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靈與詩魂》一書的出版社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作者是巴莫曲布嫫,出版時間是2002-2。
基本介紹
- 作者:巴莫曲布嫫
- ISBN:9787801492944
- 頁數:703
- 定價:40.0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2
- 裝幀:精裝
- 副標題: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本書從巫術、宗教、神話、歷史、文字、民俗、詩歌舞三位一體的歌場制度以及巫祭造型藝術等層面正本清源,進而深涉到詩學理論的存在形態、歷史承續、理論體系、範疇命題、思維方式、批評範式及學術流變的整體建構,該著作具有相當濃厚的思辯色彩,同時又具有深入淺出的通俗性,且資料翔實,圖文並茂,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與情趣性。
作者介紹
巴莫曲布嫫 彝族,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獲法學碩士學位(民族學);200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民俗學);2000—2002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博士研究生。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副主任,口頭傳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世界民俗學者組織(FFN)通訊會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方向是彝族經籍文學與口頭傳統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在《文學評論》、《民族文學研究》、《民族藝術》、《民俗研究》、《口頭傳統》(美)、《亞洲族群》(英)、《日中文化比較研究》(日)、《比較民族學》(日)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調查報告80餘篇;參與編撰的著作有《彝族文化史》、《彝族風俗志》、《中華文學通史》等。
作品目錄
序
自序
引論:以詩論詩——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整體表征
一、確立“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說體系
二、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民族特色——以詩論詩
上編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興起和發展
第一章 彝族經籍詩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畢摩文化的崛起和發展
(一)畢摩的歷史源流
(二)畢摩文化的歷史嬗變
(三)畢摩文化的構成層次
二、經籍詩學的論著群體——畢摩
(一)畢摩的社會文化職能
(二)畢摩與彝文的創製和套用
(三)畢摩的知識結構
(四)畢摩的承襲慣制與家支文學現象
(五)畢摩的詩史角色
三、彝文經籍與彝族經濟文學
(一)彝族經籍文獻界說
(二)彝文經籍文獻的類別
(三)彝族經籍文學的概念
(四)彝族經籍文學的範圍
第二章 彝族古代經籍詩歌源流
一、彝族經籍詩歌的源起
(一)時代背景
(二)魏晉時期的彝族經籍詩歌
二、彝族經籍詩歌的發展
(一)時代背景
(二)唐宋時期的彝族經籍詩歌
三、彝族經籍詩歌的集成
(一)時代背景
(二)明清時期的彝族經籍詩歌
第三章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歷史承續
一、魏晉時期——彝族經籍詩學的肇始和蔚起
(一)舉奢哲的《彝族詩文論》及其詩文觀
(二)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及其詩學見解
二、唐宋時期——彝族經籍詩學的長足發展
(一)布獨布舉的《紙筆與寫作》
(二)布塔厄籌的《論詩的寫作》
(三)舉婁布佗的《詩歌寫作談》
(四)實乍苦木的《彝詩九體論》
(五)布阿洪的《彝詩例話》
(六)布麥阿鈕的《論彝詩體例》
三、明清時期——彝族經籍詩學的理論總結
(一)佚名的《彝詩史話》
(二)佚名的《詩音與詩魂》
(三)佚名的《論彝族詩歌》
(四)漏侯布哲的《談詩說文》
中編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體系的理論建構
第一章 詩歌生成——發展論
一、詩歌生成——發展論的思維向度
二、詩歌生成論諸說
(一)神創說
(二)模仿說
(三)畢摩開創說
(四)歌場起源說
(五)人之本說
三、彝族詩歌與歌場制度
(一)歌場起源與詩歌生成的多因集合
(二)歌場活動與原始藝能型式
(三)歌場制度與彝族詩歌的發展走向
四、彝文詩歌的初始狀貌與發展演進
(一)從口傳到文傳
(二)從單一到成熟
第二章 創作主體論
一、創作主體的知識結構
(一)“學識是根本”
(二)“見廣才藝強”
(三)“書根深”
二、創作主體的心智結構
(一)觀察與領悟
(二)辨識與判斷
(三)感知與想像
(四)文筆與功力
第三章 詩歌本體論
一、詩歌本體認識的邏輯起點
(一)“詩”與“文”分
(二)“詩”與“史”較
(三)“詩”與“故事”之別
二、詩歌本體特徵的理論升華
第四章 彝詩體例說
一、彝族詩體例的歷史流變
二、彝族古代詩體部類總說
(一)敘事體部類舉要
(二)抒情體部類舉要
三、彝族古代詩體舉述要——三段詩
(一)三段詩的體制特徵
(二)三段詩的文化底蘊
第五章 彝語詩律論
一、彝族詩歌的體式
(一)主體句式
(二)句式變格
二、詩律的基本要素——聲·音
三、詩律結構諸要素——字·句·偶·段
四、詩律法則——押·扣·連·對
五、詩歌體類與詩律
六、詩律美學觀——緊·合·通
第六章 詩歌功能說
一、通神參神的宗教功能
二、倫理道德的詩教功能
三、生產生活的指導功能
四、補察時世的議政功能
五、智性認知的教育功能
第七章 詩歌傳播——接受論
一、傳播——接受的形態特徵
(一)寫與讀:動態的傳播——接受
(二)記誦與傳播:接受的合形式性
(三)歌詩傳統:歌、舞、樂介入
二、傳播——接受的雙向特徵
(一)“流傳寬又廣”:傳播——接受的共時性
(二)“詩文代代傳”:傳播——接受的歷時性
三、傳播——接受的儀式方式
(一)儀式的集體性質
(二)彝族文化的集體意識程度
下編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範疇與命題論要
第一章 範疇與命題的基本模式
一、述源思維與範疇的派生
(一)“釋源”意識與述源思維
(二)述源溯根與詩學範疇的派生
二、“哎哺學說”與範疇的雙元辯證
(一)“萬物雌雄觀”與辯證二元
(二)“哎哺學說”溯源
(三)範疇的雙元化與對正說和相稱觀
三、敘譜思維與範疇的層遞衍生
(一)父子連名制與敘譜思維
(二)敘譜傳統與縱向層遞的詩學建構
第二章 範疇舉隅與命題論要
一、主——“詩要立主腦”——立意說
二、題——“一切可入詩”——題材說
三、骨——“詩歌骨力勁”——詩骨說
四、風——“風骨神韻深”——神韻說
五、味——“滋味各異趣”——詩味說
六、魂——“詩影寓詩魂”——詩魂說
第三章 詩學論說與審美觀照
一、詩性思維與審美觀照
(一)從古彝文到詩學
(二)從筮占取兆到詩學
(三)從巫祭造型藝術到詩學
(四)從古代哲學到詩學
(五)從詩歌喻象到詩學
二、詩學論說與審美觀照範疇
(一)從樹根到樹果——樹化詩論
(二)從“詩骨說”到“詩魂說”——人化詩論
三、文化的預成圖式與詩學的審美觀照
餘論: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術流變
一、魏晉時期——經籍詩學的肇始
二、唐宋時期——經籍詩學的發展
三、明清時期——經籍詩學的成熟
附錄一:彝族古代經籍詩學論著目錄
附錄二:本書所參考的有關詩學研究論文
附錄三:彝族經濟文學研究參考資料
一、彝族文學作品版本
二、本書撰寫參考書目
三、彝學參考書目
後記
自序
引論:以詩論詩——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整體表征
一、確立“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說體系
二、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民族特色——以詩論詩
上編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興起和發展
第一章 彝族經籍詩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畢摩文化的崛起和發展
(一)畢摩的歷史源流
(二)畢摩文化的歷史嬗變
(三)畢摩文化的構成層次
二、經籍詩學的論著群體——畢摩
(一)畢摩的社會文化職能
(二)畢摩與彝文的創製和套用
(三)畢摩的知識結構
(四)畢摩的承襲慣制與家支文學現象
(五)畢摩的詩史角色
三、彝文經籍與彝族經濟文學
(一)彝族經籍文獻界說
(二)彝文經籍文獻的類別
(三)彝族經籍文學的概念
(四)彝族經籍文學的範圍
第二章 彝族古代經籍詩歌源流
一、彝族經籍詩歌的源起
(一)時代背景
(二)魏晉時期的彝族經籍詩歌
二、彝族經籍詩歌的發展
(一)時代背景
(二)唐宋時期的彝族經籍詩歌
三、彝族經籍詩歌的集成
(一)時代背景
(二)明清時期的彝族經籍詩歌
第三章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歷史承續
一、魏晉時期——彝族經籍詩學的肇始和蔚起
(一)舉奢哲的《彝族詩文論》及其詩文觀
(二)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及其詩學見解
二、唐宋時期——彝族經籍詩學的長足發展
(一)布獨布舉的《紙筆與寫作》
(二)布塔厄籌的《論詩的寫作》
(三)舉婁布佗的《詩歌寫作談》
(四)實乍苦木的《彝詩九體論》
(五)布阿洪的《彝詩例話》
(六)布麥阿鈕的《論彝詩體例》
三、明清時期——彝族經籍詩學的理論總結
(一)佚名的《彝詩史話》
(二)佚名的《詩音與詩魂》
(三)佚名的《論彝族詩歌》
(四)漏侯布哲的《談詩說文》
中編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體系的理論建構
第一章 詩歌生成——發展論
一、詩歌生成——發展論的思維向度
二、詩歌生成論諸說
(一)神創說
(二)模仿說
(三)畢摩開創說
(四)歌場起源說
(五)人之本說
三、彝族詩歌與歌場制度
(一)歌場起源與詩歌生成的多因集合
(二)歌場活動與原始藝能型式
(三)歌場制度與彝族詩歌的發展走向
四、彝文詩歌的初始狀貌與發展演進
(一)從口傳到文傳
(二)從單一到成熟
第二章 創作主體論
一、創作主體的知識結構
(一)“學識是根本”
(二)“見廣才藝強”
(三)“書根深”
二、創作主體的心智結構
(一)觀察與領悟
(二)辨識與判斷
(三)感知與想像
(四)文筆與功力
第三章 詩歌本體論
一、詩歌本體認識的邏輯起點
(一)“詩”與“文”分
(二)“詩”與“史”較
(三)“詩”與“故事”之別
二、詩歌本體特徵的理論升華
第四章 彝詩體例說
一、彝族詩體例的歷史流變
二、彝族古代詩體部類總說
(一)敘事體部類舉要
(二)抒情體部類舉要
三、彝族古代詩體舉述要——三段詩
(一)三段詩的體制特徵
(二)三段詩的文化底蘊
第五章 彝語詩律論
一、彝族詩歌的體式
(一)主體句式
(二)句式變格
二、詩律的基本要素——聲·音
三、詩律結構諸要素——字·句·偶·段
四、詩律法則——押·扣·連·對
五、詩歌體類與詩律
六、詩律美學觀——緊·合·通
第六章 詩歌功能說
一、通神參神的宗教功能
二、倫理道德的詩教功能
三、生產生活的指導功能
四、補察時世的議政功能
五、智性認知的教育功能
第七章 詩歌傳播——接受論
一、傳播——接受的形態特徵
(一)寫與讀:動態的傳播——接受
(二)記誦與傳播:接受的合形式性
(三)歌詩傳統:歌、舞、樂介入
二、傳播——接受的雙向特徵
(一)“流傳寬又廣”:傳播——接受的共時性
(二)“詩文代代傳”:傳播——接受的歷時性
三、傳播——接受的儀式方式
(一)儀式的集體性質
(二)彝族文化的集體意識程度
下編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範疇與命題論要
第一章 範疇與命題的基本模式
一、述源思維與範疇的派生
(一)“釋源”意識與述源思維
(二)述源溯根與詩學範疇的派生
二、“哎哺學說”與範疇的雙元辯證
(一)“萬物雌雄觀”與辯證二元
(二)“哎哺學說”溯源
(三)範疇的雙元化與對正說和相稱觀
三、敘譜思維與範疇的層遞衍生
(一)父子連名制與敘譜思維
(二)敘譜傳統與縱向層遞的詩學建構
第二章 範疇舉隅與命題論要
一、主——“詩要立主腦”——立意說
二、題——“一切可入詩”——題材說
三、骨——“詩歌骨力勁”——詩骨說
四、風——“風骨神韻深”——神韻說
五、味——“滋味各異趣”——詩味說
六、魂——“詩影寓詩魂”——詩魂說
第三章 詩學論說與審美觀照
一、詩性思維與審美觀照
(一)從古彝文到詩學
(二)從筮占取兆到詩學
(三)從巫祭造型藝術到詩學
(四)從古代哲學到詩學
(五)從詩歌喻象到詩學
二、詩學論說與審美觀照範疇
(一)從樹根到樹果——樹化詩論
(二)從“詩骨說”到“詩魂說”——人化詩論
三、文化的預成圖式與詩學的審美觀照
餘論: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的學術流變
一、魏晉時期——經籍詩學的肇始
二、唐宋時期——經籍詩學的發展
三、明清時期——經籍詩學的成熟
附錄一:彝族古代經籍詩學論著目錄
附錄二:本書所參考的有關詩學研究論文
附錄三:彝族經濟文學研究參考資料
一、彝族文學作品版本
二、本書撰寫參考書目
三、彝學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