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效應是一個由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行為學家發現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受其影響的人會試圖通過清潔自身來對抗道德焦慮感。
這一名詞源於莎翁名劇《麥克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克白效應
- 效應起源: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行為學家發現
- 源於: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
- 相關研究:可以幫助人釋放良心上的不安
效應起源,相關研究,
效應起源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行為學家發現:罪惡感真的能促使人們去清洗自己,即“麥克白效應”。這一名詞源於莎翁名劇《麥克白》,劇中的麥克白夫人在謀殺之後總想洗手,以洗掉手上想像出來的血跡。莎翁筆下的悲劇里的一個場景,其中麥克白夫人唆使丈夫謀殺了頓肯王,手上沾滿鮮血後,呻吟道,“洗掉,該死的污點!洗掉,我說了。”
相關研究
另外,研究者還發現,洗滌身體真的可以幫助人釋放良心上的不安。研究者啟發志願者回想自己做過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同時進行填詞測試。結果發現,志願者在回想自己過去的不道德行為時,更容易將“W__H”填成“WASH”(洗),將“S__P”填成“SOAP”(肥皂);而讓他們選擇免費禮物時也更喜歡要消毒巾而不是鉛筆。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志願者回想自己的不道德行為,然後給他們機會洗手或不洗手,再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參加義務活動。結果那些沒洗手的志願者有74%的人同意去幫忙,而洗過手的志願者中同意幫忙的只有41%——似乎沒洗手的人存在良心上的不安,因此更願意幫助他人。清洗的“麥克白效應”
而科學家發現暴力遊戲也可以導致麥克白效應。科學日報的一篇報導指出盧森堡大學的一群心理學家在針對暴力遊戲的玩家身上觀察到了麥克白效應。
遊戲中經常充滿暴力,在數十年中研究人員一直在探討暴力遊戲是否會引起現實生活中的暴力。最新的調查表明對於經常玩遊戲的人而言,虛擬世界中的動作並沒有影響,而對於偶爾玩遊戲的人,則相反。
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先是玩暴力遊戲15分鐘,隨後被要求在列表中選擇一個作為禮物。不習慣於暴力遊戲的對象更傾向於選擇衛生物品或者與清潔相關的事物,比如沐浴露、牙膏、體味清除劑等等;而經常玩暴力遊戲的對象則對於清潔物品沒有明顯傾向。另外,不習慣暴力遊戲的玩家比他們的對照組顯示出的“更強的道德壓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