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口區,從上游來的淡水通過河口區泄入海中,而含有一定鹽分的海水則隨潮上溯,於是便發生了鹽水與淡水的混合和鹽水入侵問題。當河道中徑流來勢較強而潮汐勢力較弱時,淡水因重力密度較小居於上層而向海中泄出,重力密度較大的鹽水位於底層並隨潮上溯而形成鹽水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水楔
- 外文名:Saline wedge
- 典型鹽水楔:閩江河口
- 性質:含有一定鹽分的海水
概述,鹽水楔運動一般特點,鹽水楔運動的基本流體力學特徵,
概述
河口區鹽淡水的混合類型多樣,以鹽度分層的強弱為依據可將河口分類為:高度分層型、緩混合型以及強混合型。當注入弱潮河口時,由於海水密度較淡水密度大,淡水將從表層泄入海中,海水從底部侵入,呈“楔狀”,故稱為鹽水楔。鹽水楔現象在多數河口出現,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越南的湄公河以及珠江的磨刀門河口。鹽水楔的交界面處,鹽水被下泄淡水“卷吸”而帶走,而在鹽水楔中有少量向內陸方向流動的補償流,在一定條件下,鹽水楔會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國外在20世紀80年代,基於室內試驗和原型實測的數據,對鹽水楔長度、形態界面穩定及混合進行了較多的研究。鹽水楔動態穩定時的形狀特徵受徑流量、潮汐強度以及平均水深等因素影響,通過水槽物理模型試驗,分析徑流量、潮汐強度以及平均水深等單一因素影響下鹽水楔形態的變化規律,並研究在無潮條件下鹽水楔長度的相關影響因子,初步擬定在恆定水流條件下鹽水楔入侵距離公式。
鹽水楔運動一般特點
鹽水楔沿長度方向可分為3個部份:鹽水與淡水交界的前鋒“楔尖”,淡水流與鹽水源交界的“楔尾”,以及鹽水楔的過渡中段部分。其中楔尖和楔尾的長度都較短,一般只為水深的若干倍,對鹽水楔運動起關鍵作用的部分為中段。在鹽水楔中段,垂向流速和鹽度的分布規律見右圖1,在A點處存在一個密度梯度最大點,A點以下密度大小基本接近,流速則在交界面附近存在一個流速零點B,一般B點位置會低於A點。在鹽水楔中存在一個鹽水環流,在靠近河底處,鹽水向上遊方向流動,而在靠近交界面的部分,鹽水則向下遊方向流動,當鹽水楔處於動態穩定狀態時,兩個方向的流量是平衡的。在鹽水楔本身的上下兩層之間也存在一個薄層,鹽水穿過這個薄層不斷與淡水混合而被推向下游,就使得流向上遊方向的鹽量沿程逐漸減少,到達鹽水楔尖時減少至零:而在鹽水楔上層,向下遊方向的流量Qs則沿程逐漸增加,於是就形成一水流循環(見右圖2)。
鹽水楔運動的基本流體力學特徵
鹽水楔運動規律研究屬水動力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種單相流(液相),後者可分兩類:
(1)密度均勻流,也包括水中所含物質不影響水流運動的情況。這是經典水力學的內容,水流運動和物質分布主要受對流、剪下應力及擴散所控制。
(2)密度分層流,也常簡稱密度流或分層流。密度差異主要由熱和鹽(或其他溶質)單一的或雙重的(包括含兩種不同的溶質)因素引起。不同密度的流體可以互相混和。控制其運動的機制除對流、剪下和擴散(熱、鹽同時存在時為雙擴散)外,最重要的特徵是還有浮力。可進一步劃分為密度分布連續及間斷兩類。前者稱部份分層流,有時也稱為分層流。後者在我國稱為異重流,而在國外則稱為分層流(尤其指兩種不可混和的流體)、密度流(有時只把其中重流體的流動稱為密度流,或多層流。
為避免混淆起見,稱鹽水楔為單相二層分層流。鹽水楔和泥沙及溫度異重流的運動在數學提法上很相似。後兩者的許多模型試驗是用鹽水進行的,而它們在研究思路與數學處理上也有許多可供相互借鑑之處。當然,由於擴散率相差較大,渾水更是二相流,且多了泥沙級配的影響,不可不注意它們之間的差別。
使密度分層流區別於其他流動的二個基本要素是:密度不均勻和重力場。其主要特徵是:
(1)密度不均勻對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垂直密度梯度產生浮力,且使流體有穩定分層與不穩定分層之區分。
(2)密度不均勻對慣性力產生影響,即使是均勻的壓力梯度所產生的加速度在空間也不均勻。
(3)在浮力、慣性力和剪下力的平衡下,水壓不再是靜壓分布,而形成斜壓梯度,等密度面與等壓面不重合。
(4)密度梯度會產生旋轉,影響到流動的穩定性和紊動的產生,在無粘情況下,且從靜止開始運動時,正壓流場中保持無旋性的性質不再存在,但因渦線嵌在等密度面內,使後者保持無旋(稱為密度分層無旋)。
(5)垂直混合造成質量、動量與能量的交換,包括勢能和動能之間的轉化,而穩定的分層能有效地抑制垂向紊動擴散,使之不同於均勻流體的情況,不穩定分層則起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