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翅羽,中藥名。為鸕鶿科動物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翼上羽毛。捕捉後拔取羽毛,晾乾,燒灰用。棲息於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於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廣布於我國各地,經馴養後可供捕魚。味苦、辛、鹹,性溫,歸肝經,具有軟堅化骨的功效,常用於魚骨鯁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鸕鶿翅羽
- 拉丁學名:Phalacrocorax carbosinensis(Blumenbach)
- 別稱:鸕鶿羽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鵜形目
- 科:鸕鶿科
- 屬:鸕鶿屬
- 種:鸕鶿
- 分布區域:我國各地
- 採收時間:四季均可捕捉
- 用量:內服:1.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翼上羽毛。
性味
味苦、辛、鹹,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軟堅化骨。
主治
魚骨鯁喉。
相關配伍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鸕鶿毛翅十斤。燒灰,研細。每服一錢匕,濃煎橘皮湯調下,或以綿裹含咽。(《聖濟總錄》鸕鶿散)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每次1.5g,開水送下;或含咽。
採集加工
捕捉後拔取羽毛,晾乾,燒灰用。
形態特徵
鸕鶿,中型鳥類,體長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並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黑色;初級尺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並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黑色,並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乾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眼下橙內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並綴許多鮮黃色斑點。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於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經馴養後可供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