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鹹寧市的文物工作由鹹寧市的文化館代為管理。
1979年,鹹寧市才開始視為一項從事文物工作,屬文化館工作的一部分。
1988年9月,鹹寧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為鹹寧市博物館,在文化館和圖書館始建的辦公樓辦公。辦公樓座落在南門橋洞大尖山半中腰,緊靠京廣鐵路線。
1999年,鹹寧市改為鹹安區。
2000年7月,經區政府決定鹹寧市博物館暫時搬遷至原外經委倉庫辦公。
2006年,鹹安區政府決定異地新建博物館,新館位於鹹安區汀泗橋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內。
2007年,鹹安區博物館建成了框架式結構的三層文物大樓。
2008年11月,鹹安區博物館對外開放。
2008年11月,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世界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羅哲文和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杜永鎮、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等5位國家級文物專家參觀考察鹹安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紀念館”和鹹安區博物館,並題字作畫,贈送博物館收藏。
建築格局
綜述
鹹安區博物館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12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分為地上三層,一層為兩個展廳和控制中心,二層一個展廳,三層為文物庫房及辦公區域。鹹安區博物館風格仿照明清時期式樣,其餘為辦公等用房。
展廳
《北伐戰爭與汀泗橋戰役》(內部陳列):1926年7月,以中國共產黨員為骨幹的
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與
吳佩孚的
北伐軍在汀泗橋展開一場戰鬥,大敗北洋軍,是北伐戰爭史上的光輝一頁,堪稱經典戰役。該陳列面積300平方米,展出葉挺獨立團團旗、農民自衛軍使用過的武器和一些歷史照片。陳列以版面和實物為展陳形式,配置了照明燈,安裝了消防、安防設施設備。
《中國革命與鹹安名人》(內部陳列):該陳列展出“紅色理論家”錢亦石、女革命家錢瑛、鹹安革命創始人聶洪鈞、“青年楷模”何功偉生平的著作、手稿、日記及珍藏的部分贈品和一.些重大活動的照片及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等。陳列以版面和展櫃為展陳形式,配置了照明燈光,安裝了消防、安防設施設備。
《館藏文物精粹》:該陳列首次將鹹安區孫郭胡戰國城址出土文物進行系統的展示。陳列面積600平方米。鹹安區博物館從1989年創建以來,除了致力於保護各類不可移動的文物外,還通過徵集、發掘等途徑,不斷蒐集相關文物、標本,藏品逐漸積累,迄今已有一千五百餘件,涵蓋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錢幣、絲織品等諸多門類,時間跨度長達萬年。這裡選取其中一部分予以展出,從中可以了解該館文物收藏之概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管窺到鹹安區悠久的歷史文化。
從1990年4月開始至2005年5月止,鹹安區博物館先後舉辦過8次臨時的專題展覽。
1992年5月,由鹹寧市黨史辦、鹹寧市博物館承辦布展的《鹹寧市黨史資料展覽》,為期半年,全市黨員、幹部、學校及民眾輪流參觀展覽。
1994年4月,為了紀念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的活動,市博物館承辦製作活動版面展覽共28塊,各時期珍貴圖片180多張,深入到全區各鄉鎮學校巡迴展出。
館藏文物
綜述
鹹安區博物館館內藏品來源主要通過徵集、考古發掘、上繳、捐贈、收購等途逕取得。館內文物藏品中,絕大多數為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以陶瓷為主。館內文物藏品分為出土文物、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以及工藝品四大類。其類別有石器、玉器、銅器、鐵器、金銀器、陶瓷器、字畫、錢幣、絲織類等。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館內藏品總數1500件,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1281件,革命文物110件,工藝品109件。國家一級文物一件,二級9件,三級36件。截至2019年末,鹹安區博物館館內藏品數量達2096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41件/套。
重要藏品
鹹安區博物館館內重要藏品有北宋堆花青瓷壺、六朝青瓷蛙型盂、明百子錦被、明花果繡花錦被、南北朝青瓷穀倉罐、北宋青瓷碗、魏晉青瓷魂瓶、唐代花鳥銅鏡、青瓷壽盤、北宋青瓷缽等。
藏品保護
鹹安區博物館建有專門的文物庫房和配備相應的保護設施,嚴格按照《藏品管理辦法》的各項規定進行管理。凡是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一、二、三級藏品,經省級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組的嚴格鑑定,均建立文物藏品檔案和電子文本;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鑑定確切、編目詳明;運用傳統方法對一些破損藏品器物進行修復保存,庫房內配備安全防火器材,安全可靠的文物木廚櫃架,安裝了鐵門、鐵窗等。
鹹安區博物館按照《博物館安全保衛規定》和三級風險等級安全防護規定要求,為重點要害部位安裝技術安防設備和24小時全天侯的預警和監控系統設施,落實完善了各項安全保衛制度,配備專職保衛人員堅持24小時值班。
文化活動
科學研究
鹹安區博物館館內科研隊伍有博物館館員1人,助理館員1人,技師3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開展博物館業務工作的必要設施得到更新充實,辦公條件得到改善,配備電腦3台,二種不同型號的數位相機2台,GPSI台及其他工作器材等。
交流合作
鹹安區博物館是一個公益性服務於社會的文明視窗,開展交流合作是一項基本的業務活動。如配合《前橋流水桂花香》這台戲的製作、布置,其參與汶川大地震一系列紀念活動等。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物協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水利廳有關教授、學者、領導,在鹹安召開了“北伐戰爭暨汀泗橋、賀勝橋大捷七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對鹹安歷史、地理、風俗進行學術考察,並提出了一系列的保護建議。
2003—2004年,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有”(保護範圍、標誌說明、記錄檔案、保管機構)工作規範(試行),鹹安區博物館對鹹安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進行“四有”檔案資料文本的編制,受到主管部門認可。
2007年至2010年,根據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鹹安區博物館對鹹安區境內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資料填報。
機構設定
鹹安區博物館歷任館長為黃大建(1988.12—1991.3,副主任);黃大建(1991.3—1993.7);施智華(1993.7—1994.9,副館長);施智華(1994.9—)等。
鹹安區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質的國營文化事業單位。
鹹安區博物館經費來源是地方財政(區級)全額撥款。
鹹安區博物館設有館長室、辦公室、文保業務科、安全保衛科。2008年11月,成立了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機構,與區博物館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
鹹安區博物館核定人員編制數12人。2008年為12人,2009年為16人,核定人員12人。全館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2人,其中文博專業技術人員8人。
截至2019年末,鹹安區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人數達12萬人次。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鹹安區博物館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汀泗橋鎮。
開放時間
8:30—16:30
票價
免費。
交通路線
武漢市——鸚鵡大道——烽火路——武昌大道——紙賀線——001縣道——新街——南街——紙賀路——107國道——鹹安大道——巨寧大道——107國道——鹹安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