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三山道中》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一首詞。這是作者在離別三山、赴臨安道上寫下的詞作。它十分真實地反映出作者因前景不測,而後悔出仕的複雜心情。上片起韻,作者用“拋卻”和“卻來”對照,明顯地表現出對帶湖與瓢泉山中那愜意的詩酒安樂窩的留戀,和對於“官府望歌”即官場生涯的無興趣。這一對於自己選擇失措的不滿和遺憾,啟開了下文的抒情之門。片轉眼望將來,心情更是壓抑。他以“新劍戟”與“舊風波”對舉,使詞意由上文陳說往日風波造成的苦悶,自然轉入對於將來更厲害的“劍戟”即官場爭鬥的厭惡與擔心。這種矛盾和隱痛,是一個認清了世局以後,處於兩難之地的人所不能避免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三山道中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名》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作品註解,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三山道中
拋卻山中詩酒窠①,卻來官府聽笙歌②。閒愁做弄天來大③,白髮栽埋日許多④。
新劍戟⑤,舊風波。天生予懶奈予何⑥。此身已覺渾無事⑦,卻教兒童莫恁麽。
作品註解
①詩酒窠:上饒家中飲酒赴詩。
②聽笙歌:蘇軾《浣溪沙·荷花》:“且來花里聽笙歌。”
③閒愁:為國事憂愁。
④白髮句:王安石《偶成》二首:“年光斷送朱顏老,世事栽培白髮生。”
⑤劍戟:古時的兩種武器,此喻官場鬥爭。
⑥天生句:《論語·述而》篇:“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予懶:我懶。
⑦此身句:蘇軾《歸宜興留題竹西寺》詩:“此生也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
作品譯文
我丟開了山裡的飲酒赴詞的安樂窩,卻來到官府里聽那些叫人心煩的笙歌。為了國家前途,實在叫憂愁,被它捉弄的比天還大;愁的在我頭上栽埋的白髮,一天天地多起來了。朝廷里戰與和的鬥爭很激烈,他們掀起的歸風波還沒有平息,卻又在醞釀新的害人的花招;但是上天生我就是這個懶勁,你們能把我怎么樣?我現在已經覺得完全沒有事可做了,但卻教育孩子們不要學我這個懶勁罷了!
作品鑑賞
這是作者在離別三山、赴臨安道上寫下的詞作。它十分真實地反映出作者因前景不測,而後悔出仕的複雜心情。上片起韻,作者用“拋卻”和“卻來”對照,明顯地表現出對帶湖與瓢泉山中那愜意的詩酒安樂窩的留戀,和對於“官府望歌”即官場生涯的無興趣。這一對於自己選擇失措的不滿和遺憾,啟開了下文的抒情之門。“閒愁”一韻,以強烈的誇張,把自己在官場生活中所得的極度愁悶,形容出來,並且以日日增多的白髮,來證實他的閒愁。這是他對這一段官場生活的總感受。下片轉眼望將來,心情更是壓抑。他以“新劍戟”與“舊風波”對舉,使詞意由上文陳說往日風波造成的苦悶,自然轉入對於將來更厲害的“劍戟”即官場爭鬥的厭惡與擔心。一句“天生予懶奈予何”,寫得頑皮天真,頗有自慰之態。它其實含意很深。一方面,它表明了他不願參與庸俗無聊的官場鬥爭的態度,一方面,它又表明他面對這樣無聊的政治環境時心情的黯淡。一個“懶”字,不僅顯示出他懶於參與官場爭鬥的高尚人格,也寫出了他知道夙願難酬時萬念俱灰的心態。末韻更把自己失志於當代、不希冀有什麼作為的想法和盤托出,而這種沒辦法時的消極想法,又不能向他的兒輩說明,鼓勵他們也採取自己一樣的生活態度乃至於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人生還沒有展開呢。這種矛盾和隱痛,是一個認清了世局以後,處於兩難之地的人所不能避免的。
作者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