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山武術扇是武術與舞蹈完美結合的民間舞蹈形式。1919年發源於鹽山縣鹽山鎮劉紅廟村,後逐步趨於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山武術扇
- 發源於:鹽山縣鹽山鎮劉紅廟村
- 時間:1919
- 人數:多時12人,少時2人
簡介,內容,特點,歷史,
簡介
鹽山武術扇是武術與舞蹈完美結合的民間舞蹈形式。1919年發源於鹽山縣鹽山鎮劉紅廟村,後逐步趨於成熟。
內容
武術扇舞由男女各半組成,多時12人,少時2人。男演員古代武士打扮,持鞭或單刀等武術器械,舞蹈動作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風腳等,灑脫大方,舒展樸實;女演員古代少女裝束,持綢彩扇,舞蹈動作有扭腰、大轉身、袖子步等,瀟灑流利,舞姿婀娜。男女邊歌邊舞,伴以民間管弦樂,給人以明快文雅之感。
特點
武術扇將武術動作的豪放與舞蹈的文雅天才地融為一體,兼顧陽剛和陰柔之美。其出場、變場、踩點、剎架無不透露出深厚的藝術功底,時而輕點腳尖,時而舒臂翹肩,一收一展,情感充分體現,一抑一揚,其態婀娜灑脫,極具藝術魅力,把東方人靈巧的優勢體現的淋漓盡致。
歷史
民國時期,武術扇主要劇目有《小天台》、《妓女悲秋》、《尼姑思凡》、《下棋》等。解放後,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編演了《慶祝土改大勝利》、《婦女盼解放》等節目。1956年《織蒲蓆》參加河北省民間業餘文藝大匯演。1958年春,武術扇參加全省匯演,獲錦旗一面,受到中國舞蹈家協會有關專家的好評,優秀演員劉文霞等成為河北舞蹈協會會員,解放軍總政歌舞團曾前來觀摩學習。1978年冬,香港文化代表團為扇舞《小天台》製作錄像片。河北省文化局也為《茉莉花》、《放風箏》錄像,在省電視台播放。1979年扇舞《松梅頌》,在全省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到了21世紀初,鹽山武術扇老藝人逐漸減少,面臨後繼乏人的境地。
鹽山武術扇舞是一集體舞蹈項目,少者十幾人,多則幾十人,由男女各半組成。男演員古代武士打扮,持單刀、武鋼鞭等武術器械,舞蹈動作有箭步、弓步、仆步、歇步、垛子、旋風腿、側空翻、前空翻等武術身法和步法,灑脫大方、剛勁有力、舒展樸實;女演員古代少女裝束,手持綢彩扇,舞蹈動作有扭腰、大轉身、袖子步等,瀟灑流利、飄飄臨風、婀娜多姿。在民間管弦樂的伴奏下,邊舞邊唱,給人以明快、高雅之感,為民眾喜聞樂見。
鹽山武術扇舞的傳統劇目主要有《下棋》、《小天台》、《妓女悲秋》、《尼姑思凡》等。1949年後,又增加了反映人們生產、生活的《織蒲蓆》、《茉莉花》、《放風箏》等劇目。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以自身的魅力引起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