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市豫劇團

鶴崗市豫劇團於1959年11月正式成立。鶴崗市豫劇團成立後,鶴崗書文教局派林治昆、王凌、閆萬春等到關內選招演員。從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共招來二十多名演員和伴奏員。豫劇團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廣大煤礦工人及其家屬。除在各礦區俱樂部演出外,每逢節假日都要到煤礦、井口為礦工進行慰問演出。煤礦工人一看到自己的家鄉戲,感到分外親切。多年來,豫劇以煤礦為紮根土壤,以礦工為服務對象,在中國東北煤城得以生存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崗市豫劇團
  • 成立:1959年11月
  • 負責:鶴崗書文教局
  • 職責:慰問演出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豫劇從流入鶴崗到“文化大革命”前,共演出三十多台傳統戲和二十多台現代戲,以演群戲和現代戲為己之長。其中邱子木、周懷玉、彭國英編創的反映煤礦生活的現代戲《實驗前後》,1964年參加了黑龍江省現代戲匯演,引起轟動獲得好評。中共黑龍江省委領導歐陽欲、李范五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併合影留念。黑龍江省廣播電台將《實驗前後》一劇全部錄音在省台播放。該劇在全省現代戲匯演中,榮獲優秀劇目獎,獎金一萬元。匯演期間,大會快報刊登了主要演員閆榮卿同志代表鶴崗市豫劇團的發言。黑龍江日報刊載了鶴崗市豫劇團“勤儉辦團”的經驗。當時的首任團長毛子英、黨支部書記張雲生。豫劇團在這期間排演現代戲較多:《女飛行員》、《紅珊瑚》、《海防線上》、《南海長城》、《朝陽溝》等現代戲和傳統戲百餘出。

發展歷程

1970年6月24日豫劇團宣布解散。人員分配到鶴崗市京劇團、文工團、鋼鐵廠、選煤廠等單位。原豫劇團主要演員楊學亮、白雲等一行十五人選調到山西省陽泉市豫劇團工作。
在文工團工作的部分豫劇團演職人員組建了鶴崗市文工團豫劇隊,排演了大型豫劇樣板戲《龍江頌》,還排演了小豫劇《山鷹》、《渡口》、《分家》、《劃線》等豫劇,深受全市人民歡迎。
1977年豫劇隊從文工團分支出來,排演的《朝陽溝》、《小刀會》在公演時場場爆滿,座無虛席。當時的市委宣傳部部長劉澎看完戲後曾賦詩一首:“一舉粉碎四人幫,豫劇之花迎朝陽;永遠服務工農兵,艱苦創業向前闖”。1978年市委決定恢復鶴崗市豫劇團的建制,尹學禮任黨委書記、團長。謝廣野任業務副團長,王成敏任行政副團長。由金學啟、彭國英改編,金學啟執導的大型神話劇《寶蓮燈》在我市戲曲舞台上公演首次超百場、收入三萬多元。省委書記陳建飛觀看了此劇並上台接見了全體演員。
1979年,鶴崗市豫劇團獲黑龍江省上山下鄉演出先進集體一等獎,省文化廳獎勵八千元,撥給解放牌汽車一台。1980年,鶴崗市豫劇團被黑龍江省政府評為先進劇團。
鶴崗市豫劇團恢復以來,演出了新編歷史劇、傳統劇、現代劇:《白蛇傳》、《屠夫狀元》、《逼婚記》、《雙借親》、《五女拜壽》、《小二黑結婚》、《愛情審判》、《梅花案》等四十餘出。由彭國英編劇、陳新禮(特邀河南省豫劇院三團導演)指導的《鄭子清外傳》一劇,被列為黑龍江省重點劇目。1985年,鶴崗市撥專款為該團建造一座七百平方米的辦公樓。演職人員由五十人增加到七十多人,其中一部分演職人員是原鶴崗市文工團解體後調入的。同年冬,豫劇團和新光電影院合併,豫劇團又搬遷到新光電影院辦公。
1986年,鶴崗市豫劇團首次赴山東等地演出。《鍘趙王》、《淚灑相思地》等劇目在山東齊魯大地受到歡迎和好評。1987年,該團由文化局副局長張佐理帶隊赴江蘇省沛縣、徐州等地演出。新編歷史劇《鴛鴦戲水》在江蘇演出一百多場,劇場效果頗佳,深受觀眾好評。同年,豫劇團又排演了《秦香蓮後傳》和《鴛鴦戲水》由鶴崗電視台錄製播放,並和三省十七市電視台交流播放。1987年,該團參加了黑龍江省藝術節,演出了《抬花轎》一折,門麗華獲表演二等獎,於愛賢獲表演三等獎。
自1984年至1987年間,豫劇團共排演了《鴛鴦戲水》、《秦香蓮後傳》等十餘出大型豫劇。1989年,鶴崗市豫劇團被解散。演職人員被分流到市民眾藝術館、圖書館、創評室等單位。因此,這一遠離家鄉的古老劇種在東北的黑土地上斷斷續續連綿三十餘年,最終,隨著時代的發展畫上了句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