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鷹雄扎
- 外文名:Male eagle Mr.
- 起源:廣東省湛江市地區
- 特點:村民自扎自用
鷹扎,雄扎,鷹雄彩扎代表藝人,
鷹扎
鷹由於是舞具,要求其形似神像,製作上分為兩大部分:頭與身。
鷹頭:先用精細竹篾紮成鷹頭的骨架,在頸部內側架接兩條略粗的竹篾,距離約18公分,在此安裝一個頭箍以便舞者戴著舞動。整個骨架紮好後糊一層棉紗布再糊多層韌紙(棉紙),待風乾後(放陰涼處,不能直接曬太陽以免變形),再根據鷹的形象貼上上紅、黃、藍等不同顏色的綢布,或者用顏料加充好的牛皮膠彩色。鷹眼用黑色玻珠在內充眼珠。鷹嘴用誇張手法放大。鷹頸前麵糊一塊深色薄布條,使鷹頭戴上後,沒有露出舞者的面部。
鷹身:用鐵線和竹篾紮成鷹身形狀的支架,身長80公分,若舞者為少年兒童舞者可按比例縮小。身前面部分上下左右都用鐵線紮成一個弧圈,便於舞者穿戴,貼布時留出弧圈的空位。其他部位亦按鷹頭的糊法,先貼上一層薄紗布再糊貼綿紙待風乾後再塗上顏料或貼有顏色的綢布,兩翼各長60公分,翼的末端寬約40公分,在翼端內側要各安裝一個把柄,用木條或藤條做成。鷹身與翼之間用有色的布條穿連起來,舞動時活動自如。鷹身鷹翼的表面都用基礎色紅、黃、藍三色花紋布粘並間貼白色絲絨布條,使之成羽毛狀。
雄扎
雄的扎作分兩部分:雄頭和身及尾巴。
雄頭:用鐵線和竹篾紮成雄頭的骨架,但下頜的扎作很講究,下頜與雄口之間的連線既要稍鬆動,又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為了舞者舞動的方便,雄頭內安裝兩條用粗藤條或枝作把柄,按照扎鷹頭的工藝貼上紗布、綿紙,貼有顏色的綢布或塗顏料。然後在雄頭的頂部裝上帶小彈簧的有色彩的小絨球,額頂正中安裝一面小圓鏡(亦稱照妖鏡)。上頜周圍用短絨絲糊邊,下頜用長的有色的苦麻做雄須。
雄身及尾巴:雄身採用紅色或黃色的棉布作襯裡(230—250厘米長、120—150厘米寬),外面縫上各種顏色的布條,條紋間縫上鑲邊條紋。雄身的兩側各縫一層5厘米寬的深紅(黃、藍)色棉布,棉布下在連線處綴一塊用花布縫成的鳳尾紋狀的藍底紅點圖案或與雄身圖案相同的布條,遮蓋連線處。尾巴用彈簧和布條紮成尾的框架,再貼上紅、藍、黃色綢布,布面上針縫色彩紋條布,末端用牛尾或馬尾毛組成尾毛,將彈簧把尾巴與身部連線起來。這樣舞動時,尾巴可以上下左右擺動,增強尾巴的動感。
鷹雄彩扎代表藝人
梁卓錦(1875—1932),男,廉江市良垌鎮竹園村民。10歲隨父練武,並學會扎作,20歲左右主持光武堂事務,除教授舞鷹雄外還兼教授徒弟扎作鷹雄。
陳其琛(1920一)、陳其福(1922一),均為廉江市良垌鎮竹園村民。他倆從小跟師傅梁卓錦學武術和舞鷹雄,並學會鷹雄的扎作,直到2001年光武堂的鷹雄道具都是他倆扎作。
由於老師傅年事已高,眼力不好,加上其只能按傳統方法扎作,不能很好地運用現代的裝飾材料去設計製作,使其更加美觀,年輕人又承接不上,因此,目前鷹雄的扎作處於青黃不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