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氏擬腹吸鰍

麥氏擬腹吸鰍

麥氏擬腹吸鰍,學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Herre, 1932),為平鰭鰍科擬腹吸鰍屬的一種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種。分布於廣東東江水系和九龍江、香港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東香港。香港上游溪流常見的淡水魚。一如其他爬鰍科魚類,這個品種亦是體長而頭扁,口部位於下方,胸鰭腹鰭寬闊平張,形成吸盤狀的吸附器官,可依附在湍溪的石塊和卵石表面。軀幹褐黃色,背部有九至十個棕黑色斑點,側面也有不規則的棕黑斑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麥氏擬腹吸鰍
  • 拉丁學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Herre, 1932)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平鰭鰍科 (乾鰭鰍科)
  • 亞科:腹吸鰍亞科
  • :擬腹吸鰍屬
  • :麥氏擬腹吸鰍
  • 分布區域:分布於廣東東江水系和九龍江、香港等。
  • 英文名:Sucker-belly loach
  • 學科:生命科學
簡介,形態特徵,棲息環境,

簡介

在178種純淡水魚類中,鯉形目占70.8%(除團頭魴和野鯪),鮎形目占9.6%,這兩個親緣較接近的骨鰾魚類共占淡水魚類總數的80.3%。在鯉形目中的鯉科有58屬9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的51.7‰%;而鯉科中的鈀亞科、野鯪亞科、鰣亞科、薊亞科和腹吸鰍科就有7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40.4%,反映出東亞淡水魚區系的特徵,具有一定的暖水性種屬。腹吸鰍科是以廣東為全國的分布中心,鰣亞科的唐魚屬是廣東的特有屬:而唐魚鈍吻擬平鰍、信宜原纓口鰍、少鱗纓口鰍東坡擬腹吸鰍、密斑擬腹吸鰍、麥氏擬腹吸鰍、練江擬腹吸鰍、寬頭擬腹吸鰍和林氏細鯽、嘉積小鰾鉤、稀有條鰍、三線擬、白線紋胸魷、海豐沙塘鱧、文乃鯉、須鯽(廣東鯽)成為廣東省的特有種,而廣東魴為廣東省、海南省和紅水河系所共有的種。

形態特徵

背鰭Ⅲ~6~7;臀鰭Ⅱ~5;胸鰭Ⅰ~17~18;腹鰭Ⅰ~9。側線鱗65[(21~22)/(9~11~V)]75。
體長為體高的5.3~6.3(平均5.8)倍,為體寬的4.5~5.3(4.8)倍,為頭長的4.1~4.8(4.4)倍。頭長為頭高的1.6~1.8(1.8)倍,為頭寬的0.9~1.1(1.0)倍,為吻長的1.7~1.8(1.7)倍,為眼徑的5.0~5.5(5.2)倍,為眼間距的1.8~2.2(2.0)倍,為尾柄長的1.8~2.2(2.0)倍,為尾柄高的2.4~2.7(2.5)。頭寬為口裂。
麥氏擬腹吸鰍麥氏擬腹吸鰍
體長,圓筒形,體高小於體寬。尾柄稍側扁,尾柄長大於尾柄高。吻端圓鈍,邊緣較薄,吻長大於眼後頭長。吻背側具刺狀疣突。口下位,弧形,口寬略大於頭寬的1/3。上唇無明顯乳突,下唇寬厚,有3條線狀皮脊從口角平行延伸向中部,其中第2條皮脊向前,在下唇中部前緣相連,將前緣皮脊左右分開,後緣皮脊稍向後彎,不相連,在第2條皮脊和後緣皮脊之間的唇中部還有幾條相互交錯的短皮脊,由此組成不呈“品”字形的皮質吸著器。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頜稍外露。上唇與吻端之間具吻溝,延伸到口角。吻褶分3葉,邊緣乳突不明顯,或排列為3-3-3或4-3-4。吻褶葉間有2對小吻須。口角須叉對。眼側上位,較小,腹面不可見。眼間較寬。鼻孔具鼻瓣。鰓孔小;僅限於頭背側,下緣不達胸鰭基部。鱗小,埋於皮膜之下。頭背及胸鰭基部上方的體背側無鱗,腹部裸露可達腹鰭腋部之後,但不及肛門。側線完全。但在胸鰭基部上方無鱗片,僅有側線孔,此後,側線正常,平直延伸至尾鰭基部。
背鰭基短,起點較腹鰭起點稍後,距吻端較離尾柄基部較遠或相等。臀鰭基亦短,壓倒後末端接近或超過尾鰭基。偶鰭平展,末端圓鈍。胸鰭起點約在眼後緣下方,末端超過腹鰭起點。胸鰭起點到腹鰭起點的距離約等於腹鰭起點至肛門的距離。腹鰭基部具發達的肉質鰭瓣,鰭端接近肛門。肛門約位於腹鰭腋部至臀鰭起點間的1/3處。尾鰭斜截。

棲息環境

在香港的分布範圍:廣泛分布於水塘集水區和上游溪流。
其他分布範圍:華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