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官郡青山翁氏

中華翁氏,發源於黃河流域,脈承帝嚳,氏襲高辛,周昭王之裔。相傳高辛氏後代有才子八元,其中叔豹者,傳四十九世為辛勝,食祿鹽官因以為郡,是為翁氏鹽官郡之所出。而青山翁氏是指唐進士翁洮隱居古睦州壽昌縣西航頭青山下,創建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青山書院》,開基青山翁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官翁氏
源流分派
中華翁氏,發源於黃河流域,脈承帝嚳,氏襲高辛,周昭王之裔。相傳高辛氏後代有才子八元,其中叔豹者,傳四十九世為辛勝,食祿鹽官因以為郡,是為鹽官郡之所出;再傳二世為丹山,受封翁山,始得翁姓;丹山次子莆君,約生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末期,傳說誕生時手有異文,合掌為翁,被奉為吾翁氏一世始祖。自周赧王為秦所滅,翁氏因是周室之後而遠避西戎。秦滅漢興,莆君率子翁伯助高祖御凶奴平定天下,受封於隴西郡,此後翁伯積財巨億、名震西戎,其三個兒子均受封萬戶侯,長子太連封山陰侯,自隴西移居京兆長安,一說為雍州雍縣都仁鄉永貴里,今陝西寶雞鳳翔縣境內。太連再傳四世至翁逸,任西羌校尉,深受羌人愛戴。逸生子宏,為楚地丞相;宏再傳十三世至遐(一說田),任冀州刺史,西晉末年,時值石勒起兵、永嘉之亂,於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翁遐遂攜子顗、乾、胄、敏隨晉元帝渡江南下,先是暫棲建業,而後漸次南徙而定居西浙錢塘江流域,古屬丹陽郡、新安郡。經歷東晉漢唐,翁氏後裔代有顯達,子嗣多因得仕宦遊吳越,輾轉建業、杭州、永嘉、睦州各地,隨任而桑梓,終呈發祥之勢。翁氏子嗣遍布江南,故有世居鹽官、望出錢塘之說。唐永徽至開元初,高宗至玄宗朝幾度修纂,成《姓氏錄》,定二十六姓為國之柱,十六姓為國之梁,而鹽官翁氏實居纂定二十六姓之首。盛唐間,翁氏由浙遷官入閩,因大勛敕封京兆郡,後裔繁衍閩粵台,遠播東南亞。其時,翁氏主要自東南浙閩二省瓜迭延綿,分支移居贛皖,輾轉遷徙兩廣、兩湖,入巴蜀、居川渝後裔甚眾。
睦壽翁氏,系莆君二十三世孫顗(字玄道居鹽官郡授杭州給事中)之後裔,而顗十一代孫翁鞠、翁邵兄弟,避亂徙居睦州(隋之前歸丹陽郡);鞠官至監察御史;邵為南齊工曹尚書,邵子旦為梁國老後封新安郡公,卒後葬於桐廬。旦生二子翁璦(仕隋中書左丞)、翁珞(仕隋國子監祭酒兼侍中、封丹陽郡公諡號文簡)。隋大業間蕭銑兵興,珞攜妻子從睦之桐廬經會稽由海路徙居四明(今餘姚慈谿),遂為四明翁祖。鞠之後,歷六世有叔羲公,即洮之父,生三子江、洮、海。至洮,翁氏受姓已一千二百年,舉族渡江南下已有五百餘年,是為莆君四十一世。而睦州翁氏當為最古老的東渡西浙之翁氏原部直系,至今瓜迭綿延一千五百年,堪稱翁姓南方嫡支。
建德壽昌翁氏分為二支,一曰清泉翁,一曰青山翁,均源於唐代。據壽昌縣誌及清泉翁氏宗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乙未(公元875年)年間,翁洮叔父文七公翁明自山東青州宦遊富春,以孝廉授宣議郎任壽昌廣文,號清泉,成為壽邑清泉翁氏始祖。而翁洮為遺腹子,其父文四公早亡,後其母繼歿成為孤兒,於是文七公便攜翁洮卜居壽邑,隨其二子同學詞賦教明經,洮侄學有大成,進士及第。翁洮辭官回鄉後,從壽邑析居城西十里外的青山之下航川中村(今航頭村),成為青山翁之開基始祖。但遍覽青山翁氏宗譜,並無只言述及洮為明之侄且幼時所提攜之故,實悖常倫,真相難考,憾成不解之惑,期待後世澄清之。
青山翁始祖洮,於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以一曲《三輔吏士復睹漢宮威儀賦》並省題《春色滿江皋詩》賜進士第。皇上御崇政殿臨朝授官,初任開封府,後蒙左相所薦入朝,加升禮部主客司員外,再授殿前侍御史。大順初(890年)一日上朝議事,朱全忠請上討伐李克用,洮公上疏拒之未受,遂解官回鄉,歸隱航川(今航頭),號青山,居白眉山下創辦了《青山書院》。
洮公於壽昌航頭開基翁氏青山世家,成一世始祖。原配夫人王氏,卒後二人合葬於青庵山(又名金竹塢,壽昌縣西十里,曰:兒孫若問歸何處,金竹山中跨青牛)。王氏與翁洮育有三子,後代析居各地如下:
洮公長子端禮,仕杭州提舉,生子有二長慎(字克昌)、次益(字克忠)。
翁慎傳至九世(洮十一世)有裔孫二,即知彰(行康八三字彥達)、知剛(行康八六字彥強),因族人繁眾祖居窄狹,於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戊寅正月,兄弟二人擇遷嚴衢之界珏堂,故洮公長孫慎當為珏堂青山翁祖。唐僖宗受李頻力薦下詔頒以雙玉厚幣征翁洮出山而不赴,後代遂將此雙玉供奉於堂前,是為珏堂地名之由來,壽龍二邑青山翁氏宗祠以珏堂最為宏大,分為上廳中廳下廳,祠前有方塘,屋宇仍存。珏堂青山翁後來又分四支:一為珏堂(梅嶺)本支;二為洮十七世本五公翁世恩,遷居壽昌溪南雙塘塢(今河南里);三為洮十六世敦九公翁敞(字伯昌),廣積田產五百餘畝,遂購得西安璽坂地基另建居所;四是洮十六世本七三公翁思慎(字重睦),入贅壽昌十都南山(今石屏南山)鄭氏(後仍複姓翁)而徙居。
翁益仍居航川(即航頭),是為航川青山翁祖。益生滿,滿生用、廣、祿、智、信五子。
益長子用、次子廣於北宋真宗朝(約公元1000年左右)同遷往馱山坂居住。此後,用再傳八世(洮十三世)文秀公(字魁武號仍四行二十)家業豐厚,於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自航川遷居大山坂心,另闢為一世之祖;文秀公四世孫昌七公士榮生有四子,三子興十公翁佑字以護(洮十八世),明洪武末年(約公元1400年前)攜四弟翁偉自大山坂遷徙至八都二禹田定居,號善慶堂,宗祠猶存,佑公是為禹田青山翁氏(今上馬翁家)一世始祖;明弘治年間(約公元1500年左右),偉公五世孫影再徙居小溪源,遂為小溪源祖。
益第三子祿,祿長子襄,襄之孫名當時字一傑,洮公八世裔,宋免解進士,生子有四;當時公長子廷臣字國棟,廷臣再傳四世為叔牙(字仲升號宏基行仲一),即洮十三世,由航川游大同硯嶺而西,流連潘村山水,遂於元至正年間(公元1355年左右)自航川徙居,號光裕堂,祠堂遺址猶存,叔牙公是為潘村青山翁氏一世始祖。當時公次子廷義,徙至八都永平鄉管村后庄隱居,廷義再傳五世孫名蒖(字春華號美菴行昌八),入贅長林後童月林公之女,遂遷居白堨,號大華堂,蒖公是為後童青山翁氏一世始祖。而祿之三子平,平之子信厚(翁開,清溪縣尉征方臘遇害)為宋進士,信厚傳三世為應弼,宋理宗朝賜進士官至工部侍郎,應弼生一子名南仲,從五都仁塘分析龍游杜山塢下翁墩世居,疑為今龍游下洪村翁氏為應弼嫡傳也,下洪翁氏祠堂雖失修仍存,但宗譜已失。
洮公次子端朝,世守祖居航川,後嗣失考,疑已無傳。
洮公三子端沛,遷居吟堂,成為吟堂青山翁祖;端沛子文可再遷居考坑溪(今屬大店口),其中文可長子裕芳另遷至龍游西山邊定居,次子裕茂仍居吟堂;而裕茂次子孝本(字定真)始遷龍游石佛鄉,卜居杜陽方澤(澤山),成為杜山前(即今杜山徐村)始遷之祖;孝本再傳六世為千八公,徙居杜山塢,千八公再傳四世(即洮十四世)至朋一(居杜山塢)朋二(居杜山前)同堂兄弟,因朋一公無嗣,遂過繼朋二公之子寶五為子;此後,約元大德間(公元1300年左右),寶五公(即洮十五世)徙建杜陽新宅(今杜山塢)而定居,號詠槐堂,是為杜陽新宅一世始祖。至今杜山前(徐)翁氏宗祠保存完好,已修葺一新,門楣“青山世家”之金匾光彩奪目。
龍游還有三門源青山翁氏一支,因避方臘之亂,自壽昌五都仁堂輾轉龍游一帶,於宋代公元1200年左右,定居於三門垣,號雨金堂,宗祠猶存,始祖為良四公(諱駟字四朋),與珏堂青山翁同祖。
又有清溪(今淳安)八都新山一支,於宋嘉泰間(公元1201-1204年)因老宅人口益旺,於是端禮公後裔三益公,自壽邑徙家於淳安八都長樂鄉新畈千石山定居,號昭德堂,三益公是為新山青山翁氏一世始祖。此後,三益公後裔多有分析它鄉,如希遠公諱尚釗,弱冠及遷,另闢居所於爐山,是為爐山青山翁始祖;又有遷分水四十里唐昭德縣故址丹霞(麻園)的,還有遷分陽琅川(又名合村)的;也有遷處州遂昌者。而淳安三益公後裔中外遷最大分支,是益公十一世孫員、發二公,於洪武紀元戊申歲上(明太祖公元1368年),天災人禍蓄殃迭至,辰孫公之子員與安孫公之子發同徙居於杭屬唐昌(今臨安昌化)十都湖田乾(即沙渚上),號時思堂。越三載,弟發公繼而由唐昌轉徙於湖州孝豐大溪(今屬湖州安吉縣)。由是,員公為青山翁氏昌化派一世始祖,發公為青山翁氏安吉孝豐派一世始祖。
又龍游譜記載,洮公繼娶姜氏,生二子端浩、端洪,析居地不祥。此後又娶沈氏,生一子端漢,一女鸞適沈翰林為室;而沈氏卒後葬興化莆田,疑為洮公幼子端漢長大後移居福建,而其生母隨之供養於莆田,如此福清莆田一帶有翁氏號鹽官郡,或為青山翁之後代。
青山翁氏後裔散居各方者眾多,遍布浙皖贛閩。僅宗譜記載的遠方青山後裔,有自壽邑外遷的洮十一世曾二遷居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十一世孫父子同遷淮南;十一世問孫遷福建汀州;十三世孫時可遷姚江;十四世辛遷居紹興府、奇遷居江山縣、洪遷居建德縣;十五世尚遷居龍邑三十五都湖都橋;又有湘鄉青山翁氏,始遷祖延公,原籍浙江衢州郡龍游縣三十九都郭田,元時遷居湖南湘鄉。麗水松陽縣有梧桐口、五都陽、翁村、裕溪等村翁氏,亦為青山翁洮公淳安新山支系後裔。金華新亭翁氏也是青山翁洮支系後裔。
以上壽昌青山翁派下分支詳明,各支譜載確鑿,然大宗猶江河滔滔,分明可溯,小支恰如涓涓細流,難以遍訪,尚待後繼有能者承續。
謂曰:天下翁氏,同祖同源,青山一派,鹽官流光,始創於唐,肇基壽航,英賢輩出,萬世永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