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藍頭島,又稱麻蘭頭島、麻藍島,欽州市欽南區境內島嶼,位於欽州市犀牛腳鎮的西北面、鹿耳環江江口處,距犀牛腳鎮政府所在地4.3千米,長879米,寬600米。海島面積為0.254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8千米。最高點位於海島南部,高程約21.3米。地理位置為北緯21°40.7′~21°41.2′、東經108°41.7′~108°42.1′,中心點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0′、東經108°41.8′。距大陸最近距離為745米。
麻藍頭島原為荒島,清鹹豐年間(1851—1862年)犀牛腳大環楊屋人移居島上。此後逐漸形成一自然村,為欽州市犀牛腳鎮大環村公所所轄。1995年,欽州市欽南區政府將島上居民遷出至島東南面對岸的大環村。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形地貌,岸線與潮間帶,土壤,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基礎設施,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麻藍頭島原為荒島,清鹹豐年間(1851—1862年)犀牛腳大環楊屋人移居島上。此後逐漸形成一自然村,為欽州市犀牛腳鎮大環村公所所轄,有少量耕地和灘涂,當時島上居民主要從事漁業,兼種蔬菜、雜糧等。
1995年,欽州市欽南區政府將島上居民遷出至島東南面對岸的大環村,島上不再有戶籍設定。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麻藍頭島位於欽州市犀牛腳鎮的西北面、鹿耳環江江口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1°40.7′~21°41.2′、東經108°41.7′~108°42.1′,中心點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0′、東經108°41.8′。距大陸最近距離為745米,距犀牛腳鎮政府所在地4.3千米,長879米,寬600米。海島面積為0.254平方千米,海岸線長2.8千米。最高點位於海島南部,高程約21.3米。
麻藍頭島
地質
麻藍頭島島體主要由志留系磚紅色、黃褐色的含粉砂泥質砂岩構成,含筆石等化石。出露地層為侏羅系的中侏羅統,岩性為厚層狀細粒砂岩夾紫紅色厚層狀泥質粉砂岩,底部為紅色泥岩、細粒泥質砂岩、粗粒含礫中砂質石英砂岩。潮間帶沉積物表現出鋯石異常。
地形地貌
麻藍頭島主要地貌成因類型為二級侵蝕—剝蝕台地、沙堤以及人工形成的地貌—人工海堤。
海島中部為養殖池塘,北部地勢稍平,南部有一小山峰突起,地勢稍高。最高點位於海島南部,高程約21.3米。西南部最高點高程約6.4米,西北部最高點高程約6.5米,北部最高點高程約6.6米。海島南端還有一較小的養殖池塘。人工海堤即防波堤為磚石結構,長約2千米,堤高1~2米不等。島呈南北走向,彎月形,彎口向東。
岸線與潮間帶
麻藍頭島修築了環島防波堤,已全部為人工岸線。局部岸段缺失高潮灘。
麻藍島高潮帶至中潮帶上部地貌類型多樣,東側海灣區發育紅樹林灘,西南為砂頁岩構成的岩灘,局部見侵蝕的沙灘進流坡,西北部為中高潮位沙灘。中、高潮區的外圍發育寬闊的侵蝕堆積沙灘,統稱為“麻藍頭沙”,主要由黃白色粗砂組成,產沙蟲和對蝦等。麻藍島—大灶江口實測地形地貌剖面,人工岸線以下出露一小段岩灘、岩灘一沙灘交替帶,緊接著是灘脊—灘槽發育、潮溝、沙壩和心灘發育的地形起伏的中潮位沙灘,灘面上發育對稱波痕、不對稱波痕、平脊波痕菱形(棱狀)波痕等多種沙波痕,沙灘上盛產沙蠶等潮間帶底梄生物,到處都是挖沙蟲留下的沙坑和泥沙堆積。麻藍島周邊受波浪、潮流、潮汐、河流作用的綜合影響,潮間帶動力地貌過程高潮帶以侵蝕作用為主,中潮帶和低潮帶則表現為侵蝕—堆積作用交替。
土壤
麻藍頭島表層為砂岩風化物,為含沙量較大的黃沙黏土。
自然災害
麻藍頭島地處欽州灣外灣,鹿耳環江口處,地質災害主要為颱風、風暴潮和大海潮。
自然資源
麻藍頭島除養殖池塘以外幾乎全島都被植被所覆蓋,植被總面積約0.250平方千米。
海島植被以人工植被為主,整個島嶼幾乎全為木麻黃防護林,均屬20世紀70年代人工種植,保存較好。約高17~18米,胸徑12~28厘米,面積約0.201平方千米,覆蓋度60%~65%。因島上缺乏淡水,偶見木麻黃植株呈灌木狀或匍匐在地。其中混生有片狀的濕地松,但其面積很小。
麻藍頭島的天然植被基本為紅樹林,面積約0.050平方千米,約占植被總面積的19.8%。
人口
1995年,麻藍頭島上居民遷出時有居民30多戶,人口240人左右。
經濟
20世紀90年代末,為麻藍頭島旅遊的鼎盛時期最多時每年可有7000~8000人/次遊客上島,少時每年約2000~3000人/次。島上現有小酒店一座為欽南區政府所建,可住200人左右。1998—2003年期間,島上還曾設立“飲食一條街。2004年,欽南區政府將麻藍頭島租售給了美東公司,售價1200萬元,經營期50年,面積仍按430畝計算。之後美東公司修建了長約2千米的環島防波堤,堤高1~2米不等。
基礎設施
麻藍頭島已開發總面積29.5萬平方米(含西北面一片沙灘1.5萬平方米),已建有度假村大門樓,還有綜合商店、小食街、淋浴房、公廁、小別墅群、娛樂城、辦公樓、餐廳等配套設施,開設了旅遊、餐飲、娛樂、購物等業務。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閉路電視,架設了供電線路和淡水供應管道,各種設施齊全,成為人們住宿、餐飲、娛樂、旅遊的好場所。
麻藍頭島除原有的一些較窄的小土路外,島上修建有寬約1.5米的環島水泥路,以及環島防波堤。島上供電電網併入農網,經由海島東面對岸平山村通出的海底電纜與農網連線,並有一台變壓器。通往島上的電話線則從大環村經由海底連到島上。島上未設移動通信基站,但因離岸較近,手機信號可覆蓋。
欽南區政府還在島上裝設了衛星天線,安裝了閉路電視島上有兩口淡水井供日常生活之用。
2008年,欽州市交通局在島上修建了一座碼頭,名為麻藍島陸島碼頭。
2009年起,麻藍頭島新修建的大欖坪至三墩公路。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麻藍頭島又稱麻蘭頭島、麻藍島,相傳古代此地原是一片海灘,不知什麼朝代從欽州灣西南遊來一條大南蛇,南蛇到了此地,看到了北岸的硫黃山,不敢再前進而盤曲於此,後形成了島嶼,狀似麻籃,因得名麻藍頭,諧音訛為今名。
- 相關歷史
1995年,欽州市欽南區政府徵用了麻藍頭島,並將之作為旅遊度假村進行開發建設,將島上居民遷出至島東南面對岸的大環村,對島上居民按照麻藍頭島為430畝(依高潮水位線計算)的面積進行補償,補償標準為1200元/畝,除外出工作的之外,其餘在家的201人按人頭均分補償款。另外,政府按照島上居民原住房面積在大環村村址內給予相同面積住房補償(房屋由政府蓋好),島上居民也可申請大於原住房面積的住房,但要由其自己出錢購買多出的部分。現有三戶居民仍留在島上未搬。遷出後的居民仍然主要從事捕撈業和養殖業。
風景名勝
麻藍頭島為欽州新八景之一。
麻藍頭島處於欽州港區七十二徑與三娘灣景區之間,原曾是犀牛腳鎮大環半島的一部分,像是一頭犀牛延頸伸入海中喝水的牛頭,後因一場大海嘯的沖刷而被分割成為單獨的海島。退潮時,人們還能從大環半島徒步過去。大環離犀牛腳鎮政府所在地3千米。麻藍頭島距欽州港兩個起步碼頭水路為7.2海里,乘坐遊覽船半小時可抵達,離三娘灣景區5海里,與犀牛腳鎮大環半島隔水相望。
麻藍頭島的西北面是一片寬闊平坦的沙灘、砂質金黃,幼細柔軟,是個天然海濱浴場。
麻藍頭島的南面為礁石帶。
麻藍頭島的東面是一片茂盛的紅樹林帶。
麻藍頭島的東南側,有一座面積8萬平方米、高21.8米的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