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京洛風流絕代人

《鷓鴣天·京洛風流絕代人》是南宋詞人姜夔所作的一首詞,上片詞人讚美女子儀容絕代,愛其裝束入時,步態輕盈,更哀其身如飛絮,流落他鄉。下片以乍笑長顰揭示其內心之愁苦無奈,對其孤寂處境深表同情。全詞以人之美襯情之悲,愈美愈悲;人物著墨不多,而情韻全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京洛風流絕代人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歌曲》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姜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1
己酉2之秋,苕溪3記所見
京洛4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5淺出鴉頭襪6,知是凌波7縹緲身。
89笑,綠10長嚬11。與誰同度可憐12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千葉蓮、鷓鴣引等。
2 己酉(yǒu):指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3 苕(tiáo)溪:水名,流經浙江湖州附近。
4 京洛:指京都洛陽。
5 籠鞋:鞋面較寬的鞋子。
6 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出足趾的襪子。
7 凌波:曹植洛神賦》:“體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陵,通“凌”。形容女子的步態身姿輕盈飄逸。詞中此句把該女子喻為曹植筆下的洛神。
8 紅:此指女子紅潤的嘴唇。
9 乍:指時間短暫,此處形容女子展露笑容的時間短暫。
10 綠:此指女子青黛色娥眉。
11嚬(pín):有版本寫作“顰”,皺眉。
12 可憐:可愛,惹人憐愛。

白話譯文

淳熙十六年(1189年)秋,(我)在苕溪見到一位風流絕代女子後的感觸。
這位京都洛陽風華絕代的佳人,因何事而像風中的飛絮一般飄落到山溪渡口來呢?籠鞋中微微露出了鴉頭襪,仿佛是凌波而來的縹緲仙子。
朱唇露出盈盈微笑,綠色雙眉緊蹙,有誰與她共同度過那美好的春天呢?鴛鴦何曾習慣獨自棲宿,不如化作西樓上空的一縷飛雲吧。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姜夔在苕溪遇見一位流落此地的歌女,感於她出色的姿容和不幸的身世,又聯想到自己半生漂泊零落的生活,不由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於是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以“京洛風流絕代人”開篇頗簡潔。“風流絕代”以表女於才色超凡,遣詞平實,平鋪直敘,單窺該句,許無特別之處。“因何風絮落溪津?”以疑問的口吻反襯前句,語淵起伏,詞境陡起,頗有些“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的意味。“風絮”之喻含義深遠,表面上似寫佳人姿態輕盈,實則以溪津的荒僻與京洛之繁盛對照,再以“風絮隨風”之意象暗喻其身世的淒涼。“籠鞋淺出鴉頭襪”一句由虛擬比喻過渡到真實描繪,然落筆小心含蓄,不直言佳人色貌姿容,卻從足下鞋襪人手,在剛剛引發了讀者相關聯想的時候,立刻戛然而止,義由實轉虛,緊承“知是凌波縹緲身”。這一句,暗含曹植“體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洛神賦》)的意境,借鞋襪輕巧言佳人體態輕盈,氣質高雅,似宓妃洛神,踏水而來,靈動縹緲。
下片緊承上片,由描寫女子的風姿轉入對神態的細緻刻畫中,就佳人美貌作正面描寫,手法多有獨到之虛。“紅乍笑,綠長嚬”,紅唇淺笑,黛屑微蹙,著意於意態神情;“乍”言時短,“長”乃日長,長短相照,“長嚬”二字表現了她對自己命運的無可奈何地嘆息。這兩句可見佳人笑時短,蹙時長,雖非西施捧心,也似有萬般愁緒在胸。旁人既無法窺知其內心的秘密,單是如此這般的姿容已足以人見人憐。“與誰同度可憐春”一句,與賀鑄“錦瑟年華誰與度”(《青玉案》)意味相類,看似感慨春色美好,實則是以春色與佳人青春相喻,最後一句“化作西樓一縷雲”,用一飄渺意象將話題和意境引向遙遠。
從整首詞來看,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臻上乘。對如“風絮落溪津”的“風流絕代人”,表示出深切的同情。開頭似是直敘其事,但仍保持了姜詞的“清虛騷雅,每於伊鬱中饒蘊藉”的風格。過片兩個三字短句,極其精練,從“乍”和“長”兩個似煉而不煉的字中,詞人的同情已隱含其中,接以“與誰同度可憐春”的一問,從隱到顯,為不幸絕代佳人的感喟之情,至此才明白地表示出來。最後把她比作一隻孤零零的鴛鴦,卻仍堅貞自守,完成了對“風流絕代人”的塑造,而詞人“哀其不幸”的仁者之心,貫穿始終,渾然深厚。本詞用筆,有時從實處落墨,有時虛處著筆,但它“無窮哀怨,都在虛處”,清空中含有意趣,與實處落墨取到虛實相生別有意味的藝術效果,又從我之“所見”方面著筆,下片緊承上片,詞人的同情之感,表達得酣暢淋漓,人物形象也栩栩可見。該詞體現了詞人由衷的讚美之情,表達出作者的顧惜與仁厚之心。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李調元雨村詞話》:不但韻高,亦由筆妙。
當代詞人沈祖棻宋詞賞析》:上片,首句容儀,次句身世,三句裝束,四句總贊。過片兩句著色。“紅”,櫻口;“綠”,翠眉。“乍笑”,樂少; “長顰”,愁多。 “與誰”句,賀《青玉案》所謂“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也。“鴛鴦”句從杜詩《佳人》“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出,而化實為虛。“化作”句,暗用《高唐賦》。下片皆自“風絮落溪津”生髮。

作者簡介

姜夔(1155-1221年),字堯章,江西鄱陽人,後寓居浙江德清,與白石洞天為鄰,所以號“白石道人”。早年隨父宦遊,住漢陽。後來過著游士式的生活,因屢試不第,因此一生沒有做官。白石的書法十分精湛,詩也負盛名,尤其以詞著稱於世。他的詞作有的感慨時世抒寫戀情,有的寫景詠物記述交遊。琢句精工,韻律諧婉,格調高曠,寄意幽邃,藝術造詣較高。以清冷剛健的詞筆開創了體制高雅的風雅詞派。對史達祖、吳文英等人很有影響。但他的詞也存在著藻繪過甚、內容空洞的缺陷。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絳貼平》《續書譜》,詞有《白石道人歌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