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娃河畔札記

《麗娃河畔札記》分三個部分選文,第一部分是“人文素養與社會質量”,收集近年來胡曉明在報刊上的文化時評、有關教育的序跋與訪談,以及開會時的臧否、討論與鼓吹。第二部分是續寫“知識人的前世今生”,內容包括對業師王元化教授的一篇書評、三篇追思與悼念文章,對民國知識人與當代知識人的命運的討論,對最近逝世的重要知識人的追悼,以及對中國思想史重要問題的探尋。第三部分是文化意象與傳統中國。內容涉及文化時評、對現當代學者的追思,對中國思想史重要問題的探尋,以及有關傳統中國的文化大義、海外傳播的重要機遇與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麗娃河畔札記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頁數:341頁
  • 開本:32
  • 定價:36.00
  • 作者:胡曉明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61708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麗娃河畔札記》思想深邃,文筆優美,可嘉可讀。“麗娃河是我多年教書的大學校園裡一條著名的河流,上世紀80年代時,不少在這個校園裡文史學者,在寫作評論文章或學術隨筆、思想筆札之類文章的末尾,署上‘寫於麗娃河畔’的字樣。這成為一種寫作的‘風雅’。我覺得這是一份很值得珍視的寫作傳統,因為願意來附庸一番‘風雅’。”作者胡曉明自恃的風雅並非曲高和寡,而是文人學者關注民生民情,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關注傳統傳承,居安思危的人文反思。

圖書目錄

小引
輯一 人文素養與社會品質
21世紀的人性圖景
人文危機的新徵兆
確立生命尊嚴的文化
大地是病、大地是藥
請守護神聖的天倫
知識分子的吃飯問題
與友人論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書
再論車讓人的文化要義
從官員鬍子到人民廣場
答《第一財經日報》提問
最深重的罪過
解讀張藝謀式的奧運詩學
新春必讀
什麼樣的理由要考語文?
略說“古典中文”
大學文史哲系科應設國學概要課擬議
中文系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中國文學學科面臨的危機與契機
如何拯救自我懈怠的大學精神?
答上海紀實頻道《教育要改變》編導的提問
六朝的後面是唐代
《大學語文》序
《大學新語文》“詩意”文選導讀
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與中學生論唐詩精神書
點評語文教案
法海是好人?
永恆的瞬間
輯二 知識人的前世今生
給《新民晚報》的新世紀祝辭
夢裡家山渺何處?
文化憂憤與文明憂思
一部有分量的人文紀錄片
淘沙寬堰守先待後
一生探索自由的義諦
相遇於遙遠的天邊
那些蒼涼而溫暖的聲音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與林毓生教授書
略說中國現代思想史
湖畔尋思錄:聽林毓生教授講思想史
世變與中國知識人
一出直抵人性深處的好戲:聽王安祈說戲
守住文學的尊嚴
與許結教授論《詩囚》書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什麼是“黑的美”?
執大象天下往
緣賦意義
隱士看不見?
重返清新自由之地
悼章培恆教授
悼高華教授
悼朱維錚教授
悼皮介行先生
輯三 文化意象與傳統中國
抵抗的詩學
詩與天文的融合
六朝時代中國文藝思想的二輪美學
《富春山居圖》為何畫了這么久?
民國詩人周棄子之詩學
明中葉吳中畫派研究序
再認文學上海
略論文化意象的詩學
談談范景中先生的《中華竹韻》
通津億載、彌綸萬象的中國文論大典
不間斷的文明國家的標誌
在中國詞學國際研討會上的致詞
紀念《管錐編》出版三十周年
世上學中文的人必去的一個地方
哈佛燕京所見日本漢文學別集掠影
哈佛燕京所見韓國漢籍及漢文學掠影
問題意識、內在學理與典範融合
中國文化走出去:走什麼?如何走?走多久?
“中國文化的復興還要一百年”
“境界”也是中國詮釋學傳統的重要概念
中國文論研究的外向性與持續力
中國文論研究中的“自性”與“他者”
中國文論的道與藝
中國文論的兩輪
與學生論理論書
單凡的毛竹世界
清園墨跡敘
跋單凡畫竹

序言

麗娃河是我多年教書的大學校園裡一條著名的河流,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不少在這個校園裡的文史學者,在寫作評論文章或學術隨筆、思想筆札之類文章的末尾,署上“寫於麗娃河畔”的字樣。這成為一種寫作的“風雅”。這是一份很值得珍視的寫作傳統,我因而願意來附庸一番“風雅”。
這是繼《書生情緣》(台版名為《余心有寄》)、《問道於文》、《文化的認同》之外,我在專業寫作之外編定的第四本思想學術隨筆。與傳統中國的士大夫相比較,大學體制中的知識人,一個重要的現代趨向即越來越專業化、技術化,不關心周邊世界的好壞,不在意世道人心的良莠。熊十力先生當初辭去北京大學的教職,就是因為他痛感這一巨變:
上庠教者、學者、皆士大夫也。設問此輩終日終夜所孳孳者何事,除為其一身名聲與地位及溫飽而外,其胸際果揭然而存、側然而感、念念與斯人痛癢相關否,其有玩心高明、萬理昭晰之一境否。或則憤政俗之弊,動激昂之情,投足黨團,高自標舉。隨時風眾勢所趨,以改造之英自負。而是否出於惻怛之誠、公明之識、沈毅之勇、則稍有識者,當知不類。如萍無根而生,如蓬依風而轉,如菌因腐而發,終於魚爛而亡,一任疆者宰割。(《十力語要》卷三)
熊先生很敏銳地將現代知識人分為三類,一類是所謂自了漢,只操心一己的名聲與地位,以知識為謀求個人私利的知識人。一類是所謂革命者,“憤政俗之弊,動激昂之情,投足黨團,高自標舉。隨時風眾勢所趨,以改造之英自負”的知識人。在他看來,兩種人都缺少知識人最重要的質量,即“出於惻怛之誠、公明之識、沈毅之勇”。他所主張的這第三種知識人不一定要投身政治,不一定要捲入時潮,但是一方面,對己身所處之現實世界,有一幅“念念與斯人痛癢相關”的情懷,另一方面,對己身所傳承之文化世界,有一幅玩心高明、沈潛往復的超越意境,這樣的知識人,不是無根的飄萍,不是隨風的轉蓬,更不會是依附於朽木的腐菌,而是歷史深處人心所在的一種不容忽視的自本自根的力量。熊先生所期之遠大的知識人新傳統,百年以還,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而眼看著文化危機的亂象是越發明顯的。
本編分三個部分選文,第一部分是“人文素養與社會質量”,收集近年來我在報刊上的文化時評、有關教育的序跋與訪談,以及開會時的臧否、討論與鼓吹。我固然知道歷史的火車頭是經濟與利益,然而正如馬克斯·韋伯所云,這個火車要去的方向,卻是由文化所預設的軌道決定的。因此,執著地相信“語文”不是一般所謂工具與技術,而是含藏著歷史發展方向與社會質量好壞的重要信息。語文知識人從中學到大學,從時評到諮詢,在在有事可做。
第二部分是續寫“知識人的前世今生”,內容包括對業師王元化教授的一篇書評、三篇追思與悼念文章,對民國知識人與當代知識人的命運的討論,對最近逝世的重要知識人的追悼,以及對中國思想史重要問題的探尋。我並不是研究當代中國思想的學人,但是深切記得元化先生臨終時在病床上的贈言:“你一定要關心大的問題。”先生一生為思想而奮鬥,死而後已。因而,別人可以不關心中國思想史,我沒有什麼理由不去關心中國思想的重要問題。
第三部分是文化意象與傳統中國。這是我近年來研究中國文化意象的副產品。有關傳統中國的文化大義、傳統在現代的新義,以及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機遇與問題。我向來佩服台灣的徐復觀教授:每周一至周五,精耕細作,撰寫大部頭的學術名山之作;而周六與周日,大筆如椽,奮筆於時評與思想文化短論。徐復觀提倡大學教授要有兩枝筆,一支為學術大業,一支為世道人心,真令人神往。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胡適晚年對殷海光說:“我認為我們這種拿筆桿發表思想的人,不要太看輕自己。我們也是有權有勢的人。因為我們有權有勢,所以才會受到種種我們認為不合理的壓迫。”“窮書生拿了筆桿在白紙上寫黑字而印出來的話,可以得到社會上一部分人的好感,得到一部分人的同情,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這個就是力量。所以我們這一班請願主持言論的人,不要太自卑,我們不是弱者,我們也是有權有勢的人。”(胡適《容忍與自由:〈自由中國〉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詞》)在今天有志於做一個大學裡的知識人,其實也是自覺要做一個“有權有勢的人”,為文明重建、為世道人心,發光發熱。最好能有兩枝筆,一枝筆撰寫學術論文與專著,一枝筆也寫點文化思想的評論與部落格文章。理想的語文,是有溫度的。理想的知識人,是既有熱腸,又有冷眼;理想的大學文化應該與社會既有疏離,同時又可以將大學與社會打通。因而,這也是一本關於理想的語文的小書。是為小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