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漬土地區築路

地表1米深土層內易溶鹽含量超過0.5%時,即屬鹽漬土。在大陸內部的半乾旱和乾旱地區,含有鹽類的地下水沿土中的毛細管上升而被蒸發,所攜帶的多量的鹽分積聚在地表土層中而形成內陸的鹽漬土地帶。在沿海的某些地區,海水浸入岸上蒸發,形成沿海的鹽漬土。使地面呈現變色的鹽質痕跡,白粉狀的鹽凝物或者鹽質的硬殼。

這些鹽分是地下水從大陸岩層裂隙中和土層中經過時所溶解攜帶的。其中溶解度較小的鹽類如CaCO或 CaSO·2HO沉澱在地勢較高處。最後流入低處並形成鹽漬土的易溶鹽包括有NaSO,MgSO,NaCl,MgCl,CaCl,NaCO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漬土地區築路
  • 土地:鹽漬
  • 地點:土地區
  • 因素:鹽分多
問題原因,使用方向,

問題原因

在鹽漬土地區的路基可能由於下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達到或不能維持築路時的標準密度,並由此引起鬆軟翻漿阻礙行車。這些因素是:①當含鹽量增大時,其最佳密度降低;②某些硫酸鹽當溫度變化時產生松脹作用;③某些易溶的碳酸鹽使粘性土遇水產生膨脹作用;④洗鹽鹼化作用和凍脹作用等。

使用方向

鹽漬土用作路堤填土時除與所含易溶鹽的數量有關外,還與其所處的氣候、水文、水文地質等環境條件有關,在潮濕氣候或浸水條件下,氯鹽含量超過5%時易遭溶蝕而產生鬆軟、濕陷、坍塌等病害。因此,在鹽漬土地區築路必須限制路堤填土中的容許含鹽量並防止凍脹以及鹽分再向路面集中的可能性。路堤填土中的氯鹽含量不應超過5%,硫酸鹽含量不應超過2%,碳酸鹽含量不應超過 0.5%。防止凍脹和鹽分再集中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提高路堤以使冬季凍層離開毛細管水的範圍,第二種方法是採用粗顆粒層以隔斷地下水與路堤上部的聯繫。
但在乾旱氣候條件下氯鹽卻可起粘固作用,因此,當水文、水文地質條件良好時,含鹽量不需嚴格控制,而在極端乾旱氣候條件下還可用岩鹽築路。在中國青海格爾木地區,通往西藏的鐵路與公路,跨越寬達30公里的察爾汗鹽湖,這個鹽湖中充滿結晶的鹽塊和過飽和的鹽水,因而湖中的鐵路和公路路基全部用岩鹽築成。有人稱之為萬丈鹽橋。
當鋪築高級路面時,鹽漬土用作路基頂面填料或路面基層材料的容許含鹽量,則應考慮鹽類對路面材料和路面結構層的有害影響,加以嚴格限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