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山村

鸛山村地處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與鹹祥鎮的交界處,村域面積0.5平方公里,其中耕田1224畝,山林193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鸛山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與鹹祥鎮的交界處
  • 面積:0.5平方公里
  • 人口:1012人
基本村情,歷史沿革,文物古蹟,地理環境,

基本村情

在塘溪鎮的最東面,地理位置偏僻,2008年左右公路澆制後交通便捷。全村總戶數427戶,人口1012人,其中外來人口30餘人,近年來,村黨支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開拓創新,各項工作不斷推進,2008年左右來先後被評為鎮先進黨支部、區級衛生村、計畫生育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多次被評為農業生產先進集體。
全村農業生產較發達,70%左右的村民糧食可自行解決,是全鎮的種糧大村,村民除從事農業耕作外,大多數時間在塘溪、鹹祥附近打工,全村有個體私營企業三家,規模不大,主要以五金、沖件為主。村集體資產160萬元,2008年村經濟主要來源靠磚瓦廠拆除補償賠償款,村年可用資金不足30萬元。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開展,村三委會計畫在年內完成原磚瓦廠地址,招商引資工業小區開發項目,在區級衛生村的基礎上創建市級衛生村,創建和美家園及三星級星光工程,建造社區衛生服務站及健身公園,不斷改進村容村貌及環境衛生,努力把鸛山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歷史沿革

據介紹,這個村最早的村民姓楊,村內有楊公山,至於楊氏是怎么發族的,已經無從考證,至今村里也無楊姓。現有朱、羅、孫、孔、翁、葛六個大姓,還有一些人數不多的其他姓氏。

文物古蹟

以前,村中心有建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的朱家大堂前,正三間,進深20多米,中間寬6米,可車馬進出。兩邊還有廂房、戲台,柱上有金字楹聯,非常氣派。遺憾的是,現在只剩下大堂前的大閶門保存完好,今為鸛山水龍供奉處。說到成立於民國初期的鸛山水龍會,方圓幾十里名氣很大。據傳,鸛山水龍有靈性,不管哪村失火,只要此水龍一到,火就會很快熄滅。
鸛山廟,俗稱裴君廟,供奉唐代浙東觀察使裴肅。在鄞東,有“東錢湖裡有十八裴君廟、湖外有十八裴君廟、沿海有十八裴君廟”之說。廟裡還塑有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像。據記載,鸛山廟初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村民把廟拆倒重建。1956年,一場大颱風把古老的鸛山廟吹塌了,從此,鸛山村再無鸛山廟。直到2006年,有熱心村民募捐,在原址重建5間1進、坐南朝北的廟。

地理環境

村前有小山,似睡臥的獅子,故名獅子山。過去此山滿目皆是參天大樹,植被非常好。20世紀五六十年代砍了很多樹,後來又重新種上,也已經很粗壯了。問到村名來由,老人說,每年春天,會有成群結隊的鸛鳥,也叫“長腳鷺絲”,從南方飛到山上築巢,也許是這個原因,祖先把村名定為“鸛山村”。還有一種說法,宋朝時,此地叫“官山”。有一天村里來了位風水先生,說此地形似一隻鳥。又問村里人前面是什麼山?村民答,田螺山。風水先生搖頭感嘆,連聲說,如果田螺是金螺,那就不是鳥是鳳凰了。從那以後,“官山”改為“鸛山”。
站在獅子山頂,老人指著鸛山廟上方的另一重高山說,那是老虎山。老虎想吃鸛山村的人,幸好得獅子守護,才保村莊平安。風吹過,修竹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天地一片祥和。在抗戰時期,這裡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戰鬥。
那是1944年農曆四月初四上午,盤踞在鄞縣大嵩城的日寇為了修築炮台,打起了鸛山村的主意。一天,派了24個全副武裝的日本兵,帶上伐木工具向鸛山村進發。這些日本兵兵分兩路,一隊從鹹祥鎮犢山過潘家碶走陸路往鸛山獅子山,另一隊坐船沿水路在鸛山渡上岸往獅子山。到鸛山渡這支日軍剛上岸,恰好被中國軍隊一位名叫沈志山的情報員看到,他趕緊一路跑步直奔鄒溪報告敵情。
一大隊隊長放下飯碗,快速集合人員,帶上槍和榴彈炮向華塘地廠挺進,想儘快搶占制高點尖峰崗野貓洞主峰。同時派人通知二大隊,要求他們到周湖塘王猛蛇頭共同圍殲日本兵。
由於鄒溪到鸛山有4公里路程,雖有老百姓為部隊指引上山的路,但若想上野貓洞主峰,至少需要走40分鐘。正在鸛山砍樹的日本兵偵察到一大隊的動靜後,馬上停止砍樹,趕在一大隊到來之前,占據了野貓洞主峰。
一大隊隊長調整作戰方案,派出部分兵力搶占了尖峰崗對面的大岙山頭,用榴彈筒向日軍開炮。日軍一看情勢不妙,只得退縮到石宕中隱藏起來。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後日軍狼狽逃回大嵩城,從此再也不敢來鸛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