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舞(三灶鶴舞)

鶴舞(三灶鶴舞)

鶴舞(三灶鶴舞),廣東省珠海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灶鶴舞是廣東省珠海市三灶鎮獨有的一種僅在春節期間表演的傳統舞蹈,其興起於宋代末期,興盛於清同治和光緒年間。三灶鎮地處南海之濱,山林蔥翠茂密,灘涂水草肥美,飛禽野鴨成群結隊在此棲息。白鶴、灰鶴長居海隅山林。當地人喜愛、崇拜白鶴,觀其行,聽其鳴,仿其舞,看其形,扎制鶴衣,創作鶴舞,演唱鶴歌,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傳統的三灶鶴舞表演包括開光(祭拜儀式,給“鶴”點睛)、拜老(逐戶拜壽、祈福)、羽化(過去是正月十五傍晚將鶴衣至村口處燒掉,近年為了不誤農時,改為正月初七)等儀式,表演時,以鑼鼓伴奏,間唱吉祥的“鶴歌”,場面歡快、熱烈、祥和。

2007年3月29日,被公布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1月,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鶴舞(三灶鶴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舞(三灶鶴舞)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廣東省珠海市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Ⅲ-58
歷史淵源,歷史沿革,發展階段,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表演程式,表演道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歷史沿革

三灶鶴舞興起於南宋年間(1127—1279年),有700多年歷史。
經過元朝、明朝的發展,三灶鶴舞進入穩定的發展時期,從朝庭到地方,三灶鶴舞已成為一種時尚。
至清朝同治光緒時,全島已有上表、正表、英表、田心、魚弄、龍堂、聖堂、春花園等七、八支舞鶴隊伍,三灶鶴舞進入了鼎盛時期。
據同治十二年《香山縣誌》載:“三灶山,在縣西南二百裏海中,林木蔥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有田三百餘頃,皆極膏腴……今俗安耕鑿士,樂詩書弦誦之聲蔚然而起。”
從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到民國初年,三灶是廣東省的重要鹽場和漁港,商賈雲集,經濟和文化相當繁榮,三灶鶴舞也隨之影響到縣城石岐、香山、小欖一帶和鄰近海島、鄉村。
1937年10月,日本軍隊侵略三灶島,次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起,又對三灶島實行“三光”政策,當地居民四處逃難,三灶鶴舞被迫中止,直至1949年全國解放之後,三灶鶴舞才恢復元氣。
全國解放初期,人們為了不誤農時開耕,就將“人日”至元宵節舉行的三灶鶴舞拜年的習俗,時間提前到春節至初七。
從1966年起,“文革”10年,三灶鶴舞也被中斷10年。自1980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在港澳同胞和華僑的推動下,積極進行三灶鶴舞的恢復工作。中心村由於人才走失,沒辦法再恢復,就再也沒有這項活動了,只有三灶鎮田心村、正表村和英表村的民眾恢復了三灶鶴舞,但是,由於人才青黃不接,此項活動只能斷斷續續地進行。而今,僅存正表村一支舞鶴隊,僅有陳福炎、徐炬興等幾位民間老藝人能跳鶴舞、唱鶴歌。黨和政府正在實施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使得三灶鶴舞鶴再獲新生。

發展階段

三灶鶴舞屬於原生型民俗舞蹈,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模仿期。據有關史料記載,三灶鶴舞已有七百餘年,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模仿白鶴的神態動作,研究白鶴的生活習性而創造出來的民間舞蹈;二是成型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三灶鶴舞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整個香山縣跳鶴舞已蔚然成風;三是成熟期,清末民初,三灶鶴舞加入歌唱和鑼鼓伴奏,載歌載舞,場面熱烈。
鶴舞(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三灶舞白鶴、唱鶴歌的賀年活動多在大年初一至元宵節期間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農業、漁業生產的需要,改為農曆新年初一開始至初七結束,表演活動既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進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三灶鶴舞基本由5人組成:一人唱鶴歌,一人跳鶴舞,還有3人使用打擊樂器――鼓、鑼、鈸。表演時,舞者披上鶴衣,模擬白鶴從睡醒時開始,到梳理羽毛、覓食、踩水、嬉戲到飛翔整個過程,舞蹈自始至終,均有鶴歌同時演唱。一首鶴歌的歌詞為四句,唱一句,三種樂器打一下。鶴歌的第一句歌詞必須以“白鶴”開頭,歌詞大多為即興編創,內容以教育人們走正道、做好事或祝福他人身體健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為主,主題積極向上,但歌詞的結束語還必須落在“出齊羽毛飛上天”,呈現一種頗為獨特的歌、舞二元結構的表現形式。

表演內容

三灶鶴舞的表演內容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的動作上,從臨門、覓食、啄吃、洗嘴、休息(梳理羽毛)、嬉戲、歸巢(飛翔)等幾個生活習性方面來表現,從而提煉出一系列規範的代表性動作特徵。
①臨門:表現白鶴喜臨新地,因環境優美,從而展現歡跳、揚翅等動作特徵,舞蹈動作上主要以“前點步跳躍”“雙腳交替跳躍”和“揚翅點頭”等為主。
鶴舞(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
②覓食:主要表現在小河邊或田野間草地里進行覓食的過程,主要舞蹈動作有“跑步跳躍”“慢步行走”“快步行走”和“並步”等。舞蹈節奏主要以配合鼓點和鶴歌進行。
③啄吃:該動作過程在表演上要求陸妙惟肖、形象逼真。舞蹈動作有“雙腿跳躍”“展翅前行”“左右踏步”和“吞咽”等形式。
④洗嘴:這部分主要表現吃完食物之後清洗嘴巴的一個舞蹈形態過程,一是在水中擺動,用水洗淨;二是在草坪上進行左右磨嘴。具體舞蹈體態有“前踏步擺動”“彎腰低垂”“雙臂張合”等動作特徵。
⑤休息(梳理羽毛):白鶴吃飽之後,做出梳理羽毛、閉眼養神的休息狀態。舞蹈動作主要有“下蹲步”“抖金葉”“單腿直立”等特徵。
⑥嬉戲:這部分表現白鶴歡叫、呼朋喚友、相互追逐玩耍的過程。舞蹈體態有“蹬腳前行”“快速跑步”“跳躍飛翔”“飛跳”“抬頭轉圈”“仰天漫步”等動作特徵。
⑦歸巢(飛翔):這一過程主要表現白鶴在夕陽之下,成群結伴飛回巢穴的過程。舞蹈動作有“伸頸前屈”“展翅飛翔”“蹉步前行”等。
三灶鶴舞重要內容之一還有“鶴歌演唱”。不同的儀式,不同的場合,鶴歌的內容也有所差別,開光時以請仙鶴來賀年為主題,羽化的歌詞則以送別為主,歌聲悠揚動聽,內容豐富高雅,勸人向善,教人奮進,表達人們的美好祝願。鶴歌內容唱好人好事,教人向上。仙鶴賀歲、人壽年豐、美好祝願等。內容也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現有鶴歌100多首。

表演程式

三灶鶴舞表演包括:前期的準備工作、鶴衣道具的製作工作、開光儀式、表演儀式及火化儀式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鶴舞(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
1.準備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村子裡一般都有個聯青社來組織舞鶴隊,聯青社的領隊一般由村子中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在每年春節前,聯青社先派人調查好本村及鄰村鶴舞的表演對象,比如調查出村子裡30歲和60歲的人分別有多少人,並列出名單,排出順序,最年老的一個排第一位,其他依次順延。聯青社要負責寫好上門拜訪的賀年帖、拜敬長者的賀帖等,並安排專人在表演行程前派送到戶。戶主在接到賀帖之後,就會準備好相關的儀式禮物,如利是(錢)、鞭炮、水果等,並迎接上門拜訪的舞鶴隊伍。
2.鶴衣道具的製作工作
這個程式也非常重要,因為鶴舞道具製作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舞鶴表演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對製作材料和製作要求都很嚴格,整個製作過程分為材料的準備和扎制,其中,扎制過程比較關鍵,主要分骨架的製作、鶴衣的製作及鶴頭的製作這三個流程。
材料準備:有鐵絲、錘子、鐵鉗、粗針、毛筆、竹、白紙、漿糊、白紗布、紗紙,剪刀、刨、鋸、漆油、線條、木料。
扎制過程:
(1)骨架的製作:
選竹要老身的,整條齊全,斷或蟲蛀的不要。把砍下的山竹劈開削成竹蔑,再按鶴衣的尺寸紮成骨架。
按鶴衣的尺寸紮成骨架,圖s形 軌道形:身軀外殼,長1.9米,身殼內徑70公分,長1米,洞:24公分。頸圈24公分內徑,把粗的竹穹扎鶴身骨架使之有力、硬實,整個鶴身及翅膀都是這樣。
(2)鶴衣的製作:
紮好骨架後,必須粘上一層紗紙、把麵粉煮成漿糊,竹蔑與竹蔑之間的接口都用紗紙紮實。紗紙有堅韌性,吸糊性較好,也容易乾涸。把鶴身的骨架紮好。隨之糊上紙膜,身架翅膀要貼上三至四層紗紙這樣牢固、耐用。如果貼多層重量就會加重,舞起來較辛苦,貼少了就不耐用。
把全部骨架糊上了紙膜後,把它曬乾或晾乾。跟著把大白紙折迭成6公分 ,用剪刀把它剪成條狀,用作鶴毛。留2公分不剪,作貼糊用。從尾端有順序地逐層貼上去。把身架、雙翅貼上
羽毛後,把翅膀分左右按比例在骨架前30公分,處用鐵線
紮實成圈,便於活動。
再把白紗布按身殼長短裁剪好,需長2.6米,寬18公分,從鶴頸包起,把身架全圍住,把垂到鶴的腹部的紗布,用線穿在一起縫好。
再用白紗布縫成圓長88公分,按頸圈尺寸把紗布縫上,作為鶴頸用,兩頭留開口,便於連線鶴頸、頭、嘴。這紗布能伸縮,便於鶴舞時便於操作。
(3)鶴頭的製作:
鶴頭選用桃木或榕樹木。選用形狀生成有開叉的枝,形狀如長的L形砍下削製成鶴頸、頭、嘴。套於紗布內,鶴嘴長20公分,把頸部12公分處用布包住,用線或鐵線紮實固定。再把削制好的鶴頸,用白漆油塗上,待乾後,畫上鶴的眼睛。用黑漆畫成瞳孔,用紅漆畫眼圈。並在鶴頭前額處塗上一些紅油。這樣,整個鶴衣的製作就完成了。
3.開光儀式
三灶舞鶴道具制好之後,要舉行一個“開光”儀式,這樣,才能使白鶴變成有靈性和有生命的仙鶴。在每年的除夕傍晚進行“開光”,負責開光的人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擔任。把白鶴置於草坪上,擺上供品,負責開光的人進行拜祭並說些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類的吉利祝福語,用毛筆給鶴點睛,並為白鶴披紅戴花。此儀式完畢之後,由青年舞起仙鶴,並伴隨唱鶴歌,鼓樂齊鳴,打三莊鼓,放鞭炮,併到廟堂去拜賀,這樣,整個開光儀式就結束了,儀式禮台要保存好等待春節期間進行耍鶴表演活動。
鶴舞(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
4.表演儀式
這一部分是整個表演活動中比較重要的環節,時間安排上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從年初一到年初四。這個時段是在每個自然村里賀年。一般來講,在一個村子裡,先是集體表演,表演後再到這個村子給長者拜賀,然後再去下一個村。二是年初五到初七。這幾天的賀年活動是在晚上進行的。一般從晚上七點半鐘開始,地點是在每個村子的中心地段的曬穀場或祠堂,表演除了三灶鶴舞之外,還有舞獅等一系列的活動。最高潮的時候,是年初七的晚上,這天晚上,凡是添了男丁的人家都在門口掛燈,表示人丁興旺,同時,擺上酒席,迎接親朋好友來共飲花燈酒,也迎接舞獅、舞鶴前來賀喜,共享歡樂。
5.火化儀式
三灶鶴舞表演結束之後,白鶴要回天庭去,就要擇日為其進行火化送別儀式,首先是敲鑼打鼓到村外的草地上,放好白鶴道具,擺上三牲酒品,點香拜祭,最後放一堆乾草,點起火堆,把這些東西燒掉,表示整個儀式結束。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三灶鶴舞表演結束之後人們不再把白鶴道具燒掉,而是在火堆上轉幾圈,表示已經火化,然後把白鶴保存下來,這樣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留下道具供青少年練舞習藝使用。

表演道具

鶴舞器具有:鶴衣、鼓、鑼、鈸、鐵絲、錘子、粗針、毛筆、竹、木、白紙、漿糊、白紗布、紗紙、刨、鋸、漆油、線條等。三灶鶴舞的主要表演道具為白鶴,鶴頭用木頭雕刻,鶴身用竹篾編織,羽毛從前用竹葉、後來用白紙糊制,鶴脖子用紗帳製成,裡面用一根細竹竿支撐並供舞者操作,不見翅膀和腳,造型只求神似,整件道具當地俗稱“鶴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三灶鶴舞無論在表演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具有比較完整的程式,這一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文化,對於挖掘、考察民間文化藝術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鶴舞(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
三灶鶴舞表演中,鶴歌的內容健康、吉利、向上,多歌頌社會發展、好人好事、勸人從善和教人上進,這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促進及寓教於樂的作用。

傳承狀況

三灶鶴舞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傳承譜系也比較複雜,由於是非家族性的,在傳承過程中,學藝人以自願為特徵,自娛自樂為目的。古代的三灶島是香山縣第一大島,但還是貧窮落後,許多三灶藝人外出謀生,由於歷史的原因,如1938年日本侵占三灶島後的屠殺事件,文革時期的破四舊運動,改革開放後人們到港澳台等謀生,人口出現大的變動,使三灶的人口大量減少,表演三灶鶴舞的民間藝人流失嚴重,三灶鶴舞的表演中斷了幾個階段,鶴舞老藝人年事已高。鶴歌鶴舞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較為興旺,八十年代以後鶴歌鶴舞的表演就漸漸的少了。現在除了徐鉅興、陳福炎等人,會三灶鶴舞之外,年輕的一代幾乎不會,年輕一代對學習三灶鶴舞缺乏積極性,三灶鶴舞的傳承已近瀕危。

傳承人物

主要的近代傳承人如下:
鶴舞(三灶鶴舞)
主要的近代傳承人
徐鉅興,男,1928年出生。
陳福炎,男,漢族,1933年10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鶴舞(三灶鶴舞),廣東省珠海市申報。
談森榮,男,1966年出生,2010年正式拜國家級傳承人陳福炎為師。

保護措施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現在珠海市金灣區政府,對這一系列的民間傳統文化除了挖掘整理,錄像建檔調配專用資金以外,更是加大了此項民間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2006年3月,為使三灶鶴舞得以傳承和保護,陳福炎與珠海市海澄國小合作舉辦了鶴舞培訓班。
海澄國小的舞蹈老師在陳福炎的指導下創編了三灶鶴舞群舞《鶴娃》,為整理三灶鶴舞的教學資料打下了基礎。
2011年,三灶鶴舞傳習展示館開館,為三灶鶴舞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文化服務中心(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老幹部活動中心)獲得“鶴舞(三灶鶴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文化服務中心(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老幹部活動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6月2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珠海系列活動在斗門區接霞莊拉開帷幕,表演項目中就有三灶鶴舞。
1995年,三灶鶴舞參加慶祝珠海市成立15周年花車大巡遊活動及廣東省首屆民間文化大巡遊活動。
2007年3月至2017年2月,三灶鶴舞先後參加了珠海市政府舉辦的十三屆民間藝術大巡遊活動。
2016年2月20日,第12屆民間藝術展演在斗門拉開帷幕,表演項目中就有三灶鶴舞。
2019年2月24日,第九屆廣府廟會民俗文化巡演開啟,表演項目中就有三灶鶴舞。
榮譽表彰
2006年12月,三灶鶴舞獲珠海民歌盛典第二屆歌手大賽老年組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