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鹿眼》是長達四百五十萬字的原創長篇小說《你在高原》中的一本,是張煒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創作完成的。全書分三十九卷,歸為十個單元(《家族》《橡樹路》《海客談瀛洲》《鹿眼》《憶阿雅》《我的田園》《人的雜誌》《曙光與暮色》《荒原紀事》《無邊的遊蕩》)。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說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部純文學著作。其中除了《家族》等兩個單元做了重要修改和重寫之外,其餘則是第一次正式面世的作品。從語言到故事,從形式到內容,從韻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創作風格差異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它們幾乎囊括了自十九世紀以來所有的文學試驗。這種極為罕見的巨大的創造性和神奇變異,很難想像會發生在同一個作者身上。《你在高原》包羅萬象、精彩紛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書,一部行走之書,一部“時代的偉大記錄”。各種人物和傳奇、各種隱秘的藝術與生命的密碼悉數囊括其中。它的遼闊曠遠與縝密精緻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它的強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激情”,給人以巨大的衝擊力。我們可以設問,當人們回眸打量二十世紀轉型的中國,還有什麼會比這部煌煌大書更為豐富、逼真和生動呢?
基本介紹
- 書名:你在高原•鹿眼
- 作者:張煒
- 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6349469, 9787506349468
- 外文名:The Deer's Eye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439頁
- 開本:16
- 品牌:作家出版社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刺蝟歌》;散文《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在半島上遊走》等。
圖書目錄
卷 一
第一章
手捧鮮花的孩子
小路
大李子樹鮫兒
第二章
廖縈衛一家
那個島
林泉
第三章
我的初戀
父親的海
分別
卷 二
第四章
芳鄰
背叛
築愛巢
平原歲月
黑夜
第五章
控告
一毫米
座談會
失眸
第六章
科主任藍珂
女醫師
在懸崖上
太陽落山
卷 三
第七章
沉重的故事
族長與海神
挽救
飛鳥
第八章
父親
炒杏仁
金黃色的菊花
依偎和叮囑
第九章
包家
公司之歌
獸醫小傳
火車
卷 四
第十章
昏沉
住院
墜落
鹿眼
第十一章
永恆的原野
尋找
手捧鮮花的孩子
綴章:墨夜獨語
編後記
文摘
手捧鮮花的孩子
這或許不是夢境,而是少年時代的一個真實經歷:黎明前,我香甜地睡著,她又一次躡手躡腳地走近了。她的步子是這樣輕盈,沒有一點聲音……先是站在近前注視了一會兒,然後就低下頭親吻我的額頭、兩頰,最後又觸動我的嘴唇。她吻得淺淺的,很輕很輕,弄得我痒痒的――就這樣給驚醒了,猛地睜開,馬上看到的就是那雙美麗的鹿眼……我的雙臂環住了她熱乎乎的、潤滑的長頸,再也不願鬆開。黎明前的沉迷和簇擁讓我淚花閃閃。
我最熟悉這雙鹿眼。在我們家周邊的林子裡,如果我大著膽子走到最深最密處,就會遇到一隻小鹿。它早就與我相熟了,我們已經成為好朋友。我漸漸發現它像我一樣孤單,獨來獨往,到底從哪裡來的,誰也不知道。它的眼睛清澈明亮地看過來時,讓我心上顫顫的。我抱住它的脖子緊緊簇擁時,它就一下下蹭著我的臉頰。我們在林子裡奔跑,一塊兒找果子和蘑菇,冒著被蜇的危險去采一坨野蜜……就這樣一直玩到天地烏黑一片,最後險些摸不到回家的路徑。
只要我忙著上學沒去林子,一大早就會出現那個夢境。它想起了我,也就跑到了我的夢裡。我告訴它我去小屋了,我不能不去,因為我真的著迷了,我再也離不開了……它欣喜而困惑,好奇地詢問――什麼樣的小屋?小屋裡有什麼人?
是這樣,每天從早晨開始,我都在盼望和等待。匆匆地吃過飯,然後帶上書包就出門了――“星期天也這樣嗎?”“嗯,星期天是最好的一天,”我穿過空空的校園,一直走向那個小屋……
我不知誰擁有過這樣的幸福,有點莽撞,還有點膽怯;隨著接近,我的腳步變得遲緩了,心中的那個小兔子又開始撲撲撞人了。我把一大束鮮花從包中掏出來,它因為有硬紙筒保護起來,一葉一瓣都沒有折損。我站在門前一聲不吭,屏住了呼吸。就這樣佇立了一會兒,然後伸手敲門。多么羞怯的聲音:篤、篤篤。啊,我聽到了她的腳步聲,接著門打開了……
她將我和懷中的鮮花一起擁住。
那一刻我相信自己的臉色也好似那一束鮮花,因為我覺得滿臉都在灼燙。“老師……”一聲呼喚小到了只有自己才聽得見。我依偎在她的胸前。時間一秒一秒划過,每一秒價抵千金。我害怕自己語無倫次,緊緊咬住牙關。這是人世間最溫暖的地方啊,她身上的芬芳早已蓋過了那束鮮花。我急促的呼吸讓自己無法隱藏,一句話也說不出:其實是不知道要說什麼。我只想永遠呆在這兒。
可是我天一黑還要回那個小茅屋,那才是自己的家。
……
在我的經驗里,一個人的童年缺少了父親是非常不幸、甚至是非常危險的。他這一生很可能會遭逢許多意想不到的困厄、一些不可思議的奇遇……不管怎么說,這肯定會影響他的一生。
首先是,一個人過早地離開了父親會有難言的孤寂。這孤寂來自他人閃閃爍爍的眼神,來自內心的怯懦,也來自想像和思念。好奇心開始折磨他了,他要一遍又一遍地想像那個給了自己生命卻又遠離了自己的人。他就這樣過早地進入了思考的童年、孤單的童年。他因為幻想和不安而獨處,形單影隻……
我從懂事的時候起就不記得父親。後來隨著一點點長大,更加固執地想弄明白那個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這真不容易。因為當時家裡人誰都不願提起他,在外人面前又不敢提起他。
我只大致知道:父親先是一個英雄,後來又是一個罪犯。他從拘押地放出以後才有了我――他與一家人相處的時間並不長,大約只有兩年,然後又走開了。他正在南部大山里做工。
對於父親來說,這是一段更加持久的苦役,是與全家人更漫長的一次分離。我們家從此只有這三口人:我、母親和外祖母。關於父親的事情誰都比我知道得多,她們只是不說。而我又不能亂問,因為我從小就發現,所有牽涉到父親的話題都是真正的禁忌。我不能問,我一看她們突然垂下的眼睛就會明白。
我們的居所是叢林中的一座小茅屋,它大概搭在了天底下最偏僻的一個角落。這就使我們一家顯得更加可憐,使我變得更加孤單。只是許久之後,特別是我長大了之後,才覺得這多少有點神奇,或許還算是一個奇蹟呢。因為當我全部得知了小茅屋的來歷,並且能夠從自然地理的位置上加以回視的時候,才明白這是上蒼送給我們的一個恩惠:在一家人最困窘最危厄之時,即我們被驅逐出城而又無處可去之時,正是這座荒原上的小小茅屋接納了全家。
也就是說,它是先於我們而存在的,有人仿佛有個預知似的,提前搭好了它。如今,動手搭這座茅屋的人早就過世了。我一直把他想像成童話里才有的那種老爺爺,一張慈祥的臉,白須飄飄。家裡人告訴:他一輩子獨身,年輕時是外祖母家的一個僕人,後來帶著主人贈予的一大筆錢,獨自到荒原上謀生來了。他在沒有人煙的野林子裡墾荒種植,歷經萬般艱辛草創了這個溫暖的小窩。讓我們想像一下:他出奇不意地與主人一家相會時,該是多么驚喜。那一刻百感交集,雙淚長流……接下來的這種荒原歲月該別有一番滋味。可惜他迎來自己不幸的主人一家之後,沒有幾年就故去了。好像他費盡心力打造的這個小窩、精心栽培的這片果園,只是為了這種等待和安置似的,等來了,完成了,他也就走了。世上有多少出人預料的好人、又有多少不幸的人啊。
關於那位老人的事情,每次說起來都讓母親和外祖母熱淚盈眶,於是我們她們索性就不怎么提他。可是這位老人的故事,卻讓我一生都不能忘懷……我不能忘記的還有外祖母告訴的另一些事,是父親剛剛從監禁地回來的情景:那時的父親啊,一解下銬子就撲到了那座海濱城市去找自己的家了。可憐的他在大街上轉悠了許久,要找原來的街巷,找那座府邸――它早就被改建了,原來的主人已經落荒而逃,逃進海邊莽林里去了。他後來好不容易才知道是這樣,於是就一路跌跌撞撞找了來……一家人就這樣團聚了。
只可惜這不是苦難的結束,而是它的開端。他在荒原小屋裡只過了兩年,然後又得離開。這一次誰也說不準父親的苦役會有多長。對我們全家來說,這段等待的日子可真難熬啊。
我們無時無刻不感激那位給了一家人居所的老爺爺。孤苦的老人哪,當年硬是在一片無邊的叢林裡墾出了土地,栽種了各種果樹,一座挺好的茅屋就搭在了花園般的果林中間。這種燕子銜泥似的勞碌辛苦而幸福,這是築園啊。老人憑一己之力在這兒創造了一個童話。這個童話曾經是迷人的。如果沒有後來的那一切,只停留在這一截上,那我們全家也就生活在老爺爺創造的這個童話里了。很可惜,世界上總是沒有這么便宜的事,沒有這么美好的事。凡是美好的東西就一定要打碎它,一定是這樣。為什麼?不知道。反正一定會把美好的東西,比如這個童話,給徹底打碎,讓它一點屑末都不留……
五十年代初期國家開始了墾荒,那是一個大規模的像打仗一樣的運動。結果茫茫海灘上的林子毀了多半,草地和灌木燒掉了,有的地方種了地,有的地方種植了果樹。這個運動的結果就是在離我們的茅屋不遠處組建了一處很大的園藝場,並且把我們的小果園也給圈在了場內,最終成為它很小的一部分--我們那么好的園子給取走了,我們一家人卻給拋棄了。因為父親的緣故,我們這一家人不能算做園藝場的人,而頂多是做點零工。在離我們小茅屋幾十米遠處,園藝場的人蓋了一座堅固的泥屋,裡面住了兩個護園的人,但他們只在收穫季節才到泥屋裡過夜。幾年之後,小泥屋才有了真正的定居者,他們是園藝場的一對新婚夫婦:老駱和達子嫂。
園藝場無償地取走了我們的小果園,卻只讓媽媽到園藝場做臨時工。外祖母操持家務,空閒時就到林子裡采蘑菇。顯而易見,我更多的時間只能和外祖母在一起。
那片無邊無際的林子啊,它讓我經歷著任何人都不曾遇到的一些奇蹟――當外祖母忙得無暇照料我的時候,我最好的去處當然還是那片林子。多少人在裡面迷過路,包括那些帶狗的獵人;我卻不會。我嘛,哪一棵奇怪的樹長在什麼地方,上面常常落下什麼鳥兒;哪幾棵橡樹總是分泌糖汁,會引來火紅色的大個頭黃蜂,我都一清二楚。
這樣的日子裡儘管要想念父親,要一人獨處,可有時候也會把一切都忘掉,只剩下愉快。因為林子裡的一切都與我結成了朋友,野果子、各種小動物、神奇的花、不為人知的小溪,都與我有了特別的默契。它們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善待了我,這兒從來沒有發生外祖母和媽媽所擔心的事情。她們啊,什麼都怕,怕林子,怕野獸和人,當一閒下來發現我不在身邊時,就立刻到處喊我找我……而我也就在這些日子裡,結識了那隻同樣孤單的小鹿。
後記
當開始面對張煒的這部大作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不正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偉大作品嗎?
首先是作家的創作態度。為了寫作此書,張煒劃定了一個區域,幾乎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對那裡的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他熟悉的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當地人。他了解了城市和村鎮的總體狀況,目睹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他還利用出國的機會,多次考察了美洲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以及亞洲鄰國日本、韓國和港澳地區等,將當下中國置於整個世界的體系中研究、比較。在知識儲備方面,他自修了考古學、植物學、地質學等專業學科,密密麻麻地記下了數十本田野筆記,僅蒐集的民間資料就有幾大箱子。他深知,要完成這樣一部巨著,沒有豐厚的知識並占有大量的資料是不可能的。他把自己封閉在深山的陋室中,不停地讀著寫著,以至於忘記吃飯、忘記睡覺……他甚至在遭遇車禍、術後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正是憑著這樣一種認真的態度,他才能耐得住寂寞,在漫長的二十多年中傾心打造這部巨著。毫不誇張地說,《你在高原》是張煒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
其次是作家的創作才能。法國評論家安德烈·莫羅亞在評價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時說過這樣的話:“就像偉大的哲學家用一個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樣,偉大的小說家通過一個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湧現在他的筆下。”這正是偉大小說家的才能之所在。張煒在這部巨著中充分顯現了這種才能。作品圍繞著主人公寧伽不斷地探究父輩以及自己家族的興衰、苦樂、得失和榮辱,在極為廣闊的背景上展示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質。在張煒的筆下,不吼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色的企業家和藝術家,還有眾多的農民和打工者、流浪者,交匯成絢爛的人物畫廊。在藝術手法上,張煒不僅繼承了十九世紀托爾斯泰、雨果等文學大師的創作傳統,而且努力吸納了二十世紀普魯斯特、穆齊爾等現代主義巨匠的精髓,呈現出炫目的藝術魅力。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輕的張煒就以自己的小說享譽中國文壇。其後出版的長篇小說《古船》和《九月寓言》更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在以後的創作實踐中,他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創作數量和穩定的創作質量。這部巨著既是他在小說創作領域長期探索的結晶,也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大貢獻。
由於這部作品規模龐大,是我們所知道的小說領域中字數最多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歷史小說和通俗小說等除外);又由於這部作品創作和修改的時間跨度長,作者不易在情節、語言等方面達成統一。這給我們的編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與作者的多次溝通中,我們儘可能地達成一致的修改意見,規範了全書的格式,統一了全書的字詞。在處理一些方言土語和作者習慣使用的詞語時,除了那些語言工具書有規定用法或有明顯文法錯誤的,我們一般尊重作者,不再改動。
即便如此,我們仍懷著期待之心,盼望各路方家和廣大讀者對我們工作的疏漏之處提出批評。
編者
2010年1月
序言
在終於完成這場漫長的勞作之後,有一種穿越曠邈和遠征跋涉的感覺。回視這部記錄,心底每每滋生出這樣的慨嘆:這無一不是他們的親身所歷,又無一不是某種虛構。這是一部超長時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遠又如此斑駁。但它的主要部分還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為記錄者認為:這一代人經歷的是一段極為特殊的生命歷程。無論是這之前還是這之後,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這些人都將是具有非凡意義的樞紐式人物。不了解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們身與心的生存……
因為更真實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虛構,因為編織一部心史才要走進一段歷史。
我起意的時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動手寫下第一筆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這條長路最終會怎樣崎嶇坎坷,我或許會畏懼止步。但我說過,那實在是盛年的舉意,用書中的一個人物的話說,即當時是——“茂長的思想,浩繁的記錄,生猛的身心”——這樣一種狀態下的產物。
萌生一個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要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陰:撫摸與鐫刻的二十年,不捨晝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個五十年代生人,可對這一代,我仍然無法迴避痛苦的追究。這是怎樣的一代,你盡可以暢言,卻又一言難盡。仍然是書中的一個人物,他這樣談到自己這一代:
“……時過境遷,今天它已經沒有了,是的,顯而易見——我是指那種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情感。每到了這時候,我又不得不重撿一些讓人討厭的大詞了。因為離開它們我就無法表述,所以我請求朋友們能夠原諒……時代需要偉大的記憶!這裡我特別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這一茬人,這可是了不起的、絕非可有可無的一代人啊……瞧瞧他們是怎樣的一群、做過了什麼!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理想和幻覺、自尊與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犧牲的勇氣、自私自利和獻身精神、精英主義和五分之一的無賴流氓氣、自省力和綜合力、文過飾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慚和敢作敢為,甚至還要包括流動的血液、吃進的食物,統統都攪在了一塊兒,都成為偉大記憶的一部分……我們如今不需要美化他們一絲一毫,一點都不需要!因為他們已經走過來了,那些痕跡不可改變也不能消失……”
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我更多的時候是將一切掩入內心。因為我知道:你盡可以暢言,卻又一言難盡。
最後想說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個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質工作者。究竟為什麼?我雖然沒有書中一個人物說得那么豪邁——“占領山河,何如推敲山河”——但也的確有過無數浪漫的想像。至今,我及我的朋友們,帳篷與其他地質行頭仍舊一應俱全。
我的少年時代,有許多時候是在地質隊員的帳篷中度過的。我忘不了那些故事和場景,每次回憶起來,都會沉浸在一些美好的時光中。 這十部書,嚴格來講,即是一位地質工作者的手記。
這是一個深入閱讀的時代嗎?當然不是。可是我要終止這二十年的工作嗎?當然不能。
可是如此的心靈記錄,竟然也需要追逐他人的興趣?連想一下都是褻瀆。
我耗去了二十年的時光,它當然自有緣故,也自有來處和去處。
作者於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