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雞庵

鶴雞庵

蒙城縣西四十五華里的馬集鄉鶴庵村境內,有一座古老的廟宇鶴雞庵。數百年來,在渦、蒙、亳等縣享有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雞庵
  • 位置:馬集鄉鶴庵村境內
  • 成就:在渦、蒙、亳等縣享有盛名
  • 記載:《壽州志》
背景資料,百年興衰,

背景資料

據明嘉靖《壽州志》和民初《蒙城縣誌》載:“鶴雞庵,蒙邑西四十里,會期二月十九。”可見,此庵至少興建於明代。據民間傳聞,有一年農曆二月十九,有一隻亭亭玉立的鶴雞(又名雉雞)在此地出現。當地村民說是風水寶地,於是集資捐款在此處蓋起了三間庵堂。庵內塑上金霄、玉霄、瓊霄三座神像,鄉人謂之三奶奶,並由尼姑看守。自此,每年農曆二月十九,都有人前來燒香,鶴雞庵因此而得名,這天也成了會期。後來又改為和尚看守。
舊時文化落後,人們不懂的生男生女是正常生理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把生男生女寄托在神靈身上。開始人們到會期是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後來有的人無兒想兒,便前去虔誠叩拜,求神賜子。偶有生子者,便認為是“三奶奶”顯靈,年年來燒香還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拴兒”。為保孩子平安,根據十二屬相,十二年後會日,請上吹鼓手,邀請親朋好友,帶上香、炮等祭祀禮品前來進香。父親身背香包,男孩身披紅綾,置身於大方桌上。諸親友扛著高過四五米長、小碗口粗細的彩色滾龍附鳳旗桿,上掛方斗,紅男綠女。一路上鼓樂前導,得子者居中,諸親友隨後,各人手拿五色小彩旗,上寫“朝山進香”四字,名曰“掃寺”,又叫“豎旗桿”。經過人們渲染,鶴雞庵便以“拴兒”聲名遠揚了。自明清至今五百多年來,年年會期香火極盛。

百年興衰

鶴雞庵歷經百年,屢遭戰亂之劫,但壞了就有人修。據鶴庵村姬莊現存石碑記載:民國十四年(1925),清末名將馬玉昆之侄馬幼堂和馬集圩長馮克龍等六百八十四家捐款重修了鶴雞庵,建三間高四米、寬五米的正殿和三間西廊房,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十分壯觀。大殿正中重塑三奶奶神像,懷中抱著各具神態的金色泥娃娃。殿內四壁畫天罡、地煞神像,分布於娃娃身上。解放後,為破除迷信,拆除了神像,並在此興建了國小。後學校被遷出,村民捐資重修了庵廟,在正殿重塑了神像,院內遍植松柏。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拴兒”燒香的日漸減少,盛大的香火廟會已逐漸演變成勞動人民春季物資文化交流和一年一度的商品展銷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