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躍層

鹽躍層

鹽躍層是海洋水柱中鹽度隨深度而迅速變化的垂直帶,位於混合良好、鹽度均勻的表層水之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躍層
  • 外文名:Halocline
  • 定義:出現顯著鹽度梯度的海水層
  • 特性:海洋中的鹽躍層微弱
  • 影響:影響著海灣的環流
  • 相應:溫躍層
釋義,特性,分布季節變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影響,

釋義

鹽躍層(Halocline)是其中出現顯著鹽度梯度的海水層。鹽度下降的永久性鹽躍層,常與永久性溫躍層的頂部一致,雖然海洋中的鹽躍層微弱,且一般說來其重要性比溫躍層小,但它卻為我們提供研究水團起源和運動的重要線索,鹽躍層在港灣海洋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鹽躍層的深度、強度及形狀,大大地影響著海灣的環流,混合和溢瀉,在海水沿海底進入河口,而淡水又在它上面向海流出的情況下,港灣鹽躍層具有強的正梯度。

特性

海洋水柱中鹽度隨深度而迅速變化的垂直帶,位於混合良好、鹽度均勻的表層水之下。淡水在陸地上經過漫長流徑吸收了土壤中的溶於水的(主要是二氧化碳)會呈現弱酸性,密度略輕於海水,含氧量高于海水。當于海水交界的時候會從海水上方流過,他們交界的地方就是—鹽躍層。專屬於這一環境的生物非常少。

分布季節變化

春季

隨著海水逐漸出現層化現象,鹽躍層進人成長期。,在黃海中央海域,以及東海的大部分區域均出現了鹽躍層。但整個渤海和黃海西部近岸海域均未形成鹽躍層。黃海北部由於鴨綠江流量逐漸增加,在其流經的區域形成了強度為0.1~0.2以上的鹽躍層。在東海,最強鹽躍層在長江口近海,躍層強度最大值達1.0以上。鹽躍層強度由長江口向東南方向遞減,寬闊陸架區鹽躍層強度均小於0.1。
鹽躍層深度分布由近岸淺向外海遞增。黃海鹽躍層深度,由最西和北側的20 m,至東側增至50 m。東海長江口外深度最小值在5 m以內,向東部和東南向遞增,至陸架邊緣最大深度在60m以上。

夏季

入海徑流量大增,在河口區常常形成強的鹽躍層。尤其是長江口附近,強的長江沖淡水導致長江口外的鹽度垂向層化顯著,出現很強的鹽躍層。夏季,儘管渤海、黃海和東海皆出現了大範圍的鹽躍層,但渤海和黃海鹽躍層的強度都很弱,強度大多在0.1~0.2之間。而在東海,以長江口為中心,一片強鹽躍層區向東北擴展,強度為1.0以上的範圍跨越約1個經、緯距,最大強度值達2.0以上。
鹽躍層上界深度的分布體現出近岸淺,外海深的特點,渤海大部、黃海西部沿岸和東海沿岸鹽躍層深度均在5m 以內,尤其是長江口附近鹽躍層深度僅1~2 m,是典型的表躍層。在黃海中央,躍層深度最大達20 m以深。

秋季

秋季,是躍層的衰減期。與夏季相比,鹽躍層範圍縮小,強度減弱,深度下沉。
隨著躍層的下沉,鹽躍層深度也比夏季明顯增大,除了萊州灣和長江口附近深度仍然在5 m以淺之外,其餘海域都較深 ,黃海中央深度範圍在25~45 m,東海則在10~70 m,且東海近海的深度等值線走向與岸線一致至於躍層厚度,黃海在3~7 m,東海在3~12 m。黃海厚度最大處在Ifl央海槽附近,東海厚度則在長江口外至浙江近岸海區。

冬季

冬季是躍層最弱的季節。鹽躍層主要存在於黃海中部和爾海西部沿岸海域。黃海中部躍層強度0.05~0.15 /m,長江I口外躍層強度較大,為0.4左右;浙閩沿岸區躍層強度從北向南遞減,其值在0.1-0.2/m。

影響

海水在溫度較低時會形成溫躍層和鹽躍層,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條件。當海水水溫回升,營養鹽類的含量就會急劇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這些過剩的硅藻和赤潮生物都會誘發赤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