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蹄草(原變種)

鹿蹄草(原變種),屬於杜鵑花目、鹿蹄草科的其中一種,國內分布在陝西、青海、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物種區別,

形態特徵

常綠草本狀小半灌木,高(10-)15-30厘米;根莖細長,橫生,斜升,有分枝。葉4-7,基生,革質;橢圓形或圓卵形,稀近圓形,長(2.5-)3-5.2厘米,寬(1.7-)2.2-3.5厘米,先端鈍頭或圓鈍頭,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近全緣或有疏齒,上面綠色,下面常有白霜,有時帶紫色;葉柄長2-5.5厘米,有時帶紫色。
花葶有1-2 (-4)枚鱗片狀葉,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7.5-8毫米,寬4-4.5毫米,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稍抱花葶。
總狀花序長12-16厘米,有9-13花,密生,花傾斜,稍下垂,花冠廣開,較大,直徑1.5-2厘米,白色,有時稍帶淡紅色;
花梗長5-8(-10)毫米,腋間有長舌形苞片,長6-7.5毫米,寬1.6-2毫米,先端急尖;
萼片舌形,長(3-) 5-7.5毫米,寬(1.5-)2-3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尖,邊緣近全緣;
花瓣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0毫米,寬5-8毫米;雄蕊10,花絲無毛,花葯長圓柱形,長(2.1-)2.5-4毫米,寬1-1.4毫米,有小角,黃色;
花柱長6-8(-10)毫米,常帶淡紅色,傾斜,近直立或上部稍向上彎曲,伸出或稍伸出花冠,頂端增粗,有不明顯的環狀突起,柱頭5圓裂。
蒴果扁球形,高5-5.5毫米,直徑7.5-9毫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00-4100米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或闊葉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青海、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模式標本采自陝西。

主要價值

本種全草供藥用,作收斂劑,民間用作補藥,治虛癆,止咳,強筋健骨。

本種提示

本種與歐洲產圓葉鹿蹄草P. rotundifolia Linn.相近,一向視為它的亞種(subsp. chinensis H. Andr.),但本種的葉背面常有白霜,有時帶紫色(非淡綠色);花梗較長,5-8(-10)毫米(非較短,4,5-5毫米);苞片長舌形,長6-7.5毫米(非披針形,長4.6-5毫米);萼片舌形,先端急尖或鈍尖(非狹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花柱傾斜,近直立或上部稍向上彎曲,頂端有不明顯的環狀突起(非上部明顯向上彎曲,頂端有明顯的環狀突起),並且兩種各有分布中心,所以做為獨立種為宜。圓葉鹿蹄草以歐洲為分布中心,在我國僅新疆有分布。
本種則為我國特有種,分布很廣泛,南北相距幅度達15度(緯度)以上,東西相距幅度達25度(經度)以上,垂直分布幅度達3000米(海拔)以上,受生境變化的影響,本種在形態上也多變化,尤其表現在花上,但這些變化是連續性的,很難劃分成不同的種,因此,將P. rotundifolia B. chinensis H. Andr.(1911,根據陝西的標本)、P. hopeiensis Nakai(1939,根據河北小五台山的標本)、P. rockii Krisa(1971,根據甘肅中部的標本)等種,以及因葉形變化,在P. rotundifolia subsp. chinensis H. Andr.下建立的變種(var. commune H. Andr.,var. sphaeroides H. Andr.,var. laurifolia H. Andr.)均做為異名處理。本種與興安鹿蹄草P. dahurica(H. Andr.)Kom.相近,但很容易區別,詳見興安鹿蹄草內的論述。

物種區別

西藏鹿蹄草(變種)Pyrola calliantha H. Andr. var. tibetana (H. Andr.)Y. L. Chou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花葶帶紫紅色,花為淡紅色,萼片為寬披針形。花期7月;果期8月。
產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和南部。零星生於海拔3600-4000米的林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