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縣林業局

鹹豐縣林業局於1979年在鹹豐縣成立,是鹹豐縣人民政府的林業行政主管機關,擁有技術人員13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鹹豐縣林業局
  • 時間:1979年成立
  • 地址:鹹豐縣
  • 技術人員:138人
簡介,林業概況,

簡介

下轄13個二級單位(國有坪壩營林場、國有銅廠林場、木材公司、林化公司、林業科研、木材檢查總站、林勘隊、林業技術推廣中心、天然林保護管理中心、林政稽查隊、林木種苗管理站、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和11個林業工作站(高樂山鎮林站、丁寨林站、甲馬池林站、忠堡林站、朝陽林站、大路壩林站、黃金洞林站、清坪林站、小村林站、尖山林站、活龍林站)。職工17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8人(高級1人,中級38人,初級99人),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管理能力。

林業概況

鹹豐縣位於鄂西南邊陲,屬雲貴高原東延武陵山區,素有湖北西大門之稱。在古代亦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美譽,是湖北省重點林業縣之一。全縣轄10個鄉鎮、1個區工委,2個國有林場288個村,總人口36.48萬人,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7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6%。
鹹豐縣地處東徑108°37′08″-109°20′08″,北緯29°19′28″-30°02′54″,北與本州利川、恩施相連,南與本州來鳳、重慶酉陽接壤,西與重慶黔江相鄰,東與本州來鳳、宣恩交界,南北長80.375公里,東西寬68.95公里,總面積2550平方公里,是一個山多田少的山區縣。其山脈有南北兩大支相向貫入縣境。南支由重慶市酉陽入境,從西南向東北延伸至宣恩縣的上洞坪;北支由利川市入境,從東北向西抵達本縣二仙岩與重慶市黔江的八面山相對。形成大小山峰7900餘個,較大的洞穴333個。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地貌複雜,呈南部高,中部低,東北向西南傾斜,具有一束嶺谷平行皺褶為主的構造。最高海拔為1911.5米,最低海拔為440米。縣境內主要河流有12條,其中以唐崖河與忠建河流域面積較大。
鹹豐縣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氣候溫和的氣候特徵,年平均氣候14℃左右,極高氣溫37.6℃,極低氣溫-15℃,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無霜期240天左右,日照1300小時以上,相對濕度80%左右。其中:海拔800m以下為低山溫暖豐雨層,平均氣溫15-17℃,年均降水量1300-1500m,年均無霜期270-296天;海拔800-1200m為二高山溫涼少光層,年均氣溫11-15℃,年均無霜期220-270天,年均降水量為1500-1700毫米;海拔1200m以上為高山多雨豐光區,年均氣溫為8-11℃,年均降水量為1700-2400毫米,年均無霜期為160-220天。
土壤種類繁多,可以分為8個土類,17個亞類,43個土屬,140個土種,主要為黃壤和黃棕壤,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18.49%和72.22%,土層較厚,土壤有機質豐富,質地較輕,結構疏鬆,適合眾多林木生長。成土母岩主要為頁岩和石灰岩類,頁岩發育的土壤占總面積的46.99%,石灰岩發育的土壤占總面積的48.78%,砂岩發育的土壤占總面積的3.12%,土壤PH值為5.5-6.5。
全縣共有林業用地267.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69%,活立木蓄積為857.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73.1%。其中:有林地面積182.9萬畝,灌木林地72.8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1.8萬畝。全縣木本植物100餘科,300多屬,近2000種。珍稀木本植物54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紅豆杉等9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鵝掌楸、水青樹、香果樹、櫸木、峨眉含笑等45種。全縣省級以上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75種,其中獸類20種,鳥類38種,兩棲爬行類17種。
鹹豐縣林業局是鹹豐縣人民政府的林業行政主管機關,其內設7個股室(辦公室,政工人事股,植樹造林股,森林資源管理股,野生動植物保護股,發展計畫資金管理股,鹹豐縣森林公安分局);下轄13個二級單位(國有坪壩營林場、國有銅廠林場、木材公司、林化公司、林業科研所、木材檢查總站、林勘隊、林業技術推廣中心、天然林保護管理中心、林政稽查隊、林木種苗管理站、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和11個林業工作站(高樂山鎮林站、丁寨林站、甲馬池林站、忠堡林站、朝陽林站、大路壩林站、黃金洞林站、清坪林站、小村林站、尖山林站、活龍林站)。職工18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42人(高級1人,中級37人,初級104人),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管理能力。
鹹豐縣歷史上曾是森林繁茂,山川秀美之地。《鹹豐縣誌》(民國三年版)中載有“境內山多田少,到處是深山密林”,描述過去森林資源極為豐富。1986年以前,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毀林開荒、燒灰燒炭等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林權的不穩定,林業政策的變化以及國家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對森林及其林產品的過度需求,致使我縣森林資源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其中最具影響的一是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席捲全縣的“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土地、山林一律無償的收歸公社所有,打亂了所有制。大辦鋼鐵、大辦食堂、大辦木材致使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二是1976年執行全省在英山縣召開的林業會議精神,收回社員的自留山和樹木。加之全縣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政策,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又不斷發生,森林資源又遭受一次嚴重的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