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麥耶氏鸚鵡依照不同
亞種體長為21-24厘米,體重100-135克。頭部、背部以及胸部上方為灰棕色,頭頂帶有一塊黃色的羽毛;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藍灰色,有些鳥則為藍綠色;背部下方和尾部為淺藍或是亮寶藍;翅膀彎曲的部分、翅膀內側覆羽和大腿為黃色;翅膀覆羽和飛行羽為深灰棕色;尾巴上方棕色,內側深灰色;鳥喙黑色,虹膜桔紅色。幼鳥的頭頂和大腿都沒有黃色,胸部下方和腹部為綠色,翅膀彎曲部分的黃色面積很小。幼鳥需要12個月以後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
麥耶氏鸚鵡主要棲息於
森林地區、
熱帶草原、刺叢地區、合歡屬植物分布的灌木叢;有時候也會前往農耕區活動,喜歡聚小群一起沿著水源處的林區活動。所棲息的林地通常離河流邊等水源區很近,
生活習性
麥耶氏鸚鵡平時大多成對或是小
群體活動,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時候,才會聚集一大群一起
覓食,在辛巴威每年的12月到1月之間穀類作物收成期間,它們都會大批群聚;平時個性膽小謹慎無法接近觀察,當麥耶氏鸚鵡在林間活動的時候,由於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相當難以察覺;平時通常有固定的活動路線,會在一處停留許久,在夜晚通常都會棲息在接近水源附近的高大樹洞中,偶爾會有地區性的遷移行為,遷移的地點完全視
食物充足與否決定。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銳的叫聲,比較容易被人發現。
食物大致與
塞內加爾鸚鵡相同,主要以小
堅果、漿果、穀粒、
水果(尤其是無花果和合歡屬植物的果實)等為食,尤其偏好硬殼堅果和種子;偶也也會前往農耕區或是果園覓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波札那、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南非、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美國、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為6月到12月,有時會延長到隔年1月;通常在北部的族群會比南部的稍晚,會選擇高大的枯死樹木的樹洞或是啄木鳥廢棄的巢穴為築巢地點;人工豢養的麥耶氏鸚鵡大多於夏季末和冬季開始繁殖,有時候春天也會繁殖,可以提供30×30×5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7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58到60天,等到幼鳥可以獨立以後,親鳥仍會再餵養幼鳥3星期左右。
繁殖期因地而異,喜愛築巢在啄木鳥等鳥類的樹洞巢穴中,一窩約產2-4枚
卵;幼鳥時期通常頭部及腿部的黃羽不明顯,背部羽色也較帶綠棕色,成鳥剛引進飼養時十分地害羞,在無人在旁時會顯的較活潑有活力,適應期間通常很敏感,適應後即很健壯,喜愛洗澡及啃咬,可提供腐朽脆化的樹枝或新鮮樹枝供其打發時間。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 Poicephalus meyeri damarensis
|
2.
| | Poicephalus meyeri matchiei
|
3.
| | Poicephalus meyeri meyeri
|
4.
| | Uganda Yellow-shouldered Parrot
|
5.
| | Poicephalus meyeri reichenowi
|
6.
| | Poicephalus meyeri transvaalensis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註:麥耶氏鸚鵡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