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張村位於閻良城區東北角,東與新興街道辦的張大夫接壤,南與新華路街道辦的農興村相連,北與鳳凰路街道辦的斷垣村相鄰。下轄麻張、柳家、羅家、大良、小良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麻張組。現有村民2510人,已經基本上成為城中村。麻張村一帶民國時屬臨潼縣閻良鎮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麻張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
- 人口:2510人
- 著名景點:梁泉西堡築城紀事碑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麻張,羅家,柳家村,大良,小良,本村人物,文物古蹟,教育簡史,重大事件,特色介紹,大良路,潤天大道,文化路,
歷史沿革
建國初,屬臨潼縣閻良區閻良鄉。1956年,劃歸新興鄉農興高級合作社。1961年成立麻張大隊,屬閻良公社。1969年更名為紅旗大隊,1972年復名麻張大隊。1984年改稱麻張村。1997年從閻良區閻良鄉劃歸新華路街道辦管轄至今。
解放前,該村雖然地處閻良鎮附近,但經濟落後,農民靠天吃飯。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麻張村依託臨近城區的優勢,發展私營企業、奶牛養殖、蔬菜種植、出租房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近年來的城市擴建中,村委會科學規劃,建設了商貿街,出租門面房,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不斷最佳化村居環境,共硬化村內道路1.758萬米,修排水明渠1100米、暗涵5174米,購置鋼體垃圾箱15個,建文體健身廣場800平方米,改成水廁145座,安裝路燈115盞,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目前,該村有大良路、潤天大道兩條商業街,已成為閻良城區較為繁華的區域。
解放前,該村雖然地處閻良鎮附近,但經濟落後,農民靠天吃飯。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麻張村依託臨近城區的優勢,發展私營企業、奶牛養殖、蔬菜種植、出租房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近年來的城市擴建中,村委會科學規劃,建設了商貿街,出租門面房,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不斷最佳化村居環境,共硬化村內道路1.758萬米,修排水明渠1100米、暗涵5174米,購置鋼體垃圾箱15個,建文體健身廣場800平方米,改成水廁145座,安裝路燈115盞,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目前,該村有大良路、潤天大道兩條商業街,已成為閻良城區較為繁華的區域。
麻張村
行政區劃
麻張
該村位於閻良城區潤天大道北段之東,前進東路之南,潤天酒店之北,一飛院以西。相傳明代麻姓、張姓在此建村,遂名麻張堡。該村舊時有城牆,解放後被夷平。1949年有人口126人,2010年有耕地70畝,村民 410人。有張、李、王、馮、劉、崔、郭、盧、韓、魏等姓氏,其詳情未考。
羅家
該村位於前進東路之北,鹹銅鐵路之南,東航花園小區以西,閻良區看守所之東。1913年,河南省鄧縣羅姓災民在麻張堡北定居,後子孫繁衍,漸成村落,故名羅家村。初與麻張合編為一村,1981年分隊後,獨立成為一個生產隊。1949年有村民65人,2010年有198人。該村最初只有羅姓,後有親戚投靠,漸有盧、李、陳等姓村民遷入。
柳家村
該村位於閻良倚天路東側,107省道從其北經過。明代-柳姓移民在梁泉河(俗稱狼窩溝、柳家溝,解放後平整土地會戰中被填平)邊建陽柳、陰柳二村。清末兵燹後,陰柳村併入陽柳村,即今天的柳家村。1949年全村有270人。現分為三個村民小組,柳東現有410人,村東為閻良西飛一中新校址。柳西一組現有176人。柳西二組現有村民200人。該村有柳、房、林、雷、張、王、劉等姓氏,其詳情未考。
大良
閻良城區東部最大的城中村,位於大良路、潤天路、人民路、公園街之間。元代《長安志圖》記述石川河渠時說:“櫟陽除涇水所灌之外,其東北境高,涇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經斷原東、梁村,過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按其位置,這個梁村就是現在的大良村。明代時,該村西南有一清泉湧出,向東經柳家、薛雷流入石川河,該村地處泉旁,遂名梁泉堡,也叫過豐潤村,康熙年間始稱良村。因山東移民在村旁建有小村子——梁泉西堡(民眾慣稱新城),當時新城和良村編為一村,統稱良村。1959年,建“蘇聯專家樓” (今141醫院處),將良村和新城分開,當地工人遂稱良村為大良、新城和邢家為小良,後來成了正式村名。解放前該村有土城一座,南城牆辟有兩個城門,東為大城門,門額鐫刻“良泉堡”,西為小城門,門額鐫刻“豐潤村”。1958年,搜肥運動中,城被夷平。大良村東原有藥王廟和無量佛廟,每年二月二有廟會,終年香火不斷。藥王廟楹聯為“治龍治虎治黎民,藥王藥聖藥真人”。該村是當地老戶和湖北、山東移民雜居的村子,東部城內稱堡子,居住老戶,西部城外稱良村莊子,為山東移民居住區,現在已成雜居局面。現有村民646人。姓氏有張、牛、魯、寧、亓、許、田、李、孟、周、朱、戴、陳、谷等。魯姓系1882年前後魯正滿從湖北麻城縣遷來;寧姓1889年從山東萊蕪縣方下鎮徐封邱村遷閻良,後落戶該村;許姓系1919年山東萊蕪縣羊里鎮辛興莊許氏十八代孫許敦河攜子昌先、盛先、孝先遷此。余姓未考。村內有一棵清代國槐,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古樹名木。
小良
該村位於大良村西北百餘米處。清末光緒年間湖北、山東災民在此建村,因在梁泉堡之西,故名梁泉西堡。1912年築城,東西約90米,南北約70米,辟一南門,城內街道呈T型,住著亓、杜、呂三姓人家,民眾慣稱為新城。邢姓、許姓住在城北。1959年更名為小良。現有村民418人。姓氏有邢、亓、許、杜、呂、劉、田、李、朱、鄭、王等。許姓系1907年、1928年分兩次從山東萊蕪縣羊里鎮辛興莊遷來。杜姓清末亦從萊蕪遷來。邢姓清末由湖北遷到今丹鳳縣,後由丹鳳遷此。余姓未考。
本村人物
張振川 大良組人。早年在國民二軍當過團長,後解甲回鄉,民眾稱張團長。他思想開明,同情革命,0交口地下組織與其建立了-關係,並在其家設立了地下交通站。1941年秋,許權中將軍的女兒黎英(0黨員)和丈夫王俗明曾在其家小住,後奔向邊區。交口“7·3”血案發生後,談國帆的家屬曾在其家隱蔽過一段時間,後進入邊區。1941年,交口地下黨將寧毅侯捐獻的《萬有文庫》運往邊區時在-線受阻,後經張振川找淳化-駐軍營長焦彥斌說情,得以順利通行,運抵延安。
魯崑山(1880~1957)原名玉瑞,字貽謙,1880年生於湖北麻城,幼年隨父兄來陝,落居今閻良區新華路街道辦大良村。1912年主持修築梁泉西堡城(俗稱新城,今小良村)。後投身軍界,曾任北洋政府陸軍上將馬福祥的副官,稱“魯師爺”,曾參加解西安之圍。後退出軍界,寓居平涼,成為當地有名的商賈。1948年,舉家返遷故里。先生秉性善良,好周人之難,地方興學立廟也多有施捨,至今仍為鄉里傳頌。
寧建邦 字毅侯,祖籍山東萊蕪縣,1889年農曆五月十八日生於閻良鎮,後落居良村。1911年曾在全陝農業學校、三秦公學留德預科班學習,開始接觸革命思想。
西安辛亥反正後,他與同學參加張雲山的洪漢軍,在城區巡邏隊宣傳革命。10月底,奉命回到閻良鎮組建團練,穩定地方秩序,向民眾宣傳西安光復的-和意義。後在關山國小執教。1918年參加陝西靖-,在軍需處工作。1921年9月被陝西靖-總司令于右任委任為同官代理知事。他上任後,即廢除苛捐雜稅、撤銷鹽禁、恢復交通運輸,促進商貿和經濟發展,同時為國民革命籌措經費。1922年3月,他卸任回到西安。此後在煤油稅務處、西北大學任職。1924年,任韓城縣芝川鎮百貨厘金局局長。1927年他任國-軍總司令部秘書和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秘書,參與軍機,並安家在西安四府街。不久,離開政界。
1930年,寧先生到中山學院任庶務主任。他熱愛桑梓,關心家鄉建設,在西安期間,利用自己的關係和名望,做了許多有利於地方的好事。1935年,閻良鎮聯保主任朱任天、名紳朱鴻夫在他的引見下,促成了楊虎城撥款興辦閻良國小的地方盛事。
抗戰時期,寧先生舉家避居三原,1939年前後回歸閻良鎮大良村。1940年,寧先生毅然將自己珍藏的《萬有文庫》(共2026冊,時折合100石小麥)、《少年百科全書》、《辭源》等書籍捐獻給臨潼地下黨組織,後被秘密運往延安。解放前,寧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掩護過談國帆、尹省三、王志溫等多名地下黨員。
解放後,寧先生先後擔任臨潼縣政協委員、人民代表等職,積極參政議政。“文革”中,寧先生被冠以“偽縣長、漏劃地主”等罪名,列為-對象,受到錯誤批鬥。1971年予以公開平反,恢復名譽。1972年6月辭世,享年84歲。
亓彥英 小良村人,祖籍山東萊蕪縣大官莊,1932年農曆11曰29日出生。1951年從軍,參加抗美援朝。1956年轉業到陝西省商業廳。1962年調到臨潼縣,先後在縣廣播站、縣工委工作。1964年到臨潼縣閻良鎮委工作。1965年任閻良鎮供銷社主任。1971年任閻良區商業局首任局長。1985年任閻良區政府信息處主任。1987年任閻良區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長,1993年退休。他在任期間,敢于堅持真理,主持公道,為同志和民眾辦了不少實事、好事;他任人唯賢,提撥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幹部,在同志中有很高威望。
呂忠智 小良村人。1988年3月~ 1993年1月任0閻良區委副書記,1993年1月~1996年3月任閻良區政協主席。
呂健 小良村人。曾任西安市碑林區副區長,0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正局級),2007年至今任長安區區委書記。
柳思源(1924~1993) 柳家村人。曾任青海省大通縣縣委副書記。
柳鐵牛 柳家村人,生於1953年。2003年至今任閻良區政協副主席。
寧本立 寧毅侯之孫,大良村人,生於1958年。1977年參加工作。現任閻良區政協常委、辦公室主任。幼承庭訓,臨池不輟,攻習柳公權、于右任、啟功等人書法,自成一體,擅長行草隸篆。書法作品被收入中華書畫名家作品集,曾榮獲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華書畫藝術大賽金獎和中華愛國藝術家獎章等多項殊榮。
羅永信 0黨員,羅家村人,生於1960年9月。現任麻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閻良區第九屆、第十屆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一屆-會代表。
魯崑山(1880~1957)原名玉瑞,字貽謙,1880年生於湖北麻城,幼年隨父兄來陝,落居今閻良區新華路街道辦大良村。1912年主持修築梁泉西堡城(俗稱新城,今小良村)。後投身軍界,曾任北洋政府陸軍上將馬福祥的副官,稱“魯師爺”,曾參加解西安之圍。後退出軍界,寓居平涼,成為當地有名的商賈。1948年,舉家返遷故里。先生秉性善良,好周人之難,地方興學立廟也多有施捨,至今仍為鄉里傳頌。
寧建邦 字毅侯,祖籍山東萊蕪縣,1889年農曆五月十八日生於閻良鎮,後落居良村。1911年曾在全陝農業學校、三秦公學留德預科班學習,開始接觸革命思想。
西安辛亥反正後,他與同學參加張雲山的洪漢軍,在城區巡邏隊宣傳革命。10月底,奉命回到閻良鎮組建團練,穩定地方秩序,向民眾宣傳西安光復的-和意義。後在關山國小執教。1918年參加陝西靖-,在軍需處工作。1921年9月被陝西靖-總司令于右任委任為同官代理知事。他上任後,即廢除苛捐雜稅、撤銷鹽禁、恢復交通運輸,促進商貿和經濟發展,同時為國民革命籌措經費。1922年3月,他卸任回到西安。此後在煤油稅務處、西北大學任職。1924年,任韓城縣芝川鎮百貨厘金局局長。1927年他任國-軍總司令部秘書和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秘書,參與軍機,並安家在西安四府街。不久,離開政界。
1930年,寧先生到中山學院任庶務主任。他熱愛桑梓,關心家鄉建設,在西安期間,利用自己的關係和名望,做了許多有利於地方的好事。1935年,閻良鎮聯保主任朱任天、名紳朱鴻夫在他的引見下,促成了楊虎城撥款興辦閻良國小的地方盛事。
抗戰時期,寧先生舉家避居三原,1939年前後回歸閻良鎮大良村。1940年,寧先生毅然將自己珍藏的《萬有文庫》(共2026冊,時折合100石小麥)、《少年百科全書》、《辭源》等書籍捐獻給臨潼地下黨組織,後被秘密運往延安。解放前,寧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掩護過談國帆、尹省三、王志溫等多名地下黨員。
解放後,寧先生先後擔任臨潼縣政協委員、人民代表等職,積極參政議政。“文革”中,寧先生被冠以“偽縣長、漏劃地主”等罪名,列為-對象,受到錯誤批鬥。1971年予以公開平反,恢復名譽。1972年6月辭世,享年84歲。
亓彥英 小良村人,祖籍山東萊蕪縣大官莊,1932年農曆11曰29日出生。1951年從軍,參加抗美援朝。1956年轉業到陝西省商業廳。1962年調到臨潼縣,先後在縣廣播站、縣工委工作。1964年到臨潼縣閻良鎮委工作。1965年任閻良鎮供銷社主任。1971年任閻良區商業局首任局長。1985年任閻良區政府信息處主任。1987年任閻良區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長,1993年退休。他在任期間,敢于堅持真理,主持公道,為同志和民眾辦了不少實事、好事;他任人唯賢,提撥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幹部,在同志中有很高威望。
呂忠智 小良村人。1988年3月~ 1993年1月任0閻良區委副書記,1993年1月~1996年3月任閻良區政協主席。
呂健 小良村人。曾任西安市碑林區副區長,0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正局級),2007年至今任長安區區委書記。
柳思源(1924~1993) 柳家村人。曾任青海省大通縣縣委副書記。
柳鐵牛 柳家村人,生於1953年。2003年至今任閻良區政協副主席。
寧本立 寧毅侯之孫,大良村人,生於1958年。1977年參加工作。現任閻良區政協常委、辦公室主任。幼承庭訓,臨池不輟,攻習柳公權、于右任、啟功等人書法,自成一體,擅長行草隸篆。書法作品被收入中華書畫名家作品集,曾榮獲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華書畫藝術大賽金獎和中華愛國藝術家獎章等多項殊榮。
羅永信 0黨員,羅家村人,生於1960年9月。現任麻張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閻良區第九屆、第十屆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一屆-會代表。
文物古蹟
【梁泉西堡築城紀事碑】 刻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長71厘米,寬39厘米,厚13厘米。碑文為《梁泉西堡城工記》,山東省益都縣庠生趙瀚撰文,牛佐岐書丹,記述了1911年冬至1912年初,今小良村的亓、杜、呂三家總計捐銀80兩,大良、小良的寧、魯、亓、孟、牛、邢、杜、許、李、張、田、呂等26戶村民出工修築梁泉西堡(今小良)城牆之事,後附各戶捐銀出工的數目。這項工程由村民寧振衛、魯玉坤、亓因盛、孟繼成、亓濟昌五人發起,魯玉瑞主持修築,歷時數月告竣。該碑為研究小良村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證實小良村原名梁泉西堡,此前所傳“新城”之名乃係村民在城牆修築後對該村的慣稱。此碑現由魯玉瑞之子魯琦收藏。
教育簡史
麻張村解放後建有三所初級國小,分別為柳家國小、麻張國小、良村國小。
【柳家國小】 位於柳家村東南角,三間破廟作教室,設定為一至四年級複式教學班。1958~1964年為完全國小,後又改制為一至四年級初級國小,延續至1977年撤銷,學生合併到麻張國小。
【良村國小】 位於現大良組中部北側的關帝廟內,以三間破廟為教室,另蓋辦公室一間。解放後一直由良村、新城兩個村子合辦。1958年由於閻良機場建設和172廠落戶閻良,又新蓋四間教室,吸納了172厂部分子弟就讀。1977年因教育體制改革學校撤銷,學生納入麻張國小就讀。
【麻張國小】 建於解放初期,位於麻張村東南角,以破廟作教室,招收本村學童入學,設定為一到四年級,均為複式教學班。1968年麻張國小遷到麻張村西南角重建新校,為六年制完全國小。良村國小、柳家國小時為麻張國小的教學點, 1977年兩校撤銷併入麻張國小。1996年,麻張村投資120萬元修建了面積達1442平方米的標準教學樓,教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最多時教師達24人,學生近400人,本村子弟和周邊務工的農民工子弟在此就讀。
【柳家國小】 位於柳家村東南角,三間破廟作教室,設定為一至四年級複式教學班。1958~1964年為完全國小,後又改制為一至四年級初級國小,延續至1977年撤銷,學生合併到麻張國小。
【良村國小】 位於現大良組中部北側的關帝廟內,以三間破廟為教室,另蓋辦公室一間。解放後一直由良村、新城兩個村子合辦。1958年由於閻良機場建設和172廠落戶閻良,又新蓋四間教室,吸納了172厂部分子弟就讀。1977年因教育體制改革學校撤銷,學生納入麻張國小就讀。
【麻張國小】 建於解放初期,位於麻張村東南角,以破廟作教室,招收本村學童入學,設定為一到四年級,均為複式教學班。1968年麻張國小遷到麻張村西南角重建新校,為六年制完全國小。良村國小、柳家國小時為麻張國小的教學點, 1977年兩校撤銷併入麻張國小。1996年,麻張村投資120萬元修建了面積達1442平方米的標準教學樓,教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最多時教師達24人,學生近400人,本村子弟和周邊務工的農民工子弟在此就讀。
重大事件
【良村會議】1949年2月,臨潼縣渭北第一次解放,當時縣委曾在閻良鎮良村召開會議,決定培養幹部以迎接全縣解放。並立即開設了區委書記、區長訓練班,兩期共培訓100多人。同年3月,因解放軍暫時北撤,臨潼縣委又在合陽縣雷家窪輪訓各類幹部兩期,共350人。
特色介紹
大良路
隨著閻良城區建設的飛速發展,寬12米,連線潤天大道與公園街的大良路於1998年開通。該村投資456萬元建成路北95間7125平方米的高檔門面房,路南先後自建門面房7500平方米,大良路一躍成為集商貿、餐飲於一體的繁華路段,每年可為大良組村民賺回380萬元的可觀收入。
潤天大道
潤天大道是在原東環路的基礎上擴修的,因該路段有潤天酒店而得名,位於大良組和麻張組之間,南接人民路,北通前進東路,2005年竣工。此路在原東環路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主道寬16米,兩側輔道各5米。麻張組、大良組共投資2644萬元於潤天大道兩側建成31954平方米歐式門面房,使潤天大道成為閻良城區東部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成為城區居民餐飲娛樂的好去處,同時也為大良、麻張組村民年均增收526萬元。
文化路
文化路位於勝利街、公園街之間,西通勝利街,東接公園街,開通於2005年。兩側門面房建設檔次高,質量好,每年可為小良組村民增加51萬元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