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石門道中》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壁立千仞的石門山和山間奇異的風景氣氛,下片寫山那邊的寧靜優美風光,給人以別有洞天的驚喜感。全詞通首一體,統一中又有分際,分片處意不斷,寫景雄奇深險,優美靜寂,情是因景而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石門道中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 作品別名:鷓鴣天·山上飛泉萬斛珠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1·石門2道中
山上飛泉萬斛珠。懸崖千丈落鼪鼯3。已通樵逕行還礙4,似有人聲聽卻無。
閒略彴5,遠浮屠6。溪南修竹有茅廬。莫嫌杖屨頻來往7,此地偏宜著老夫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鷓鴣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2.石門:可能在鉛山縣女城山附近。一說在廬山西南。
3.鼪(shēng):即鼬(yòu),一名鼠狼,俗稱黃鼠狼。鼯(wú):鼠的一種,別名夷由,形似蝙蝠,以其前後肢間有飛膜,能在林中滑翔,俗稱飛鼠。
4.樵徑:《全宋詞》作“樵逕”,意為砍柴者走的小路,泛指山間小路。
5.略彴(zhuó):小橋。
6.浮屠:佛塔。修竹:長竹。
7.杖屨(jù):拄杖。
8.夫:詞人自稱。
白話譯文
山上飛泉似萬斗珠玉傾瀉,千丈懸崖唯有黃鼬、飛鼠上下。山路迴旋,樵徑已通還阻。似有人聲,細聽卻無。
閒靜的小橋溪水,遠處的佛塔隱隱約約,溪南綠竹叢中露有幾間茅廬。別嫌我杖屨常來往,此地偏偏適宜老夫。
創作背景
石門,古地名,明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和《鉛山縣誌》都認為,石門詠鉛山縣女城山之藥雲洞,也有人認為或許是“女城山附近之地”,確切地點也無法考知。不過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石門山高水長,風物宜人。作者晚年往來其間,因愛其泉石之勝,欲老於其中,故作此詞,以表心曲。從“杖屨”與“老夫”來看,這首詞大約寫於辛棄疾生活後期,即閒居瓢泉時所作,時間大約在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前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一般的詞,往往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個慣例,前七句寫景,後二句抒情,景因情設,情隨景生,鏡花水月,是二而一,自然之至。
開頭二句,寫石門的山光水色。第一句寫水,寫山泉;第二句寫山,寫懸崖峭壁和棲息其間的小生物。泉水從山上落下,隨風飄灑,像一條玉龍凌空飛舞,又象萬斛珍珠散落人間,美麗極了。那高大的山崖壁立千丈,令人目眩,而鼪鼯卻棲息其上,出沒於亂石叢林之中。前一句寫靜的景物,著以“飛”字,便化靜為動;後一句寫動的景物,但鼪鼯之動又恰恰反映了山間之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動靜相宜,字字生輝。“已通樵徑”二句,寫山中行人稀少。前一句是說,遠遠望去,有條探樵人行走的小路越過懸崖,通向飛泉,但不好走;後一句是說行進在“石門道中”,好像聽到有人說話、走路的聲音,但仔細一聽,卻又什麼也沒有。王維《鹿柴》詩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雖靜,還有人聲。而“石門道中”卻連“人聲”也沒有,整個山中是何等寂靜,可想而知。“閒略約”三句,寫小橋、佛寺、茅廬。略約就是小橋,浮屠就是佛寺。這三句是說在小溪的南邊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之中有座茅廬,近處有座小橋,遠處有座佛寺,用字雖然不多,卻勾畫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畫面。清人李漁《窺詞管見》說:“說景即是說情”,這七句雖無一字語及情字,但作者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已拂拂筆端,呼之欲出,而後二句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說前邊七句是寓情於景,那么末尾二句則是即景生情。“莫嫌杖屨頻往來,此地偏宜著老夫”,直接了當地說明,他不僅要經常來,還要在這兒住下去。一“頻”一“偏”,把作者熱愛石門山水的感情突現了出來。這是一個飽嘗仕途艱辛而樂于歸隱山林之人感情的真實流露,也反映了石門山水極為優美,對作者有極大的吸引力。這種寫法,和王維《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王維是因故人熱情招待而相約重來,而作者則因石門山水“偏宜著老夫”,而自願“頻來往”而已。
這是一篇寄情山水之作,寫石門一帶山水風光。結處點出絕愛大自然,寄情山水的題旨,前此純乎寫景。上片寫行經所見。起筆寫飛泉懸崖,“山上飛泉萬斛珠。懸崖千丈落鼪鼯”,言飛泉直下,如萬斛珠玉傾瀉;懸崖千丈,惟有鼯能以上下。三四句寫山間之幽深離迷,山路迴旋莫測,似通還阻,人聲也在有無之間。“似有人聲聽卻無”,非身歷其境者不能味其妙。下片“閒略彴”三句為遠眺之景,言小橋閒靜,佛寺遙遠,溪水南頭綠竹蔥蘢,數間茅廬隱約閃現。景象幽雅,難怪詞人流連忘返,杖屨頻來。這首詞體現了作者喜愛大自然、寄情山水園林的情悰,辭藻華麗,寫景抒情,一派詩情畫意。
名家點評
晚清詞家陳廷焯《詞則·放歌集》:信筆寫去,格調自蒼勁,意味自深厚,有不可強而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