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堅利堡

《麥堅利堡》是當代詩人羅門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寫了萬籟寂靜的麥堅利堡以及留在此地的七萬個“史密斯”“威廉斯”的亡靈。而正是麥堅利堡和在此的七萬英靈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悽慘。作者則通過對戰爭造成苦難的思考,對人的存在和尊嚴予以肯定,並對戰爭的價值觀作出了深入與多向性的剖視。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氣勢恢廓,引人深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麥堅利堡
  • 作者:羅門
  • 創作年代:當代
  • 出處:《羅門詩選》
  • 作品體裁: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麥堅利堡
戰爭坐在此哭誰
它的笑聲 曾使七萬個靈魂陷落在比睡眠還深的地帶
太陽已冷 星月已冷 太平洋的浪被炮火煮開也都冷了
史密斯 威廉斯 煙花節光榮伸不出手來接你們回家
你們的名字運回故鄉 比入冬的海水還冷
在死亡的喧噪里 你們的無救 上帝的手呢
血已把偉大的紀念沖洗了出來
戰爭都哭了 偉大它為什麼不笑
七萬朵十字花 圍成園 排成林 繞成百合的村
在風中不動 在雨里也不動
沉默給馬尼拉海灣看 蒼白給遊客們的照相機看
史密斯 威廉斯 在死亡紊亂的鏡面上 我只想知道
那裡是你們童幼時眼睛常去玩的地方
那地方藏有春日的錄音帶與彩色的幻燈片
麥堅利堡 鳥都不叫了 樹葉也怕動
凡是聲音都會使這裡的靜默受擊出血
空間與時間絕緣 時間逃離鐘錶
這裡比灰暗的天地線還少說話 永恆無聲
美麗的無音房 死者的花園 活人的風景區
神來過 敬仰來過 汽車與都市也都來過
而史密斯 威廉斯 你們是不來也不去了
靜止如取下擺心的表面 看不清歲月的臉
在日光的夜裡 星滅的晚上
你們的盲睛不分季節地睡著
睡醒了一個死不透的世界
睡熟了麥堅利堡綠得格外憂鬱的草場
死神將聖品擠滿在嘶喊的大理石上
給升滿的星條旗看 給不朽看 給雲看
麥堅利堡是浪花已塑成碑林的陸上太平洋
一幅悲天泣地的大浮雕 掛入死亡最黑的背景
七萬個故事焚毀於白色不安的顫慄
史密斯 威廉斯 當落日燒紅野芒果林子昏暮
神都將急急離去 星也落盡
你們是那裡也不去了
太平洋陰森的海底是沒有門的

創作背景

麥堅利堡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七萬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戰亡之處。美國人在馬尼拉城郊,以七萬座大理石十字架,分別刻著死者的出生地與名字。羅門因公赴菲,與菲作家施穎洲、亞薇及畫家朱一雄家人往游此地,並站在史密斯、成廉斯的十字架前拍照。作者便創作了這首新詩,表達出了詩人對於人類歷迎軌跡和當代社會發展所進行的嚴肅思考。

文學賞析

縱觀此詩,它的題材令人驚心動魄,詩人的獨特而優異的表現方式和語言出奇制勝。詩的開頭頗有點石破天驚的意味:“戰爭坐在此哭誰/它的笑聲 曾使七萬個靈魂陷落在比睡眠還深的地帶”,對於戰爭的悲劇所造成的“哭”,以及當年它的瘋狂的“笑”,詩人完全以一種譏嘲的姿態給以藝術性的“冷處理”,而在讀者心靈中所造成的震撼卻是一種巨大的反思。早知有今天的“哭”,就不應該沉迷於當年的“笑”。一切因親人而傷痛乃至旁觀者們,都應當吸取這種慘痛的教訓而極力防止戰爭的再度爆發吧。
詩的第二節抓住一個“冷”字,極力地渲染了死亡所造成的悲劇性氛圍。“太陽已冷 星月已冷 太平洋的浪被炮火煮開也都冷了”,再光榮的煙花節也無法將“史密斯”和“威廉斯”們接回家了。“戰爭都哭了 偉大它為什麼不笑”在因戰爭而製造出的哭聲里,那些一味鼓吹戰爭偉大的人也難以發出笑聲。這種反諷的語式能激發起許多人對戰爭的反思和厭惡。
在詩的第三節里,詩人極力寫出死亡所造成的沉寂:“空間與空間絕緣 時間逃離鐘錶”。而在這“永恆無聲”的景觀里,“美麗的無音房 死者的花園 活人的鳳景區”,三種不同的感受方式同樣是對戰爭的譏諷,是一種對戰爭的殘酷性和後果的嚴厲的透視。
詩的第四節簡單的三行詩,卻在“睡醒了一個死不透的世界”和“睡熟了麥堅利堡綠得格外憂鬱的草場”的描述里,把一個因戰爭而留給後人們的“景觀”,呈現得令人心碎,令人無言。
詩的最後將“一幅悲天泣地的大浮雕 掛入死亡最黑的背景”,對於“擠滿在嘶喊的大理石上”的那些亡靈們,人們除了無奈的哀悼,沒有什麼辦法來安慰。當“神都將急急離去 星也落盡/你們是哪裡也去不了/太平洋陰森的海底是沒有門的”這一結尾出現在讀者眼前時,羅門這首詩的反戰精神可以說已經深深地印入了讀者的腦際。

名家點評

人民文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張賢明《百年新詩代表作 1949-2017》:麥堅利堡是美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城郊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七萬美軍將士(其中有兩萬五千人長眠在麥堅利堡)特設的紀念墓地。《麥堅利堡》這首悼亡詩將戰爭的殘酷無情及人在戰爭中的悲劇性觸目驚心地集中展現了岀來,被譽為現代漢語詩歌中戰爭題材領域裡程碑式的傑出詩篇。
黑龍江作家協會會員邢海珍《文學寫作與詩性空間 邢海珍詩學論集》:讀《麥堅利堡》,確實一下子就被其不凡的氣勢所震撼,詩人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表現了人類反思戰爭及悲劇命運的大主題,在不算太長的篇幅中抒寫了迴腸盪氣的大情感,在淋漓盡致的筆墨揮灑中實現了指向終極的靈魂拷問。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優秀之作。
華僑大學中文系教授毛翰《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鑑賞大系》:戰爭,是人類所面對的一個含有偉大悲劇性的主題,它始終處在“血”與“偉大”的對視中。具有深厚的人道精神的羅門,以恢宏的氣魄,透過一連串陰翳的“冷”意象,把戰爭的偉大感與死亡的虛無感並置,逼視出含而不露的藝術效果。昔日的戰爭已成往事,戰死者的靈魂也並未因此而超升,就連萬能的上帝也不知躲到哪裡去了。

作者簡介

羅門(1928~),當代詩人。原名韓仁存。廣東文昌人(今屬海南)。羅門曾任藍星詩社社長,並與女詩人蓉子合編1962年的《藍星》詩頁和1964年的《藍星詩刊》。羅門的詩歌注重運用比喻和象徵的技巧,並且常常採取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具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色彩。著有詩集《曙光》、《第九日的底流》、《死亡之塔》、《隱形的椅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