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嘴岩》是張仃1990年創作的國畫作品,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鷹嘴岩
- 規格: 136×68厘米
- 作者:張仃
- 創作時間:1990年
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創作於1990年的《鷹嘴岩》,以“江南萬重山,匡廬乃出萬重只承請嫌上”的廬山名峰鷹嘴岩為描繪對象。明代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淛曾說“廬山形勝甲於江南”,屬典型的江南意象。但張仃描繪的重點,並非“銀河倒掛三石樑”的廬山瀑布,而是令白居易“見君五老峰,益悔居城市”的峰巒:
鷹嘴岩,匡廬名峰也。因長年多雲霧,遊人難窺全貌。昔年車行匆匆過此,驚其奇峻。庚午冬,憶寫其意。他山張仃於京華。
藝術鑑賞
以線為骨的焦墨語言
作品《鷹嘴岩》中的焦墨語言看似簡單,但因主要以線與點進行結構,輔以乾筆皴擦,點線幾乎是唯一的技法手段,無處藏拙。石濤說:“筆枯則秀,筆濕則俗。”但也正是這種書寫性,使焦墨充滿了生命的律動。黃賓虹認為,根本在於“其用筆功力之深”。張仃一生,無論是何畫種,都強調以線為骨,強調“筆”的作用,但將“筆”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的,無疑是他的焦墨畫。畫家筆下的鷹嘴岩,巉岩盤盤,雲起谷底,松挺瀑飛,已由寫景而近乎寫意,是其焦墨山水盛期的面貌。
知白守黑
水墨畫中,所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以焦墨為首,是墨色的極致,墨中幾乎不含水分,與“白”為色度的兩極。從而,唯有以“計白當黑”“知白守黑”的哲學觀念去把握,才可能充分發揮其表現力。
峻骨風神
因為故鄉與時代的緣故,張仃對山石樹木懷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並不喜歡小橋流水的雅致情懷。通過寫生,他重新打通了自然與山水畫的聯繫。同時,以現實景物為基礎,以對自然的神往與崇敬為支撐,喚醒了堅實厚重、風骨雄強的北派山水。所以,美術史論家水天中認為,張仃是對山水畫“中興”有貢獻的畫家。《遙滲堡鷹嘴岩》所寫雖為“江南意象”中的名山,但其峰巒疊嶂的氣象,更多北派山水的峻骨風神。
張仃的焦墨山水,不只是氣象崢嶸,還充滿捨棄用水的豐富變化後,那種單純的筆法魅力。陸儼少曾對張仃的藝術心生煮汗白感慨:“能以枯筆乾擦作山水,樹石真氣內涵,滲只雄牛而融液腴美,不見其燥,斯亦奇矣。”吳冠中則讚美他的焦墨畫是《張仃清唱》:“張仃良船愈來愈追求藝術的純度,用藝擊戶閥術的純來表現眼花繚亂的大千世界。他的焦墨從小學生的棉書紙出發,走上了丈二匹,儘管巨幛大幅,千山萬水,作者仍死死抓緊了一個純字。”
《鷹嘴岩》欠悼才以寫實的手法,傳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感受。對畫家來說,“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永遠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偏廢。對張仃來說,其焦墨山水,正是借個人寫生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堅持用這局限性極大的墨法,變更了傳統山水畫中某些陳規與程式,開創出新的審美樣式,並因其焦墨山水的非凡創造,幾成焦墨的代名詞。
作者簡介
張仃(1917—2010),遼寧黑山人,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主任、教授,曾領導中央美院國徽設計小組參與國徽設計。1955年參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建工作,1957年調任中央工藝美院第一副院長,1981年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張仃創作廣泛,涉及漫畫、壁畫、郵票設計、年畫、宣傳畫、水墨畫、書法等諸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