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書院

鶴山書院

目前,我國有很多座鶴山書院,其中,除廣東省鶴山市的鶴山書院與魏了翁無關外,其餘大多與魏了翁密切相關,而在這當中,由魏了翁親自創辦的鶴山書院又有四川蒲江鶴山書院、湖南靖州鶴山書院、四川瀘州鶴山書院 和江蘇蘇州鶴山書院四座,四川眉山鶴山書院、四川邛崍鶴山書院則是後人為紀念魏了翁而創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山書院
  • 創辦:魏了翁
  • 後人創辦:四川眉山鶴山書院
  • 目的:紀念魏了翁
歷史沿革,建立,歷史地位,各地鶴山書院,四川蒲江,湖南靖州,四川瀘州,江蘇蘇州,四川眉山,四川邛崍,廣東鶴山,

歷史沿革

建立

鶴山學院的建立不得不說魏了翁這個人。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開禧元年(1205),以武學博士對策,諫開邊事,被劾狂妄,改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出知嘉定府,以養親歸里,築室白鶴山下,授徒講學。
嘉定初,知漢州。歷知眉州、瀘州、潼川府。入朝權工部侍郎,被劾欺世盜名,謫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從之學。紹定四年(1231)復職。五年,進寶章閣待制,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史彌遠卒,召為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端平二年(1235),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兼江淮督府。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諡文靖。
南宋時,成都蒲江縣有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字叫魏了翁。他學識淵博,21歲便考上進士,得到皇帝賞識,做了大官。他為官清廉,不吹牛拍馬,提出了一整套治國良策,但遭權臣嫉妒排擠,幾次降官。後來,他回到家鄉蒲江,在白鶴山上創辦了鶴山書院。他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準則,採用個人精讀、互相答問、集眾析疑的教學方法。他親自執教,孜孜不倦地解答學生的問題。

歷史地位

魏了翁在長期的學術和教學活動中,確立了以他為代表的鶴山學派。鶴山學派由魏了翁的家學和弟子組成,其中不乏當時的著名人物。一傳數傳弟子中著名者有:魏文翁、郭黃中、吳泳、游似、牟子才、王萬、史守道、蔣公順、稅與權、膝處厚、蔣重珍、許月卿、史繩祖、葉元老、嚴植、張端義、趙范、趙葵、牟應龍等。此派為學旁搜諸家,廣取博收,以鑽研儒家經典為主,融合朱熹、陸九淵兩派學說,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魏了翁作為鶴山學派的代表,集宋代蜀學之大成,他在宋代蜀學乃至整個宋明理學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正是因為魏了翁的理學在當時有相當大的影響,一些學者才慕名向他求教,並使他享有“南方共宗鶴山老”的盛譽。

各地鶴山書院

四川蒲江

一、創建書院
1210年,魏了翁回鄉於城北白鶴山下創辦鶴山書院。了翁在鶴山書院講學十餘年,“士爭負笈從之”。
蒲江鶴山書院的創建,始於嘉定二年,完成於嘉定三年。嘉定二年三月,魏了翁的生父卒於蒲江。為葬其父,了翁在蒲江長寧阡卜得墓地,並於此年冬葬其父。在為其父卜墓地的同時,又卜得鶴山書院的地址,即與長寧阡“屬連”的白鶴岡。於是,“即其地成室,是為今白鶴書院”(《鶴山集》卷九十二,《贈王彥直》)。
二、第一次講學
鶴山書院於第二年即嘉定三年(1210)春建成,正值準備參加秋試的邛州學子沒有講習之所,於是魏了翁把他們作為書院的第一批學生,召來鶴山書院授業。由春至秋,經書院學習半年後,這批學生參加類省試,考中者“自首選而下拔,十而得八,書室俄空焉,人競傳為美談”,(同上卷四十一,《書鶴山書院始末》)。其中包括考取第一即“類元”的王萬里。儘管鶴山書院開辦的第一年就取得了考中“十而得八”的好成績,被人們稱讚,但魏了翁卻認為“是不過務記覽為文詞,以規取利祿云爾,學雲學雲,記覽文詞云乎哉?”(同上)並不以記覽文詞以通過科舉而獲取利祿為然。可見魏了翁辦書院的目的不在於考取率的高低,也不是為科舉服務的。
秋試以後,魏了翁又招四方學者與之共學。各地學者慕名而來,“負笈而至者,襁屬不絕”(同上)。為了滿足書院教學發展的需要,魏了翁在原來書院的基礎上,擴大前後,各增一堂。堂內屋檐下的過道、側屋、門、牆等以次畢具。書院內側有一小室,取名“立齋”,由永嘉葉適為之題銘。二堂為書房,房的左右為南北窗。堂的後面為閣樓。魏了翁家中過去就有藏書,後入京擔任秘書省正字時,又將禁中書籍抄錄了一些帶回,並收集尋訪公家、私人所刊行之書,共得十萬卷,附在一起而珍藏在書院的閣樓上。取《六經閣記》中的文字,稱藏書樓為“尊經閣”,由陽安劉光祖為之作《記》。尊經閣下面又有一堂,堂內有榜,取邵雍之語為“事心”。閣樓的背陰處辟有一塊小園子,鑿池築室,種草植樹,為書院師生的游息之地。站在園子的後面,憑高望遠,一川秀麗風光,盡收眼底。又在園後築一間亭子,可以在此仰觀俯察日月星辰風霜雨露之變化、鳥獸草木之宜人,如此使人盪開襟懷,心曠神怡。
魏了翁在記述擴建書院的經過時,稱自己是“窮鄉晚進”之人,雖然通過了科舉,涉入官場,但過去所學未能盡信。請免官回鄉,退而聚友在書院藏修息游,與諸學者誦讀經典之遺言以及朱熹的著作,隨事省察,以求不失善良之本性和人的初心,“尚不虛築室、貯書之意也”(同上)。這就是魏了翁築室藏書建書院講學的目的。
魏了翁於嘉定三年春建成蒲江鶴山書院,並執教於其中。到嘉定四年(1211)冬知漢州離去,此次講學於鶴山書院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
三、第二次講學
魏了翁自嘉定四年冬離開書院後,先後任知漢州、知眉州、潼州府路提點刑獄兼權轉運判官、權知遂寧府、直秘閣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等職。到嘉定十一年(1218)春知瀘州後不久,其生母病亡,於是請解官回鄉,一面為其母守制,一面在鶴山書院教學授徒。
此次主教蒲江鶴山書院,從嘉定十一年起,到嘉定十四年(1221)知潼川府止,大約三年時間。其間嘉定十二年(1219),了翁堂弟魏文翁也“固辭辟命,請待班見,凡家食二年”(《鶴山集》卷八十一,《朝議大夫知敘州魏公墓志銘》),魏文翁於此時回到蒲江,居家兩年。其時魏了翁讀《三禮》,招李坤臣共讀,文翁也參加進來。了翁門人高斯得等書院諸生“執經坐下”,士無遠近,負笈來學,師生各有相長之益。嘉定十三年(1220)春,魏了翁有短時間去簡州,作許奕《神道碑》,之後仍回蒲江鶴山書院。此年六月為李從周《字通》作《序》,落款為“白鶴山人魏了翁”,說明此時他在鶴山書院任教。
魏了翁此時主教蒲江鶴山書院,正值朝廷在他本人的一再要求下,寧宗於嘉定十三年下詔賜周敦頤諡號曰“元”,賜程顥諡號曰“純”,賜程頤諡號曰“正”。為此,魏了翁作《周元公程純公正公謚告序》,將此事廣為宣傳,並要求學者以理學思想為指導,端正求學態度。
嘉定十四年,魏了翁收到葉適寄至蒲江鶴山書院的詩。在此之前,魏了翁曾寫信給葉適。這說明葉魏兩人在魏了翁第二次執教蒲江鶴山書院期間,曾通過書信往來從事學術交流。
如上所述,魏了翁於嘉定三年在蒲江創辦第一個鶴山書院後,除去居官在外的時間,前後兩次主教書院,共約四年半的時間。主要是教授包括《三禮》在內的儒家經典和朱熹之書,並力圖端正學者的求學態度。
四、書院沿革
後來,蒲江鶴山書院歷久傾廢。明成化十年(1471)知縣邵有良重修。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盧雍重修。明末毀。清雍正四年(1126),知縣陳昆秀重建。嘉慶時知縣黃郁章,魏寧誠等相繼增置薄田850餘畝以作院亭,供師生來修膏火。清末民初,書院改為蒲江縣高等國小堂,抗日名將革命烈士李家鈺、著名化工專家杜長明博士、醫學專家徐國熙博士等都先後在這裡求學。1941年,改辦為“蒲江縣縣立初級中學校”;1950年更名“四川省蒲江縣初級中學校”,政府拔款9.3萬元在山麓今址建設新校舍,1953年竣工使用,學校擴大到12個班。1958年秋開始招收高中新生,逐步辦成完全中學;1960年,更名為“四川省蒲江中學校”,1962年高考上線率為溫江專區第一名。1966年“停課鬧革命”,1969年成立“蒲江中學教育革命委員會”,1971年才逐步恢復招生,1978年恢復“四川省蒲江中學校”校名,學校各項工作走上正軌。當年恢復高考,教育質量獲溫江專區一等獎,被列為溫江地區重點中學。1982年,學校被省教廳列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學校更名為“四川省蒲江縣蒲江中學”,1996年元月,學校順利通過省重點中學複查驗收。2002年7月,學校更上新的台階,被省教廳確認為首批“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

湖南靖州

一、創建書院
1226年,魏了翁貶謫靖州(湖南懷化)時,創辦了懷化市境內最早的書院——鶴山書院,其院址就在州治北最高的山坡上。史載:“了翁以起居舍人論事,忤史彌遠,謫靖州,築鶴山書院,杜門六載,著《五經要略》。”他以山上綠樹花草為伴,住院講學長達五年,吸引眾多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從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靖州鶴山書院靖州鶴山書院
二、講學著書
靖州鶴山書院是魏了翁親手創辦的第二所鶴山書院,魏了翁官場失意後,更加把精力放在學術研究和教育上。在靖州鶴山書院期間,他把儒家諸經義疏,重新編校,在治經學上下夫,從而提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經學思想。
魏了翁在靖州辦鶴山書院,除教授當地的學者外,湖湘、江之士也不遠千里,負書從學。其中包括陸九淵之子陸持之的門人元老,綏寧的戴立本,全州的滕處厚、蔣公順,以及四川的學者高得、程掌、虞兢等人,通過向他們講學,傳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魏了翁執教靖州鶴山書院期間,不僅教學授徒,而且勤於述。《九經要義》、《周易集義》、《古今考》等重要著作,都是在此間成的。他還撰寫了不少如記、序、跋等各種體裁的文章,這些文章被收入《鶴山集》之中。此外,魏了翁在靖州寫給各地學者的書信計六十九篇,也被收入《鶴山集》。可以說,魏了翁在靖州鶴山書院時的著述,占了他一生著述的大部分。
魏了翁執教於靖州鶴山書院的時間比較集中,由於他謫居靖州時沒有外出,所以沒有間斷過教學。從他自寶慶二年(1226)創辦書院起,到紹定四年(1231)秋復職離開靖州止,共五年時間,這是他從事教育比較重要又比較集中的一段時間。後來宋理宗為表彰魏了翁的教學活動,特御書“鶴山書院”四大字為贈。這表明魏了翁的教育活動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引起了最高的統治者的重視。
當時靖州地處偏僻,是建郡僅一百二十多年的少數民族聚區。魏了翁在靖州創辦鶴山書院,把比較先進的內地文化帶到了鄉侗寨,對培養當地人才,促進靖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意義不限於當時,對歷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書院沿革
明代,曾經三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清末光三十二年(1906),改名為高等國小堂。民國三年(1914),改為鶴山高等國小校。現為靖州鶴山國小。

四川瀘州

鶴山書院,位於四川瀘州市,原名穆清書院。南宋紹定五年(1232)知州魏了翁建於城南,附祀鄉賢尹吉甫,後廢為穆清祠。
明弘治十七年(1504)兵備道尹嘉言建尊經閣,書院規模未能全面恢復。清雍正十年(1732)知州馬世藻改建於學宮前,祀魏了翁。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劉辰駿正名“鶴山”。次年知州安洪德增建並置學田2處。乾、嘉間,歷任知州楊超、夏詔新等相繼置學田18處、鋪房36間,以其收入供一應經贊開支。山長由知州延聘。生徒名額無定,“視山長學術為之轉移”。由諸生中選內、外庠齋長各1人,“責以敬業樂群,收發課卷,支給膏火等事”。設首事2人,“經管學款”。鹹、同間,歷聘李惺、江國霖等“名宿”主講,督課頗嚴。其教法約有四端:“一為讀書,窮源於‘四書’、‘五經’,竟委於百家諸子”;“二為學文,詩賦詞章上規漢魏,下法宋明”;“三為訓育,日坐講堂,諭諸生以子臣之道、孝友之誼、禮義之節、廉恥之防,有益於身心性命可以修己治人者”;“四為考課,生徒文字有不善者,力加郢斲”,“親臨講堂與生徒指明”。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為校士館。
清代張棠本題鶴山書院:
鳴鶴在陰,回思春夢一場,捧檄昔曾騎鶴去;
高山仰止,笑說清風兩袖,授書今又入山來。
錢栻題鶴山書院
魏了翁講學之區,鶴鳴子和;
尹伯奇撫琴於此,山高水長。

江蘇蘇州

蘇州書院巷,唐宋時稱南宮坊。宋代因魏了翁所創鶴山書院在此,故名。元代仁宗年間,魏了翁的曾孫魏收居住蘇州,曾經倡議重建鶴山書院,據《道圓學古錄》卷六《魏氏請建鶴山書院》記載:“上請於朝,以先人之居分籍在已者,規以為鶴山書院,請得與明師良友,講求其所傳。”至順元年文宗命虞集題“鶴山書院”,並作《鶴山書院記》。於是,蘇州鶴山書院得以重建。明清,在此設江蘇巡撫衙署,兩代有周忱、海瑞、湯斌、林則徐、丁日昌等名臣治事其中,古蹟至今尚存。

四川眉山

明嘉靖九年(1503),御史邱道隆建於眉山城西南隅民寺,以紀念宋儒魏了翁,王元正撰記。十八年知州方端等增建,肆力經營,後廢。清康熙初,知州趙惠茅重建,成都知府冀應熊書額。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建為眉山女子國民國小校。1929年女小增招國中班,定名縣立女子初級中學。舊址今為眉山第一中學。

四川邛崍

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撫盧雍,知州吳祥建魏了翁祠於城西善政街,題額“鶴山書院”。楊廷儀為此作《鶴山書院碑記》。講堂東名“崇政”,西名“企賢”。嘉靖九年(1530)重修,安磐為之作《重修鶴山書院碑記》。後為巡司行館,書院移至城西土司寓。萬曆三十三 年(1604)知州牛大緯重修,將書院行館合而為一,擴大規模,可容500餘人。提學官署和試院均設於此,牛大緯親自作《重建魏鶴山書院並增置校士館記》。
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戚延裔重建。乾隆二十二年,知州段以清建府治南,將書院與試院分而為二。四十二年(1777)知州葉體仁重修並撥學田以增膏火。光緒二十九年(19 03)改為縣立高等國小堂。

廣東鶴山

鶴山市鶴山書院是清代藏書與講學場所。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是知縣阮懋業把鶴城鎮大官田同知舊廨舍改為書院(鶴山縣正式建立前,清政府派同知一員,率兵駐守大官田,以備匪盜)。計有頭門一座3間,儀門、大堂、後堂各一座1間,還有東西書房數間,三堂一座3間。阮懋業撥民田收租作書院師徒的教學費用。後有知縣張福清為書院購進經史子集各類書50多種,使書院初具規模。清道光四年(1824),鶴山縣令徐香祖捐俸修葺並將陶黃二公書院併入鶴山書院。陶黃二公書院原在縣衙門之西,邑人為紀念當年創建鶴山縣有功的糧驛道陶正中、首任鶴山縣令黃大鵬2人而建。合併後兩書院的藏書、師資及房捨得以充分利用。
鶴山書院屬官辦,先後撥田40公頃作為學田。清代書院,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也為鶴山培養了人材,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清朝滅亡,書院廢棄,至1927年,邑人及旅外僑胞合力創辦崑山中學,書院乃選作永久校址。書院部分建築物保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現為鶴山第二中學校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