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蝴蝶蘭

麻栗坡蝴蝶蘭

麻栗坡蝴蝶蘭(Phalaenopsis malipoensis Z. J. Liu)是蘭科、蝴蝶蘭屬植物。附生於樹幹或樹枝的樹皮上,以扁條狀的根緊貼而生,葉2-5片,卵形,深綠色,花序總狀,常有花3-6朵。花細小,唇瓣有2個黃色斑塊,花期4-5月。

麻栗坡蝴蝶蘭分布於中國、緬甸、越南等國。生於海拔600-1300米的石灰山林中樹上或林下岩石上。

麻栗坡蝴蝶蘭的顏色清新淡雅,小巧玲瓏的花瓣,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高,科學及文化意義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栗坡蝴蝶蘭
  • 拉丁學名:Phalaenopsis malipoensis Z. J. Liu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天門冬目
  • :蘭科
  • :蝴蝶蘭屬
  • :麻栗坡蝴蝶蘭
  •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列入CITES附錄Ⅱ、瀕危(IUCN標準)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瀕危因素,

植物學史

蝴蝶蘭屬隸屬蘭科萬代蘭族指甲蘭亞族,約有4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至澳大利亞。該屬植物均為附生草本根肉質,發達,從莖的基部或下部的節上發出,長而扁;葉質地厚,扁平;莖短,具少數近基生葉(吉占和等,1999)。蝴蝶蘭屬植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世界各地有很多的愛好者和較大的市場需求,其中不少愛好者非常熱衷於對原生種的收藏,因而對野生的蝴蝶蘭屬植物的保育也頗受關注。
中國原有記錄蝴蝶蘭屬6種,直到2004年,劉仲健、陳心啟等人在雲南東南部文山州麻栗坡縣下金廠發現了麻栗坡蝴蝶蘭,使記錄增至7種。

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根扁平,達50厘米。莖短,被葉鞘包圍。葉片有3-5枚,近基生,落葉或1-2枚葉宿存於冬季;長圓形到橢圓形,長4.5-7.0厘米,寬3.0-3.6厘米,基部寬楔形圓形,先端斜鈍到銳尖。總狀花序3-4個,從莖基部發出,長8.0-15.0厘米,疏生3-4朵花;花序梗綠色,具2-4枚膜質鞘;脊柱直;花苞片黃綠色,三角形披針形,長2.0-4.0毫米,漸尖。花直徑1.2-1.6厘米。萼片和花瓣白色,有時微染淡黃,唇瓣白色帶橙色或橙黃色,花盤和中裂片的中部微染褐色,柱頭白色,基部前方有1-2個新月形或半圓形的棕色斑紋;花梗和子房白色,微染淡綠色,1-1.3厘米。中萼片呈長圓狀橢圓形,長7.0-9.0毫米,寬3.0-4.0毫米,鈍;側萼片呈斜卵狀橢圓形,長6.0-7.0毫米,寬4.0-5.0毫米,基部貼生於柱足,有時背面具龍骨狀突起。花瓣匙形或狹倒卵形,長6.0-8.0毫米,寬2.0-3.0毫米,圓形;唇瓣3淺裂;側裂片近披針形,直立,近平行,與中裂片形成U形,長2.0-3.0毫米,兩側裂片之間具2個橘黃色的胼胝體;中裂片寬三角形,長4.0-5.0毫米,寬6.0-7.0毫米,先端具3小裂,基部具1個深叉開的胼胝體,中央具1個新月形的附屬物,每個叉開的胼胝體分裂成2條絲,絲長約3.0毫米,蕊柱長4.0-5.0毫米,蕊柱足長1.0-2.0毫米。花期4-5月。

近種區別

麻栗坡蝴蝶蘭與原產印度、緬飼、越南和中國西與雲南的羅氏蝴蝶蘭(Phalaenopsis lobbii (H. G. Reichenbach) H. R. Sweet)十分相似,但後者唇瓣有2個對稱褐色斑塊,故有人認為麻栗坡蝴蝶蘭是羅氏蝴蝶蘭的變種,麻栗坡蝴蝶蘭的發現為未來蝴蝶蘭育種提供了又一個優良種質。
麻栗坡蝴蝶蘭與囊唇蝴蝶蘭Phalaenopsis gibbosa Sweet)十分相似,囊唇蝴蝶蘭花均為白色,唯不同的是花瓣較短和較寬可以與麻栗坡蝴蝶蘭相區別。

產地生境

麻栗坡蝴蝶蘭分布於中國、緬甸、越南等國。生於海拔600-1300米的石灰山林中樹上或林下岩石上。在中國雲南的麻栗坡地區有野生,自然分布於海拔800-1000米的天然雜木林中。生長適溫20-28℃,易栽培,喜中等光照。

主要價值

麻栗坡蝴蝶蘭的顏色清新淡雅,小巧玲瓏的花瓣,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高,科學及文化意義大。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21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二級。
2019年,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2015年,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EN)。
2013年,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NT)。

種群現狀

分布區小,棲息地明顯退化,種群減少;分布區小,棲息地明顯退化,種群減少;數量極少。

瀕危因素

生境退化或喪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