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禮讚

麗江禮讚

《麗江禮讚》登載於《人民日報》2012年4月21日,是白庚勝先生長賦《納西頌歌》的續篇。它是以賦的形式謳歌故土、讚美麗江各民族精神的具有很高價值的又一力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麗江禮讚
  • 作者白庚勝
  • 創作年代:21世紀
  • 作品出處:《人民日報》
  • 文學體裁:賦
內容梗概,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泱泱如!山水甲天下,形勢動風雷:東連巴蜀迎紫氣,西望印緬覺梵唄;滇洱引南緣,碧海洗銅鉞;衛藏列北疆,雲影繞唐碑。捫參歷井,巨靈騰空雪紛飛;掣電盤龍,金江挽岸綠風吹。迪、怒、大、楚、保,雄峙千嶂共持衛;古、玉、永、華、寧,史乘萬古同光輝。問五湖四海六合中,鐘靈毓秀安匹美?詢高天后土大千里,精華萃采焉成垂?
堂堂者!炎黃最博雅,麗郡誠包容:族聚納、彝、白、傈、普,教興儒、釋、道、畢、東。業舉漁林牧,財源農商工;今昔薪火傳,中外一爐熔。夷漢互尊,風清氣爽神貫通;雅俗成趣,土風客俗韻無窮。十月太陽曆,序秩物我生機隆;營盤夕照明,風過“他留”慰遺冢。土司開邊著大業,木府滇川文武功。
燦燦矣!誠心報國家,麗人精忠義:九州屬梁初入鼎,商周奮戟討叛逆;一統越漢來,自斯難奪志;三國仰諸葛,羈縻益州地。南詔朝覲,羽冠導者發越析;大理特立,神川上下歸心急。一體飭政制,建路設府元明始;三番征麓川,血浴象陣終定西。每內憂外患眉不摧,辛亥奮勇倒袁帝;當獨立解放致富強,游擊健兒更弘毅。
洋洋之!邊徼盛異香,麗地重文教:謠諺經典傳法,詩賦辭章意象超。繼往舊書院,開來新堂校;歐風美雨驟,激盪白話報。天雨流芳,古城多陽春曲高;生眾靈慧,清邑說伏羲莊老。文思馳理辯,碩果纍纍多鵬鳥;藝苑聯武林,精英濟濟龍虎驕。看大學園區又彪炳,梧桐育得鳳出巢;喜創意基地史無前,翰墨聖地新風騷。
唏噓!萬象歸太極,麗土崇諧和:碧天朗照見本真,玉振金聲信怡樂。民姓寄深意,性情比春河;絲竹聽細樂,妙音化干戈。各方敦睦,全土皆齊心同德;諸神永駐,盡情享慈恩護呵。鼎沸古井肆,利市從來本親合;赫然大世界,安泰自茲奏凱歌。任滄海桑田山為原,不廢遂久舞祥鶴;憑慾火熾烈紛擾稠,堅守玉龍第三閣。
贊云:天地運無窮,麗江長進取:錦鯉化龍出峽關,勁逐清波汪洋去。地偏膽氣雄,人寡才智富;任重道迢遙,奮勇不惕怵。時時納新,常思揚棄鑒陳故;日日追遠,但恐踽步落軍伍。實業裕黎庶,物阜財豐力不虛;文化振方域,思想解放心有餘。看星移斗轉百廢方興,歌舞昇平勝舜禹;正鶯歌鸝唱前程無限,紅塵滾滾不迷目。

點評鑑賞

《麗江禮讚》登載於《人民日報》2012年4月21日,是白庚勝先生長賦《納西頌歌》的續篇。它是以賦的形式謳歌故土、讚美麗江各民族精神的具有很高價值的又一力作。《麗江禮讚》以“央央如!”讚嘆開啟,“山水甲天下,形勢動風雷。”概括描寫了麗江的山形水勢冠蓋全球的獨特風貌。“東連巴蜀迎紫氣,西望印緬覺梵唄;”則描寫麗江各族聚居的區域東面連線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巴蜀,西面與佛國印度緬甸遙遙相望,仿佛感覺從寺廟裡傳來教徒誦經的聲音;“滇洱引南緣,碧海洗銅鉞”,滇池洱海為雲南腹地,這裡曾產生髮達的青銅文明;“衛藏列北疆,雲影繞唐碑”,敘述古時的麗江縣巨甸鐵橋遺址尚存唐代吐蕃文碑,碑文記述有滇藏文化交流之盛事。“捫鬼歷井,巨靈騰空雪紛飛”,《麗江府志》稱麗江處在鬼星井宿之下,白雪皚皚的玉龍雪山高聳其間;“掣電盤龍,金江挽岸綠風吹”,描寫麗江各民族主要聚居在江環雪山數千里,千里金濤,萬頃碧波的金沙江畔。這裡山青水秀,綠柳成蔭,肥田沃土,美麗富饒,氣候宜人,是人類最理想的居住地。“迪怒大楚保,雄峙千嶂共持衛”,指麗江迪慶怒江大理楚雄、保山5地地理位置相連,在經濟上有明顯的區域互補優勢;“古玉永華寧,史乘萬古同光輝”,指麗江市下轄的古城區、玉龍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縣行政一體,命運共同。“問五湖四海六合中,鐘靈毓秀安匹美?”“詢高天厚土大千里,精華萃采焉成垂?”“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作者用設問,巧妙回答了這天下人間沒有一處能與麗江的風光相媲美。由衷地讚美了家鄉---麗江冠蓋全球的大自然秀麗之風光。不僅照應文章的開頭,而且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第二段,以“堂堂者!”起句,追溯上古。“炎黃最博雅,麗郡誠包容。”稱頌博大的華夏文明的同時,讚美麗江人的包容精神。“族聚納彝白傈普,教興儒釋道畢東。”描述了麗江土著民族以納西、彝、白、傈、普米為主,另還有漢、回、藏、苗、傣、壯等10多個。這裡可當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多民族和諧相處的範本;麗江宗教多元,有儒教、佛教、道教、畢摩教、東巴教等多種宗教相互包容,和合共榮,追求文化上的理想境界和守護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業舉漁林牧,財源農商工;今昔薪火傳,中外一爐熔。”概述麗江各族人民在建設和發展漁林牧、農商工各項事業中相互學習、互相借鑑、共同繁榮、薪火相傳的優良風尚。“夷漢互尊,風清氣爽神貫通;雅俗成趣,土風客俗韻無窮。”麗江這個邊僻的民族地區很早就已形成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尊重、相互影響、團結友愛,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就連民風習俗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土洋結合、雅俗成趣的多元的和諧文化。“十月太陽曆,序秩物我生機隆;營盤夕陽照,風過他留慰遺冢。”十月太陽曆為彝族曆法,世界獨有,用它推算的年月節慶,與當地的物候氣象十分相符,為百姓的生產生活提供的科學依據;永勝小營盤,古時曾為他留人駐守營地,已歷經數百年的歷史,他留人(為彝族支系之一)獨特的文化習俗仍然放射著它的光輝,其明清墳冢至今保存完好,他留人的文化有它獨特的地方。“志瀾滄屯軍有餘響,毛祖衛所指潤東;紀土司開邊著偉業,木府滇川文武功。”據方誌記載,瀾滄衛為明代所建,用意是駐軍屯邊,防止邊患民變,瀾滄衛建樹的功績至今仍在傳頌;毛太華一族曾衛戍永勝,其後裔之一支徙湘後至19代有偉人毛潤之澤東出世;據方誌記載,麗江境內曾先後由蒗渠阿氏、永寧阿氏、麗江木氏、永勝高氏等領建土司府,為邊疆鞏固、民族團結做出過重大貢獻;木府乃木氏土司行政中心,木氏土司管轄有雲南四川部分領地,歷代木氏土司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均有大作為。作者採用先總後分的手法,敘述了長期生活在麗江的各民族同胞相互包容,和合共榮,和睦相處的和平景象;熱情謳歌了長期生活在麗江的各民族兄弟為邊疆安寧,民族團結作出的重大貢獻。
第三段,以“燦燦矣!”讚嘆開啟,“誠心報國家,麗人精忠義。”作者高度概括了守護在邊疆的麗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始終堅守著誠心報國的民族精神和忠義膽敢的愛國情懷。“九州屬梁初入鼎,商周奮戟討叛逆。”作者給我們講述了古時麗江的行政隸屬。據史料記夏禹把天下分為九州,並鑄九鼎為證,麗江屬梁州之域;商周時期,今麗江納西、彝等民族先民羌人曾先後參與討夏桀、伐商紂暴政等戰爭。“一統越漢來,自斯難奪志;三國仰諸葛,羈縻益州地。”上句說漢朝時期麗江屬益州郡,這樣的隸屬關係長久沒有改變過。下句說一傳諸葛亮“五月渡瀘”的渡口在麗江永勝縣桃源鄉境內,到了三國麗江隸屬蜀國。“南詔朝覲,羽冠導者發越析;大理特立,神川上下歸心急。”白居易有詩《蠻子朝》,稱南詔遣使入覲長安,嚮導為越析詔麽些人,麗江為當時越析詔一部。大理國時期,分布於神川(金沙江麗江巨甸段)之麽些人嚮往統一,其地廣兵勇、大理不能有。“一體飭政制,建路設府元明始;三番征麓川,血浴象陣終定西。”上句說麗江於元建雲南行省麗江路,於明建麗江府逐漸與內地實現行政體制一體化。下句說明代,麗江木氏土司率土兵參與鎮壓麓川叛亂,三出奇兵,凱旋而歸。“每內憂外患眉不摧,辛亥奮勇倒袁帝;當獨立解放致富強,游擊健兒更弘毅。”作者用對比手法,上句充分肯定了麗江各族人民數千年來,面對來自內外的各種憂患從不屈膝動搖的民族氣節;列舉1911年雲南重陽起義及後來的護國運動,均有麗江籍人士參加,並獲全土回響的重大歷史事件。下句則讚揚了解放戰爭期間,麗江各族兒女組成的游擊隊反內戰求解放,並在後來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縱隊第七支隊,為國家統一,雲南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四段,以“洋洋之!”起句,提示下文。“邊徼盛異香,麗地重文教:謠諺經典傳法遠,詩賦辭章意象超。”盛讚邊陲麗江納西、白等各土著民族重視教育文化,麗江各土著民族均有豐富的口承文化和宗教經典文化;自明朝以來,曾有中土流官及麗江士子土司創作了大量詩詞歌賦,並取得較高成就。“繼往舊書院,開來新堂校;歐風美雨驟,激盪白話報。”清朝時,麗江曾建雪山書院、玉河書院等以傳播傳統文化;20世紀初,建麗江府中學堂以傳播新學;創辦於1906年的《麗江白話報》,不惟麗江,它在全國也是最早提倡白話文、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報刊之一。“天雨流芳,古城多陽春曲高;生眾靈慧,清邑說復羲莊老。”上句說有黨的英明領導,有好的路線、方針指引,古城憑藉其發達的社會分工及經濟實力,成為麗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雅文化、風集雲屯、名者如流。下句說麗江永勝期納鎮的清邑,為著名古村落文化遺產,是漢族屯邊移民聚居之所,這裡的民風淳樸、勤勞智慧、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樂業安居。“文思馳理辨,碩果纍纍多鵬鳥;藝苑聯武林,精英濟濟龍虎驕。”緊接上文,頌揚麗江多人傑,從明代開漢學以來,納西族學子中有諸多名流高士,他們在各自領域都有所建樹;不論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界,還是在軍事、體育、武術界,人才濟濟,馳名海內外。“看大學園區又彪炳,梧桐育得鳳出巢;喜創意基地史無前,翰墨聖地新風騷。”目前,麗江正在規劃建設近10所大學園區,開啟著麗江教育的新篇章,可以堅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大學一定會培養出成千上萬的人才;麗江影視創意基地在不久前正式開工,開啟了麗江文化建設的盛事;為把麗江建成民族文化強市,為麗江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以及探索新的文化制高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段,“唏噓!”的感嘆啟承。“萬象歸太極,麗土崇諧和。”作者從萬事萬物的起源類推,概括了麗江土著民族崇尚諧和之理念源自於對陰陽天地的認識。稱讚麗江土著民族堅持“和諧思維、和諧態度、和諧行為、和諧方式,”①“協調各方、包容萬事”的“和合”精神。“蒼天朗照見本真,玉振金聲信怡樂。”前半句形象地描述了麗江土著民族崇尚自然、和合為上、“天人合一”的行為思想得到廣泛認可;“玉振金聲”是暗喻,後半句描摹了麗江已真正形成了各兄弟民族和諧友愛、互相學習、相互影響、和合共榮、誠信友好的社會氛圍。“民姓寄深意,性情比春河;絲竹聽細樂,妙音化干戈。”上句寫麗江居民中以姓和、姓木者為眾,寄寓著和睦萬民之意,其餘百家姓俱全,百姓們相處十分融洽,猶如春江的暖水一樣親善美好;“絲竹聽細樂”是借典,“細樂”指《崩石細里》,據說是忽必烈南徵到麗江時,麗江軍民因識時務,不僅沒有抵抗或阻擊,反而主動幫助蒙軍渡江南下,為了獎賞友好且有功之民族,忽必烈就把“細樂”留給留守在麗江的官兵。“各方敦睦,全土皆齊心同德;諸神永駐,盡情享慈恩護呵。”描寫聚居在麗江的各兄弟民族友愛和睦、協力同心;宗教多元是麗江的又一大特點,在麗江信仰不同宗教的在一起是常有的事,聚居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即使信仰不同,大家在各自神靈庇佑下盡情享受著諧和美好的生活。“鼎沸古井肆,利市從來本親合;赫然大世界,安泰自茲奏凱歌。”上句說麗江古城為茶馬古道重鎮,是商賈匯聚之地,這裡自古生意興隆,且麗江各集鎮歷來重和合利市這一商業道德,為進一步繁榮井肆有了堅實的基礎。下句說在這赫然大世界,在邊陲少數民族地區能有這般安寧祥和的淨地是多么值得稱頌的事。“任滄海桑田山為原,不廢遂久舞祥鶴;憑慾火熾烈紛擾稠,堅守玉龍第三閣。”作者用“任”與“憑”追溯歷史,頌揚不論世事怎樣變化,他們總是不改原初,為了長治久安、祥和安寧,堅守著和平、寧靜、和諧、純淨的世外桃源般的志趣的可貴之民族精神。
末段,“贊雲”呼應前文。“天地運無窮,麗江長進取:錦鯉化龍出峽關,勁逐清波汪洋去。”點明世事天地變化無窮,但麗江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永遠不會改變,永遠不曾改變。“錦鯉化龍出峽關,”引自納西族長詩《魚水相會》:雪山頂上的柏葉化魚循雪水穿山過峽歸入大海,最終化作巨龍騰空雲端。作者用典故作比喻,暗示納西族學子在國內外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貢獻。“地偏膽氣雄,人寡才智富;任重道迢遙,奮勇不惕怵。”具體說明麗江各民族雖然地處偏遠、人口不多,但因為勤勞勇敢、足智多謀,人禍也好、天災也罷,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化險為夷;他們的肩上不論壓著多么沉重的擔子,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決心永遠不會動搖。“時時納新,常思揚棄鑒陳故;日日追思,但恐踽步落軍伍。”作者用“時時納新”“日日追思”,高度概括一個30萬人口民族之所以能夠創造被世人公認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就是因為居安思危,“但恐踽步落軍伍”“常思揚棄鑒陳故”“實業裕黎庶,物阜財豐力不虛;文化振方域,思想解放心有餘。”詳細描述當地百姓重視實業、重視經濟、重視教育、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更新與解放的與時俱進的境界。文章以“看星移斗轉百廢方興,歌舞昇平勝舜禹;正鶯歌鸝唱前程無限,紅塵滾滾不迷目”作結,高度讚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麗江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懈奮鬥,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得到快速發展,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全市各地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新景象。反覆品讀,《禮讚》在思想性和學術性方面有以下特點:
一,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
作者始終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為己任,長期以來一直思考和探究著文化如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改革開放服務的重大課題。於2009年1月出版的《和諧文化知行錄》為證,其中收輯了80餘篇作者關於“和諧文化”的文章。
首先,“和諧’文化為基調。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的文化決定這個民族的命運和前途。白庚勝先生的《麗江禮讚》以弘揚“和諧”文化為基調,強調了“和合”文化在各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整篇賦中多處描寫和敘述了“和諧”。如:“迪怒大楚保,雄峙千嶂共持衛;古玉永華寧,史乘萬古同光輝。”“炎黃最博雅,麗郡誠包容:族聚納彝白傈普,教興儒釋道畢東。”“中外一爐熔,”“夷漢互尊”“萬象歸太極,麗土崇諧和。”“各方敦睦,全土皆齊心同德。”等等。“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一種要素,文化和諧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一種力量。”②沒有和諧文化的參與,任何民族不可能和睦相處;沒有和諧文化的支持,多個民族不可能長期共存;沒有和諧文化的作用,各民族不存在共同繁榮。今天,我們在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心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過程中,“繼承優秀的和諧文化傳統,弘揚燦爛的和諧文化精神,對我們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實現文化和諧、建設和諧文化並促進和諧社會的整體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③
其次,民族精神為主線。“一個人沒有脊樑,無法支持身軀,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脊樑,也必然難以生存,更不用說將以昂然的雄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個民族在歷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是民族文化力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也是維繫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是保持民族團結的紐帶。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么,這個民族猶如失去靈魂,它永遠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因如此,作者在賦中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線,表明民族精神只有和時代精神形結合,才能彰顯民族精神的現實價值。譬如,“包容”“忠義”“諧和”“進取”“納新”等民族精神,“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時代的內涵,時代的需要,促成了民族精神的生髮。弘揚民族精神,需要正確把握時代的特徵,與時代共進步,滿足時代的需要。⑤總之,弘揚時代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
再次,愛國主義為主旋。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凝結和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深厚的感情集中表現為:對祖國的河山、文化、歷史、優良傳統以及人民的熱愛;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把個人命運同祖國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為祖國獨立、統一、富強和繁榮英勇奮鬥。有國才有家。母親只生下我們的身,祖國卻培養了我們作為人的靈魂。“沒有什麼比祖國更可寶貴的了。為了祖國的幸福、偉大和獨立,一個真正的人要毫不動搖地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因為沒有祖國幸福、偉大、獨立的生活,不僅是痛苦的,而且是可恥的。”⑥“人民不僅有權力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禮讚》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旋,猶如一口警世的鈡,對肝膽忠義、誠心報國、包容和合、自強不息、維護邊疆安定與祖國統一的各族先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時,號召我們必須將愛國主義的認識和情感化為愛國主義行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奮鬥!
二,深刻的思想性與嫻熟的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在特定的歷史中產生出來的,它絕不能被時代的潮流湮滅!和平時期更是如此,居安思危才會讓民族自強不息。”⑦“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因文學而得以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是文學的魂魄,文學因表現民族精神而得以輝煌。”⑧作者的故鄉,深藏著民族深重的苦難和悲情、熱血和艱辛。由此,促使他有一種扼腕長吟、偃仰嘯歌的讚美詩情。為了創作此賦,從藝術構思到情感積釀再到親歷寫作,需投注多么大的精力,非嘔心瀝血所不能成。捧讀《禮讚》,使我深切感受在寫作中,作者圖以“親在”感受,逼近歷史事件,從而喚醒早已蘊含久年的藝術體驗。作者運用嫻熟的修辭手法,通過語言本身的規律,以增加其感情色彩和音律的美感,通過詞語的選取、修辭格的運用而傳達文學審美意向,“以理性與激情的交迸,來構築一部‘史詩性’的作品,以其讓人們觸摸民族苦難的疤痕,找到崢嶸歲月的縷縷滄桑印跡。”⑨思想是人類的翅膀。“凡深邃的思想都具有詩的核心,且語言簡潔形象。”作者把上下幾千年的場景移植到賦中,運用多功能的畫面語彙,以靜呼動、以靜載動、動靜結合,使畫面充盈著灼烈、奔放、獨異和奇崛的色彩。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熱情謳歌了新時期納西族人民在各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獨具精神。一個真正的詩人或作家,必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追求,這就是所謂的在他的作品裡隨處可見的獨立的人格和風格,也就是只屬於他自己而不屬於其他任何人的創新與發現。“詩人是很好的雕刻家,拿著思想的雕刀,把世人看不見的東西,藝術地呈現在陽光下。”給予每一粒種子以生長的希望。
篇章結構顯示作品的脈絡,是作者文體風格的一部分,自有其形式意義。《禮讚》充分體現了賦的特徵,在布局謀篇上似乎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首尾呼應,迴環往復,讀來文氣酣暢,引人入勝。好的詩賦,總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人讀之便湧出一份驚喜或者一種悲哀。這種驚喜與悲哀綿延迴蕩,如同一條不可拒絕的江河穿越山澗峽谷一直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
總之,《禮讚》不刻意雕飾但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蘊,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得以有機的統一。每當我不捨地合上書,恍若聽見遠古的聲響和群山在前進中逶迤的回音,那洪音不絕於耳地撞擊著我的心靈,撞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作者簡介

白庚勝,男,納西族,文學博士,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1957年2月14日生於雲南麗江的一個農民家庭。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國際納西學學會會長,國際薩滿學會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2011年10月,白庚勝同志調任中國作協工作,免去中國文聯黨組成員職務。
從1980年起,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研究,先後11次在我國雲南麗江中甸、寧蒗及四川、江蘇、浙江、日本山形、和歌山、牛久、金澤、沖繩等地從事民間文學及民俗學
從1981年起,先後發表有關論文、譯文、一般文章240篇,先後11次在全國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的評獎中獲獎,先後有20餘篇文章被國內外有關刊物轉載。
從1993年起,先後在中國內地及台灣、日本出版專著、譯著、編著「色彩與納西民俗」、「東巴神話研究」、「雲貴高原文化」、「外國文學三百題」等24部。
從1988年起,先後參加國際東方學者會議、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國際東亞民俗學學術會議,國際薩滿學會第6次學術會議等。主持國際侗族稻作文化及祭祀學術研討會及國際薩滿文化研討會、國際東巴文化藝術學術研討會、國際東巴文化藝術節,參加主持中日合作項目“江南民俗調查研究”、“漢族及其周邊民族的民俗文化--納西族、彝族民俗調查研究”及中國瑞典聯合項目“中瑞薩滿文化考察研究”。
1998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全國優秀青年文藝家稱號;199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200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