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手營子鎮

鷹手營子鎮

鷹手營子鎮在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西片西部。區人民政府駐地。面積42. 5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鷹手營子,人口3600。原為清東陵風水禁地,東陵獵取祭品的鷹手住此,因以為名。四面環山。產蔬菜、玉米、穀子。森林授蓋率47%。盛產蘋果。煤炭資源豐富,為市煤炭工業基地。有水泥廠等。京承鐵路112國道經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鷹手營子鎮
  • 外文名稱:Yingshouyingzi Town
  • 別名:礦區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
  • 下轄地區:6個行政村和14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營子大街63號
  • 電話區號:0314
  • 郵政區碼:067200
  • 地理位置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西片西部
  • 面積:42. 5平方千米
  • 人口:3600+
  • 方言:國語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山地氣候
  • 火車站鷹手營子站
  • 車牌代碼:冀H
歷史沿革,轄區,名稱來歷,

歷史沿革

1952年設鄉
1958年建鷹手營子公社
1965年由興隆縣劃歸承德市
1983年改鎮。

轄區

轄營子、河北、老廠子、喇嘛溝、老爺廟、跳溝6個行政村和14個居委會。

名稱來歷

說起鷹手營子,有不少人知道它的來歷:清朝時這裡住著幾戶鷹手,放鷹獵取山雞給清東陵做祭品。
鷹手營子的確是這么來的。但說起它的來龍去脈,也未必就這么簡單。
清初的時候,鷹手營子這個地方本來被人叫做“悶葫蘆場”,因為它是塊東西長、南北窄、一頭寬一頭窄恰似葫蘆形的草場。皇家在遵化馬蘭峪修皇陵,即清東陵,把東陵後山上的萬里長城拆掉10公里,將長城外的800平方公里土地劃為“後龍風水禁地”,悶葫蘆場成為緊靠禁地邊界的地方。
清東陵建立了管理機構,其中掌管祭祀事宜的叫“奉祀禮部”。禮部設郎中、員外郎等官員,還有不少幹活的匠人,其中包括鷹手。這些匠人,朝廷並不發給“工資”,而是撥給土地,讓他們種田交租維持生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東陵把悶葫蘆場的24頃地撥給4戶鷹手耕種,邊、趙、李、李4戶鷹手來此落戶,人們遂把這裡稱為“鷹手營子”。
據李姓後人李澤元老人回憶,4戶鷹手每年向東陵奉獻定量的野雞、魤魚、枸**乾、山葡萄乾,供冬至大祭時使用,種的地每年要交租子。
鷹手營子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李姓鷹手的後人認為是乾隆八年(1743年),理由是他們見過當年的地照,地照是塊半鋪炕大小的黃綾子,上面寫著字,蓋著大紅印,落款處寫著“乾隆八年”。
這是鷹手後代的回憶,他們又曾見過物證,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其實未必如此。個人的回憶,總要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需要尋找史料加以考證。在這裡,我們不妨探討一下,“鷹手營子”到底是什麼時候有的。
可以肯定,鷹手營子並非乾隆八年(1743年)有的。在乾隆元年(1736年),直隸省把長城以北的107個村莊劃給長城南的遵化州管轄,197村中,除了前文說的那個“壽堂墳”還有這個“鷹手營”,此外還包括這兩地附近的“副將溝”、“老爺廟”等村,這在清代修的《遵化州志》中有明確記載。因此說,鷹手營子起碼在乾隆元年(1736年)以前就已經有了。黃綾子上寫的時間,是換髮地照的時間,並非鷹手初來的時間。
清東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龍風水禁地”劃定於康熙二年(1663年),但康熙時的“後龍風水禁地”,範圍還很小,只深入長城外幾十里。到雍正、乾隆年間,才擴大到後來的規模,直達長城外百里之處。鷹手營子不可能是康熙年間形成的,因為這期間此地離風水禁區還很遠呢,東陵不會把它屬下的匠人安置到轄區之外很遠的地方去。到了雍正年間,風水禁地擴展到了鷹手營子附近,在這一帶樹立了禁區的邊界標誌——紅樁、白樁,才有可能把鷹手安置在這個地方。
可知鷹手營子是在清朝雍正年間形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