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下部被少量綿毛,上部僅有短毛或幾無毛,全體多少呈緣色,主根短而木質化,長10-15毫米,常分為支根多條,細長而作之字形彎曲,長達6厘米。
莖多數,成密叢,中央者直立,側出者彎曲上升,細而柔弱,沿全長有明顯的溝紋,多節,下部節間極短,顯短於葉,其長不及2毫米,向上漸漸伸長,
花序上部的二三節間 則突然變長,可達20-35毫米。較葉為長。
葉無柄,互動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端銳頭,具短刺尖,基部不下延於莖以成稜,莖下部的葉麟片狀,長僅2毫米,寬1毫米,貼莖而生,因節很短而互相蓋迭作復瓦狀,向上則逐漸變為以銳角至直角伸張,其長度亦增加,達20-30毫米,寬2-3毫米,上部且有近於互生者。
花序總狀而花稀疏;花單生苞腋,具長2-5毫米的梗,梗老時可伸長達9毫米;小苞片2枚,草盾,長6-11毫米,寬1-2毫米,全緣,貼生於萼管基部;萼筒狀,僅具4齒,管長4-5毫米,膜質,具肋9條,凸起,其中主肋4條。分別伸入萼齒內成為它的主脈,其餘與主肋互生,但在缺失的第5枚萼齒的位置上,則有兩條,各脈均通至萼齒裂口底部後分為兩支。通入其左右兩面的
萼齒中成為宅的側脈,萼齒線狀披針形,近於相等,長8-10毫米,約為管長的兩倍,寬l-1.5 毫米,具脈3條,花開之後,萼管迅速膨大,長達6-10毫米,其肋變成狹翅狀,萼齒亦增長,長達14-20毫米,寬3毫米,此時超過花冠約1倍左右;花冠淡紫色,外面脈上疏被白色短柔毛,管長約5毫米,瓣片二唇形,上唇淺2裂,伸直而與管同一指向,裂片長不達1毫米,鈍頭有小凸尖,外側反卷,外面中央有白色長毛,下唇伸張,略具緣毛,3深裂幾至基部,裂片狹長,披針狀長圓形,銳頭,中裂稍長;雄蕊內藏或微露於花管喉部。前方一對較長,藥室基部有一小凸尖;子房長卵形,花柱頂端彎向前方。其不彎曲部分與較長的一對雄蕊等長,柱頭頭狀,指向下方。
蒴果為宿萼所包,長6-8毫米,寬3-5毫米,厚約2-3毫米,具4縱溝,先端漸細,沿上縫線全長室背開裂,裂爿草質,反卷。種子橢圓形。扁平,多數,長1.5毫米,寬1毫米,被短毛,種皮與胚乳緊貼;胚小,居於豐富胚乳的中央。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多沙山地及草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主要價值
草藥來源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鹿茸草的乾燥全草。夏、秋季採收。
性味歸經
苦,平。
①《江西草藥》:性平,微苦澀。
②《福建中草藥》:苦微甘,溫。
功能主治
治感冒心中煩熱,咳嗽,吐血,赤痢,便血,月經不調,風濕骨痛,牙痛,乳癰。
①《杭州藥植志》:治乳癌、乳癰,血管瘤,爛腳瘡。
②《江西草藥》:涼血,止血,解毒,止痛。治急性胃腸炎,菌痢,牙痛,熱淋,毒蛇咬傷。
③《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小兒高熱驚風,咳嗽,吐血,水瀉。
常用選方
1、治咳嗽:鹿茸草四錢,水煎兌冰糖服。(《湖南藥物志》)
2、治風濕骨痛:鹿茸草一至三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吐血:鹿茸草二兩,
麥冬五錢,
川貝二錢。水煎服,白糖為引,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4、治風寒感冒:鮮綿毛鹿茸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5、治產後傷風:於綿毛鹿茸草一兩,白牛膽乾全草一兩。水煎,調紅糖服。
6、治勞倦乏力,腰痛:鮮綿毛鹿茸草一至二兩,酒水煎服;腰痛加刀豆殼五錢,墨魚乾一隻,酒水燉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7、治赤痢:六月霜三錢,紅糖五錢(炒焦)。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8、治腸風便血:六月霜三錢,同豬大腸燉熟,食腸及湯。(《中醫藥實驗研究》)
9、治月經不調,崩漏:鹿茸草四至六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0、治風火牙痛:六月霜、繡花針、黃荊根各三錢。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11、治虛火牙痛:六月霜二錢,枸杞根五錢,毛薑三錢。水煎眼;或用精豬肉二、三兩燉湯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12、治乳癌、乳癰:山門穹五錢,搗汁與甜灑釀合服,一日三次。
13、治血管瘤:山門穹、山梔根各五錢。煎服。
14、治爛腳瘡:山門穹二兩,煎水洗。(12方以下出《杭州藥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