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流行於東莞市塘廈鎮的傳統舞蹈,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塘廈舞麒麟,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主要流傳於塘廈鎮內石潭埔、石馬、清湖頭、石鼓、橫塘、林村、蓮湖等多個村落,是逢年過節當地的傳統節目之一,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和社會基礎,能夠增加節慶的氛圍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麒麟舞(塘廈舞麒麟)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武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是節慶喜慶活動的重要民間風俗。

2010年,麒麟舞(塘廈舞麒麟)被列入東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2月6日,麒麟舞(塘廈舞麒麟)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 遺產編號:Ⅲ-3
  • 申報地區:東莞市塘廈鎮
  • 非遺級別:省級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6日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流程,表演形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舞麒麟的起源可追朔到二千五百年前人們對麒麟的崇拜,舞麒麟是中國最早的擬獸類舞蹈之一,產生於春秋戰國之前遠古的漢民族圖騰舞種,本質是一種以舞動麒麟來驅邪納吉的儀式。
唐代已有舞麒麟的雛形。南明滅亡時(公元1661年),掌管宮廷文化娛樂的文林郎馮瑋歸隱故里,將一對“麒麟皮”帶給睢縣大劉寨村的馮氏族眾,並親授演舞之術。唐朝到明朝,舞麒麟經歷了從民間進入宮廷,再從宮廷流傳到民間的漫長過程。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據民國版宣統辛亥年陳伯陶重修的《東莞縣誌》記載:“邑尚技擊,秋冬閒,延師教習。元旦至晦,結隊鳴征鼓,以紙糊麒麟頭,畫五采。縫綿被為麟身,兩人舞之,舞罷,各演拳棒,曰舞麒麟。”,這是東莞地區最早記載舞麒麟的文獻。塘廈舞麒麟,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在宗族社會時代,麒麟隊成為武術隊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中原地區的人們南遷過程中,會不斷和原住民發生衝突,在清朝就發生過多起土客械鬥事件。塘廈鎮位於客家系與廣府系的交界地,常因風俗習慣、語言和爭奪資源而發生大規模的械鬥,因此,清朝到民國時期,舞麒麟有繁榮的條件和土壤。
民國時期,石潭埔舞麒麟的第四代傳承人黃茂和、黃窩容到香港開設武館傳授武術和舞麒麟套路,塘廈舞麒麟在民國時期的繁榮達到頂峰。
解放前,春節期間塘廈全鎮的麒麟隊會走家竄戶。麒麟隊組建是和武館結合在一起,傳承人除了學習舞麒麟道路,還要練習武術。
解放後,塘廈鎮舞麒麟活動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剛解放,麒麟隊全部被解散。1964年,石潭埔重新開設麒麟武館,不久因天旱而停止。1983年,石潭埔再次組建麒麟隊,1989年再次停止活動。2002年,石潭埔又組建麒麟隊,2004年再次停止活動。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舞蹈特色

表演流程

傳統的舞麒麟只有一支麒麟表演,由一人舞麒麟頭,一人牽麒麟尾,隨著鑼鼓樂隊的節奏而舞,表現麒麟活動過程和喜怒哀樂情緒,舞完,進行武術表演,最後收取酬謝紅包。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塘廈鎮傳統的麒麟隊通常只有一隻麒麟、一套鑼鼓、一根隊旗,隊旗上面都標有隊伍的姓氏或堂號,每支隊伍有二十多人。傳統的舞麒麟要經過開光儀式才能舞動,才具有神性和靈性。春節期間,開光後的麒麟將祭神祭祖,然後到各村各戶去舞麒麟、參灶祭灶神,麒麟隊在前行的路上敲鑼打鼓,人們聞到鑼鼓聲,將做好迎接麒麟的準備,麒麟到達村門口,族人將燃放鞭炮歡迎,麒麟進村後先去廟宇、祠堂、水井參拜,參畢,麒麟隊在祠堂門前或其它空進行舞麒麟活動。

表演形式

表演時樂隊站在隊旗前面,舞麒麟隨樂音節奏而動,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麒麟舞動時又結合特色基本武術,分為上下兩大套路,上套主要是表現麒麟玩耍、動作包括有:舔腳,舔身、耍尾等,下套主要以表現麒麟尋青、驚青、聞青、試青、采青、找青、逗青為表演主題,動作上即興發揮;上下套路配合,演繹著麒麟晃頭、張望、舔腳、舔尾、搔癢、滾地、嬉戲、見青、搶青、嚼青、吞青,表現出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思等神態。麒麟舞之後有武術表演,一般包括莫家拳、南拳和龍拳,又輔以刀、劍、棍、盾版、戟、藤牌、大鈸等十八武器。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武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是節慶喜慶活動的重要民間風俗,是研究民間風俗活動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傳承狀況

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傳統鄉土藝術生態環境淡化,麒麟舞(塘廈舞麒麟)的傳承人群也面臨老齡化的困境,如何賦予塘廈舞麒麟新的生命活力,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承

塘廈鎮的麒麟隊源遠流長,根據石潭埔麟麟隊第六代傳承人黃漢光介紹,石潭埔麒麟隊相傳達到今是第七代,它的傳承譜系:第一代:黃采、黃泰;第二代:黃潤保;第三代;黃多壽、黃寶壽;第四代:黃茂和、黃窩和、黃窩永、黃窩容;第五代:黃成發;第六代:黃漢光、黃敬堂、黃滿壽、黃潤開;第七代:黃秋明、黃曉明。
黃漢光,男,1947年生,廣東省東莞市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塘廈舞麒麟)項目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自小開始學習麒麟武術,繼承家族傳統舞麒麟的武術技藝。1983年參加塘廈鎮石潭埔麒麟隊。其技藝特點主要是結合莫家拳的基本武術套路,舞出來的麒麟剛勁有力、威風凜凜,同時風趣幽默、諧趣橫生,能夠充分展示出麒麟興奮、緊張、沮喪、歡欣的豐富變化,表現了一種原始、原生態的舞蹈特徵。

保護措施

2003年開始,塘廈鎮文化部門就選派麒麟隊各種比賽和表演,2009年開始組織舞麒麟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匯演。
2006年,東莞文化部門對塘廈全鎮進行調查,按照不漏村、不漏線索的原則,重點對有代表性蓮湖麒麟隊、石潭埔麒麟隊、龍背嶺麒麟隊及其傳承人進行調查,並建立檔案。
2010年,塘廈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獲得麒麟舞(塘廈舞麒麟)項目保護單位資格。同年,塘廈鎮文化部門為保護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台政策鼓勵基層社區組建麒麟隊,給予組建的麒麟隊每年補助20萬元。

社會影響

2009年開始,塘廈鎮政府組織全鎮麒麟隊連續三屆參加非物質文化匯演。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麒麟舞(塘廈舞麒麟)
2011年,塘廈鎮政府開始組織全鎮麒麟隊參加龍獅麒麟鬧元宵的民俗活動。同年,組織麒麟隊走進校園活動並組織全鎮麒麟隊開展交流活動。
2018年9月27日至28日,在清溪鎮舉辦的廣東省第五屆麒麟文化節暨麒麟舞大賽中,塘廈石譚埔社區麒麟隊獲得創新組銀獎,塘廈蓮湖社區麒麟隊獲得傳統組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