金花轉入路旁的樹叢里,爬上一個陡坡。記者手腳並用還是趕不上金花,當記者上氣不接下氣地來到“正路”時,孩子們正在前方嬉鬧前行。
抵達金花家時已是17時50分。“如果雨再大一些,你的鞋就看不出顏色了。”金花的父親說,雨天山路變得異常泥濘,鞋子往往會沾上黃泥,帶著泥的鞋會越走越重,“下雨時我們都把鞋提在手上走。”
記者發現,在當地,走得最快的是孩子:急著上學,趕著回家,長途跋涉,天天如此,速度是這么練出來的。但這本不是他們這個年紀應有的“速度”。這對於他們而言,就是生活。

孩子的自助餐

思賀鎮的12所國小內,都有一間磚砌的平房:房內一角堆放著柴火,靠牆的水泥板上有四五個用磚頭壘起來的灶台,牆壁因長期燒柴被熏得黝黑。這是學生們中午做飯的“廚房”。
思賀鎮有252名小學生,因回家路途遙遠,中午得在學校吃飯。家境好一點的學生會“搭”教師的一伙食,與老師一樣花3元錢吃一頓有肉有菜的午飯。承擔不起這3元錢的孩子則必須從家裡扛柴火和大米到學校,中午在學生“廚房”生火做飯。
再來看看那頓3元錢的午飯:一碗米飯,一碗青菜湯上鋪著一點豬肉。“一頓午飯3元錢,每個學期大概上100天的課,一個學期每個學生就需要300元錢的午餐費。”思賀鎮教育辦主任陳志坤感慨,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種條件。通常,留校做飯的學生幾人“共享”一鍋米飯或白粥,不炒任何菜。有些學生甚至只能一口水一口速食麵,這樣只要花1元錢。
2013年4月走訪信宜時,志願者發現,有的教室窗台上放著學生從家裡帶來的飯盒,裡面裝著中午的飯菜,但由於不能保溫又無法加熱,中午只能吃冷飯冷菜。2013年5月30日,記者與志願者們來到大垌國小,上午最後一節課的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打開飯盒,裡面只有一個菜,大多數是青菜,甚至只有榨菜和米飯。
本次的信宜之行,恤孤會志願者與三名新加坡華人帶著260個愛心保溫飯盒,送給留校吃飯的小學生。當天,在大垌國小的學生“廚房”里,六年級的李妙華和李欣容正為自己和弟妹們的午飯忙碌著。
午後的氣溫高達攝氏30多度,狹小的“廚房”內沒有風扇或排氣扇,灶台邊熱浪襲人,蹲在灶台前看火的兩人早已面泛紅光,汗如雨下。
李欣容說,午餐一般就是白粥,沒有任何菜,有時候有錢會去買包速食麵和白粥一起煮,“這樣吃有味道些。”志願者聞言立刻買回幾包速食麵。李妙華掀開鍋蓋,蒸汽上涌時,她熟練地往後避了避,再拆開速食麵倒入粥水中。這樣一頓午飯,李欣容與李妙華要先分給弟妹吃,最後才輪到自己。
李欣容正在學生“廚房”燒火李欣容正在學生“廚房”燒火
大垌國小的老師告訴記者,在校煮飯的學生們通常是上午最後一節課前的課間跑到廚房生火、淘米、煮飯,然後再跑回去上課。“他們已經熟知鍋里該放多少水、爐灶要加多少柴,才能讓米飯在放學時剛好能吃,不會糊。”
為解決學生午餐問題,陳志坤嘗試了很多辦法,最終定下一個靈活方案讓學生選擇:“出得起3元錢的,跟著老師吃,有飯有菜有肉;出不起的,就自己帶米來,學校免費幫他們用電飯鍋煮。”
陳志坤構想的學生“廚房”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大電飯鍋,一次能煮30人的飯,一個學校至少一個,再要一個消毒碗櫃,還有給學生裝飯的飯盒。”他說,若無法提供吃飯的桌子板凳,學校也可以利用舊桌椅替代。他大概算了一筆賬:一個大電飯鍋約500元,消毒碗櫃200多元,飯盒5元一個,一個這樣的學生廚房要1000多元。但是,“學校現在有地方,但沒有錢。”

學校現狀

有校車也用不起
在思賀鎮國小的外牆上,或是在村子顯眼的牆壁上,通常都會有一張大紅紙,上面用黑字寫著捐建國小的村民姓名與金額。提起這個,陳志坤十分驕傲,他說,思賀鎮的百姓是最看重並且支持教育的,鎮上的許多校舍、教學設備都是靠民眾集資。但這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一棟三四層高的舊樓,一個水泥操場,兩個籃球架,這便是思賀鎮國小的大致模樣。仔細看,會發現教室窗上暗紅色的鐵欄桿原來已銹跡斑斑,有些木製的窗框因脫位而關不攏,窗玻璃有些只有一半。三四十人的教室,沒有一把風扇,天花板上只有燈管的架子,沒有燈管。一走進教室,立即感受到溫度的上升,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汗酸味。
當記者與志願者來到大垌國小分教點時,發現這裡的條件要艱苦得多:一間紅磚平房,簡單地裝上不鏽鋼窗欄,沒有玻璃。一旦下雨,哪邊飄雨,就搬到另一邊上課,像是在打游擊。思賀鎮設有10個分教點,為的是讓離學校太遠的學生少走路。陳志坤說,分教點一直有,以前是在村民家裡,或者是在祠堂里。
每個分教點只派一名老師,分別給一二年級和學前班的孩子上課。大垌國小分教點只有十來個學生,三個年級的學生混成一個班。思賀鎮婦聯副主席張榮麗坦言,分教點的老師是最辛苦的:“農村環境差、待遇又低,留不住人。”
在思賀鎮這樣的地方,無論是學前班的孩子,還是六年級的學生,都得走路上下學,有時必須獨自一人。極少有踩腳踏車的,更沒見到一輛校車。陳志坤說,步行一個小時能回家的,算是中等距離。“一直都沒有校車,配給我也不敢要。”陳志坤坦言,學校承擔不起校車的日常維護和請司機的費用。另外,大多數國小都是一個中心點,學生分散居住在周圍的村里,校車接送有些不切實際,使用成本會很高。

發展前景

陳志坤說,2013年茂名市要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給思賀鎮撥專款200萬元用於校舍維修改造。“一放假立刻開工,教室要全部裝上風扇和燈管,門窗、課桌都要換,要規範化。”
裡面裝著他們的午飯裡面裝著他們的午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