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這名字的由來,是由於這個屬的珊瑚都有如鹿角般的分支狀生長形態。 它是印度洋——太平洋一帶水域生長的珊瑚礁,鹿角珊瑚是數量多的珊瑚品種,主要包含柵列鹿角珊瑚、松枝鹿角珊瑚、粗野鹿角珊瑚等。它們的珊瑚杯都很細小而且結構簡單。

鹿角珊瑚生存環境水流湍急,水深0.5-20米。和其他珊瑚一樣,該物種與蟲黃藻是共生關係,通過光合作用補充自身70%的營養,在夜間珊瑚蟲會捕食浮游生物。鹿角珊瑚的繁殖高峰發生在南太平洋,每年的11月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鹿角珊瑚
  • 拉丁學名:Acropora austera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珊瑚蟲綱
  • 亞綱六放珊瑚亞綱
  • 石珊瑚目
  • :鹿角珊瑚科
  • :鹿角珊瑚屬 Acropora
  • :鹿角珊瑚 A. austera
  • 分布區域:太平洋和印度洋
基本簡介,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種屬特徵,分類特徵,物種代表,飼養條件,

基本簡介

鹿角珊瑚隨著顏色深淺、形狀的不同,會給珊瑚缸增色不少。
它有許多不同的品種,生長形成的樣式也不同。大部分在水族市場上見到的都是短、密實的枝狀結構。這種珊瑚短的枝條會隨著生長長出第二個枝條。偶爾,也會長出像平面等其他形狀。
鹿角珊瑚為大型個體、珊瑚骼灌木狀,分枝距離大,群體長達200-500 毫米;直徑5-20毫米。頂端小枝細長而漸尖。分枝中部和基部的輻射珊瑚體稀,向上逐漸變為鼻形和半管唇形,小枝上的是針口管形。軸珊瑚體圓柱形,直徑 2毫米,杯孔小。輻射珊瑚體第 一輪隔片不等,一般為六個,外側直接隔片最大,內側略小,第二輪僅有一點小刺痕跡,體呈黃褐色。
它是重要的造礁石珊瑚,其石灰質的骨骼是構成珊瑚礁的主要成分。還可用於建築材料或做工藝美術品。應注意對其保護。

形態特徵

鹿角珊瑚多呈樹枝狀,往往高度融合主要分支。主要分支往往相差的曲線彼此通常錐度。支行眾多,不規則的大小和錐度。軸向珊瑚石厚壁,但有小開口。徑向珊瑚石有時排列成行,是不規則的大小,較大的具有寬的方形開口向外伸出。
顏色: 多種顏色,最常見的藍色(可拍攝粉紅色)或奶油。軸向珊瑚石常常是黃色的。

分布範圍

鹿角珊瑚,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包括紅海波斯灣印度洋日本海、中國東海和南海、太平洋中部。
鹿角珊瑚鹿角珊瑚
鹿角珊瑚一般棲息於熱帶海洋的珊瑚硝、內及淺海潮下帶的礁石內,營固著生活,喜群集。在中國 ,鹿角珊瑚分布於南沙、西沙、海南:國外分布在斯里蘭卡、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新愛爾蘭、大堡礁日本等。

生活習性

的生存環境水流湍急,水深0.5-20米。和其他珊瑚一樣,該物種與蟲黃藻是共生關係,通過光合作用補充自身70%的營養,在夜間珊瑚蟲會捕食浮游生物。

生長繁殖

鹿角珊瑚的繁殖高峰發生在南太平洋,每年的11月份。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

種屬特徵

群體一般分枝形群體一般分枝形,樹木狀、灌木狀或平板形,極少皮殼或亞塊狀,有軸珊瑚體和輻射珊瑚體,隔片二輪,無軸柱.珊瑚體壁和共骨多孔。
鹿角珊瑚鹿角珊瑚
本屬是造礁石珊瑚中數量最大,種類最多,也是分類最困難,變異最大,變幻莫測的屬,現知有382個指名種,34個化石種。從始新世至今一直分布在歐洲西印度群島北美洲和印度--太平洋區.過去記載我國水域的鹿角珊瑚的新種有Verrill(1866)采於香港的Madrepora tumida , Bassett-Smith (1890)采自鄭和群島的Madrepora compressa ,Madrepora dendrum ,Madrepora rambleui ,Madrpo-ra fragilis 和Brook (1892) 報導鄭主群島的Madrepora nigra, Madrepora tizardi, Madrepora smithi 和中沙群島的Madrepora tenella 及休自台灣的Madrepora sinensis 的新種。
1985年,自Wallace (1978),Veron &Wallace (1984)和 Wallace (1994) 對本屬進行系統的研究後,依靠珊瑚的群體生長型和輻射珊瑚體的形狀進行分類,並專門對照比較研究各作者存放在世界各國博物館保存的模式標本後,歸併成若干的效種,由於本屬的變異大,特別是隨不同生境的變異無法統一,依然是各持己見。

分類特徵

主要依靠群體的生長型,軸珊瑚體的大小、顏色及輻射珊瑚體形狀以及共骨的結構.群體的生長形和輻射珊瑚體的形狀所示。
石松鹿角珊瑚石松鹿角珊瑚

物種代表

柵列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為厚、皮殼板狀群體,或板狀分枝融合表面有脊或柱棒狀突起。在分布頂端有圓形的軸珊瑚體,不明顯,經常是1個以上。輻射珊瑚體大小相等,斜口管形,或緊貼上,或蝸牛殼狀到有圓和狹裂隙狀開口。共骨上有密的融合刺組成。 生活時為淡黃色。 地理分布:馬達加斯加,查戈斯,馬爾地夫,米尼可伊,尼科巴斯,可可斯群島,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普島,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波納佩島,馬紹爾群島,羅圖馬,薩摩亞; 中國的台灣蘭嶼、西沙群島南沙群島
柵列鹿角珊瑚柵列鹿角珊瑚
松枝鹿角珊瑚
特徵:堅實的樹枝狀分枝,在頂端及其附近可有幾個軸珊瑚體,分枝上的輻射珊瑚體緊密貼上排列,杯口圓滑和管形輻射珊瑚體,第Ⅰ輪隔片發育好,6個約1/2半徑寬,第Ⅱ輪發育不全。軸珊瑚體0。8—2mm;突出1㎜左右,第Ⅰ輪隔片發育好,第Ⅱ輪隔片比第Ⅰ輪隔片稍狹。共骨上布滿小刺。 生活時為淡黃色、淡綠色和淡黃色夾帶亮綠色或深褐色、咖啡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 中國的海南島西沙群島
粗野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的粗短單枝呈指形狀或亞指形,基部共骨擴展彼此相連或游離不連。軸珊瑚體圓柱形,或橢圓柱形,突出2㎜左右,直徑3。5-4㎜,杯孔小(1㎜),二輪隔片狹,第Ⅱ輪隔片比第Ⅰ輪隔片更狹,珊瑚壁刺漕狀。輻射珊瑚體圓鼻形,隔片僅見1-2個直接隔片。只在基部的輻射珊瑚體內除2個直接隔片大外,還見狹的其餘4個第Ⅰ輪隔片,第Ⅱ輪隔片發育不全,刺狀。要共骨上浸埋珊瑚體的珊瑚杯徑大小不一,突出的輻射珊瑚體突出的高度也參差不一,杯開口大小也不一,杯孔有圓形,也有斜橢圓形。該種的識別特徵是粗短圓錐形分枝及特別大的軸珊瑚體,其顏色與分枝色不一,顯著玫瑰紅色或白色。
生活時軸珊瑚體玫瑰色或白色,分枝呈褐棕色。
地理分布:該種是印度--太平洋區的廣布種;中國的台灣、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海南島及廣東沿岸亦有分布。
壯實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基部皮殼,分枝強壯嗜浪水平生長,呈錐形,頂端鈍,分枝大小,長短、粗細相差甚大。軸珊瑚體突出,珊瑚杯深1。5-2。5㎜,第Ⅰ輪6個狹隔片,第Ⅱ輪隔片更狹,或發育不全。輻射珊瑚體在分枝上部擁擠,向上突出,上粗下細的圓管形,直徑2-2。5㎜,突出2-4。5㎜,珊瑚杯孔斜而橢圓,外側第Ⅰ輪3-4個隔片清楚,內側不清楚,第Ⅱ輪隔片小而不清楚,或不發育。珊瑚壁溝漕狀,共骨刺海綿狀或刺狀。
鹿角珊瑚鹿角珊瑚
生活時淺黃色、淡褐色或咖啡色,基部深綠色或翠綠色。
地理分布:澳大利亞,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薩摩亞;中國南沙群島、海南島。
丘突鹿角珊瑚 
特徵:珊瑚骼基部皮殼,中央分枝水平蔓生,長短、粗細不一,非常不規則,基部有丘狀突起。輻射珊瑚體的形狀、大小浸埋或突起(3㎜)都不一樣,管狀輻射珊瑚體的杯孔有圓形或鼻形開孔,浸埋的輻射珊瑚體是圓開孔,而且數量多。在管形輻射珊瑚體中第Ⅰ輪隔片達1/2半徑寬,直接隔片明顯,第Ⅱ輪發育不全或無。軸珊瑚體管形,杯孔圓,杯徑0。8-1。0㎜,第Ⅰ輪隔片寬(1/2半徑寬),板狀,隔片上有齒。珊瑚杯上的珊瑚肋顯著,有鈍刺在珊瑚肋。共骨上有不規則鈍或少量裝飾小刺組成。
生活時為深褐色或綠色。
地理分布:新加坡,澳大利亞,馬紹爾群島,塔布堤;中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

飼養條件

水流:強光照:強
鹿角珊瑚鹿角珊瑚
水溫:24~27 PH值:8.1~8.4
比重:1.023~1.025
難養度:難
鹿角珊瑚理想的生活環境是金屬鹵素燈提供強光照。在強光照下會茁壯生長。在好的條件下,鹿角珊瑚的生長通常會比其他珊瑚生長的快。 為了使其充分生長,勢必要保持高的PH、鹽度和鈣的含量,降低磷酸鹽和硝酸鹽的含量儘可能接近零。如果條件適宜,會在掉下來的活的碎片上生長出新的個體。
除了提供足夠的光照和良好的水質給鹿角珊瑚外,它們還喜歡強的、間歇的水流。缸中最好安置造浪器和多個水泵。它們大部分的營養來自光合作用,但最好補充一些浮游生物及綠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