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麻田黃刺蛾
- 拉丁學名:Cin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 別稱:刺蛾、八角蟲、八角罐、洋辣子、羊蠟罐、白刺毛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刺蛾科
- 屬:黃刺蛾屬
- 種:麻田黃刺蛾
- 分布區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台灣等
形態特徵,成蟲,幼蟲,蛹,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5mm,翅展33mm左右,體肥大,黃褐色,頭胸及腹前後端背面黃色。觸角絲狀灰褐色,複眼球形黑色。前翅頂角至後緣基部1/3處和臀角附近各有1條棕褐色細線,內側線的外側為黃褐色,內側為黃色;沿翅外緣有棕褐色細線;黃色區有2個深褐色斑,均靠近黃褐色區,1個近後緣,1個在翅中部稍前。後翅淡黃褐色,邊緣色較深。卵橢圓形,扁平,長1.4—1.5mm,表面有線紋,初產時黃白,後變黑褐。數十粒塊生。
幼蟲
體長16—25mm,肥大,呈長方形,黃綠色,背面有1紫褐色啞鈴形大斑,邊緣發藍。頭較小,淡黃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胴部第2節以後各節有4個橫列的肉質突起,上生刺毛與毒毛,其中以3、4、10、11節者較大。氣門紅褐色。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下線黃褐色。臀板上有2個黑點,胸足極小,腹足退化,第1—7腹節腹面中部各有1扁圓形“吸盤”。
蛹
長11—13mm,橢圓形,黃褐色。繭石灰質堅硬,橢圓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縱紋似鳥卵。
生活習性
東北及華北多年生1代,河南、陝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幹上的繭內越冬。1代區5月中、下旬開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現成蟲,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羽化後不久交配產卵,卵產於葉背,卵期7—10天,幼蟲發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後陸續老熟,在枝幹等處結繭越冬。二代區5月上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蟲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發生,第l代成蟲7月中下旬始見,第2代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開始老熟結繭越冬。7—8月間高溫乾旱,黃刺蛾發生嚴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樹木多,利於為害麻類的刺蛾發生。天敵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蟲繭或敲碎樹幹上的蟲繭,減少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