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藪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西涌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鶴藪村,位於南澳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7.2千米。東有西涌新屋村。地處西涌海岸邊,整體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四周均為林地。礦山在村後,海拔200米,淡水涌在村南側。始建於宋末元初。因舊時村前有許多白鶴繁衍築窩而取名鶴藪村,別名學斗村、鶴寮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西涌社區
  • 地理位置:南澳街道東南部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葵涌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南澳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2004年,屬南澳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西涌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劉姓、徐姓、陳姓、袁姓、姚姓等。第一大姓為劉姓,宋末元初遷此。第二大姓為徐姓。第三大姓為陳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423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222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42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半漁農業為主,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出海捕魚一般在大亞灣海域進行,以此地盛產的池魚、石斑魚、黃魚等為主。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到香港務工,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4年12月,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及集體投資經營同富裕工程、海膽場等;2015年,公司收入20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省道S359線南西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通電,90年代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6年通自來水。有健身路徑、村籃球場、西涌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村內有鶴藪國小,前身是私塾,1951年因學位不足而在現址新建校舍。鶴藪國小建成後一直運作至1961年,後遷至沙崗新校舍,改為西涌國小。20世紀80年代,村民對鶴藪國小舊址進行重修,保存至今。
該村以一條寬約4米的水泥路分為新舊兩部分。新村集中在西南側,內有大量的新式居民樓及民宿。舊村位於東北側,建築布局規整,由13條橫向街道和3條縱向街道貫穿其中,周邊有一環村水系(西邊水渠現已乾涸),形成“山林一村落一環村水系一田地”的格局。傳統民居現存約70座,建築材料以土、石為主。代表性民居有劉氏斗廊排,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正門朝西南偏南25度,面闊約20米,進深約9米,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是一座清代斗廊院民居建築。面開兩大門,五開間兩進結構,條石基青磚牆,灰瓦頂,磚、木結構,檐下有牡丹、蘭花、喜鵲等彩畫和木雕裝飾。現整體保存較好。2012年1月13日,該建築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鶴藪村協天宮,供奉關帝,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重建於1991年,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
西涌觀音廟,位於村旁海邊,始建年代不詳,據傳至少有200年歷史,曾在民國時期進行重修,內供奉觀音,當地人稱為“廟仔”。據記載,該廟原來占地面積不足10尺,高不過1丈,最近一次重建在1992年。
代表性人物:
陳金興(1923一1944),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護航大隊戰士。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4年在西涌沙崗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陳水容(1924-1949),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後任東一支二團排長。1949年在惠州城戰鬥中犧牲。
林添福(1924-1949),1947年參加護鄉團二團,1949年在惠州城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