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集鄉

鶴壁集鄉位於河南省鶴壁市西北部,與安陽市毗鄰。全鄉總面積73平方公里,下轄北街村、南街村等44個村委會,人口5.3萬人,耕地2.9萬畝。歷史悠久,古蹟薈萃,礦產資源豐富,已形成了煤炭、建材、製冷劑、藥用玻璃、碳棒、畜牧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七大支柱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鶴壁集鄉
  • 所屬地區:河南省鶴壁市
  • 人口:5.3萬
  • 耕地面積:2.9萬畝
行政轄區,地理環境,歷史沿革,人口狀況,中國小校,名勝古蹟,自然資源,鄉鎮經濟,工業,農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紮實開展,加強工作,安全生產,文明建設,獲得榮譽,特色產品,

行政轄區

代碼:410602200。2006年,轄北街村、南街村、西街村、東街村、北楊邑村、教場村、龍臥村、西楊邑村、東楊邑村、東頭村、郭家崗村、南楊邑村、畢呂寨村、大呂寨村、賈呂寨村、竇馬莊村、王呂寨村、楊呂寨村、郭呂寨村、焦家溝村、前蜀村、後蜀村、龍宮村、王馬莊村、古樓河村、良峪村、楊莊村、石碑頭村、梨林頭村、寺灣村、王荒村、郝荒村、張荒村、中馬駒河村、井坡村、西馬駒河村、東馬駒河村、韓林澗村、趙荒村、李家荒村、孫聖溝村、中楊邑村、曹家村、賈家村44個行政村,人口5.3萬人,耕地2.9萬畝。
河南省鶴壁市鶴壁集鄉地理位置

地理環境

鶴壁集鄉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西依巍巍太行,東接廣袤平原,毗鄰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鐵路專用線連線京廣鐵路。大白、鶴林、湯鶴、安鶴線穿境而過。湯河、羑河、金線河蜿蜒東去,山峰奇秀,丘陵連綿。

歷史沿革

鶴壁地名最早見於唐開元年間,當時稱鶴壁村。金代鶴壁為相州彰德府“五鎮”之一。清代屬湯陰縣,設鶴壁社。民國設區,先後隸屬河南省河北道和河南省第三督察專員公署湯陰縣。
1945年屬中共領導的安湯縣。1946年安湯分治後屬湯陰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為中共湯陰縣黨政領導機關駐地。1947年2月改稱湯陰縣第一區。1950年又改為第二區。1953年改為鶴壁集鄉。
1956年從湯陰縣劃出,鶴壁礦區辦事處鶴壁鎮,隸屬安陽專員公署。自1957年建市至1958年,為市領導機關駐地。1958年建陳家莊人民公社。
1960年陳家莊人民公社與呂寨人民公社合併為鶴山煤礦人民公社。其下屬行政村稱生產大隊。1961年政社分治,鶴山人民公社劃出城市轄區成立鶴山區,農村部分組成陳家莊人民公社。
1966年易名紅衛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為鶴壁集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鶴壁集鄉,其下屬行政村由大隊改名為村委會。1998年5月1日,由市郊區劃入鶴山區管轄。

人口狀況

鶴壁集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7306
30634
26672
家庭戶戶數
14176
家庭戶總人口(總)
54312
家庭戶男
27775
家庭戶女
26537
0-14歲(總)
15422
0-14歲男
8080
0-14歲女
7342
15-64歲(總)
39067
15-64歲男
21252
15-64歲女
17815
65歲及以上(總)
2817
65歲及以上男
1302
65歲及以上女
151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8063

中國小校

鶴壁市鶴壁集鄉教育組
鶴壁市鶴壁集鄉龍宮中心國小
鶴壁集鄉東頭中心國小
鶴壁集鄉大呂寨中心校
鶴壁集鄉李荒中心國小
鶴壁集鄉楊邑中心校
鶴壁集鄉梨林頭村中心國小
鶴壁集鄉竇馬莊中心校
鶴壁集鄉鄧家中心校
鶴壁集鄉韓林澗中心國小

名勝古蹟

鄉政府所在地鶴壁集為千年古鎮,歷史悠久,古蹟薈萃,相傳“古有雙鶴棲於南山之峭壁”,古瓷窯遺址為國內考古迄今發現開採最早的古代採煤遺址;唐代建築竹林寺,明代建築東大廟、西大廟、柏林橋,元代建築九孔橋等古蹟文化底蘊濃厚。

自然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有蜀後主劉禪晚年隱居地阿斗寨;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基地訪子山;集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風景勝地鳳凰山等。
鶴壁集鄉電力供應充足,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在原有50KV變電站的基礎上,又投資1.3億元建設了賈家220KV的變電站。境內有煤炭、鐵礦石、鎂礦石、鋁礬土、矽土、陶土、石灰窯、白雲岩、鋶鐵等十多種礦產資源,農業資源富庶,盛產小麥、穀子、玉米、棉花等。

鄉鎮經濟

截止2007年年底,全鄉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7.4億元,同比增長2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1億元,同比增長50%;財政收入已完成區下達目標;招商引資認定資金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4012元,同比增長13%。全鄉人口出生率控制在4.85‰以內。

工業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科學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服務大局、最佳化發展環境”要求,堅持“好字優先、科學發展、節約資源”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面取締原粘土磚廠的基礎上,順利完成了建材行業的轉產、改造、升級。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引導磚廠業主因地制宜,利用轄區煤矸石資源豐富的優勢,迅速向煤矸石燒結磚轉產。
為推進企業規模化、現代化、市場化建設進程,成立了由“志富建材有限公司”等六家磚廠組成的“蜀龍新型建材集團”。該集團建設起點高、規模大,一期工程已投入資金1.8億元,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年產3.6億塊環保型燒結磚,可實現年產值7200萬元,利稅2000餘萬元,將成為全市重要的新型建材生產基地。試生產的企業運行良好,產品供不應求。
(二)鞏固支柱產業,加快煤礦技改擴建。在鞏固發展煤炭支柱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加大技改投入、整合礦產資源,實施科學化、合理化開採,確保了在煤礦數量減少的狀況下,仍保持了原煤產量穩中有升。為增強經濟發展後勁,通過招商合作,啟動了鶴北煤礦技改工程。2007年,全鄉各煤礦累計投入技改資金近1億元,完成原煤產量近50萬噸,上繳利稅近4000餘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原煤加工產業。先後投資500餘萬元,擴建改造了順發、新世紀、鴻祥三個洗煤廠,形成了年可洗精煤50萬噸的能力,實現了原材料的就地轉化,降低了運輸成本和能源消耗,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四)拓寬招商領域,提升引資水平。採取引資與合作的方式,最佳化投資環境、創新招商方式,實現了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
2007年,全鄉共引進契約資金2.7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5億元,其中已認定資金1.2億元,占區下任務100%。認定項目4個,其中總投資1億元的諾華美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到位資金6500萬元,已於2007年5月正式投產;總投資1.2億元生產環保型製冷劑產品與製冷劑壓力容器項目到位資金3000萬元;新疆客商投資2500萬元與趙荒煤礦進行資源整合項目到位資金1500萬元;濟南客商與後蜀村候和平聯合投資7000萬元新建的志富建材有限公司到位資金1000萬元。

農業

(一)畜牧業成為全鄉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通過政策激勵、政府指導、技術幫扶等多種措施,促進了全鄉畜牧業規模化、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現代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新型生產銷售模式。2007年,全鄉完成肉類產量7008噸,蛋類產量2.1萬噸,生豬出欄3.1萬頭,家禽出欄200.7萬隻,山綿羊出欄1.15萬隻,實現畜牧業產值1.45億元。
一是加快生豬養殖基地規模化建設進程。先後新建、擴建了楊莊、東馬河、東頭三大生豬餵養示範區。其中:東方牧業總場是豫北地區規模較大的生豬出口企業,昌明豬場為京津唐地區生豬供給的重要基地之一。投資20餘萬元完成了東頭養殖小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現已規劃土地100畝,發展養殖戶8戶,年存欄生豬6000餘頭。同時,積極落實生豬補貼政策,共補貼資金11.5萬元。
二是穩步提高蛋雞科學化、規範化飼養水平。按照“村民逐漸遠離散養、遠離家庭養殖、控制疾病傳染”的原則,逐步實現畜牧養殖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規模場、進小區、進市場的健康養殖模式。現已科學規劃了孫聖溝、大呂寨、楊莊、李荒、寺灣、韓林澗六大蛋雞養殖基地。全鄉蛋雞養殖戶達160戶、肉雞養殖戶9戶,其中萬隻雞場29家,種蛋雞存欄19萬隻,擁有孵化箱176台,年孵化海蘭、羅曼、三黃等優良品種雞2000萬隻。其中,鶴山區聚隆養雞場實行封閉式管理,採取人工授精技術,全部使用國家認證的綠色品牌飼料,是全市重要的綠色家禽飼養基地之一。
三是強力推進“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化市場運行模式。為進一步提高畜牧業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根據形勢需要,在孫聖溝、寺灣、韓林澗等村組織成立了5個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部分有實力的養殖業主組建了“博海禽業有限公司”、“寺灣肉雞養殖公司”“興牧有限公司”等公司。其中,寺灣養殖小區是率先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先進管理模式的綜合性肉雞養殖小區,由合作社牽頭與強勢大公司簽定購銷契約,合作社為養殖戶提供雞苗、飼料、技術、銷售等服務,農戶負責飼養,走出了一條新型發展之路。
(二)林果業成為全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民穩步增收的新的經濟成長點。一是積極推進林木基地建設。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扶持大戶、建立精品”的原則,建成了“香椿、小雜果、柿樹、楊樹”四大林木基地。其中:以郭家崗村為主的香椿基地總面積達到500餘畝,栽植香椿10萬餘株;以石碑頭、梨林頭村為主的小雜果基地總面積達到1000畝,完成酸棗嫁接大棗、馬角刺嫁接皂角近萬株;以龍臥、龍宮為主的柿樹總面積發展到2000畝,栽植柿樹4萬多棵;建成了西馬河、郝荒、大呂寨、東頭四大速生用材精品林基地,面積達5000餘畝,栽植楊樹30餘萬株。二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園區。積極引導好、扶持好蜀龍花卉園區上規模、成氣候,打造“花卉之鄉”品牌。現花卉園區面積已發展到3000多畝,花卉品種達三千餘種,從事生產經營花農達350戶,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科學發展農業生態園區。充分利用煤礦廢棄場地,在大呂寨村建成了集“養、種”於一體的“昌盛生態牧業公司”,總投資達300多萬元,占地2000餘畝。園區現種植林木5萬餘棵,養殖波爾山羊300隻,蛋雞8000餘只,成為全鄉發展生態農業的典範。順利完成了韓林澗綜合示範園區經營管理體制的轉變。現園區面積發展到100餘畝,日光溫室達到40餘棟,新建食用菌種植大棚10座,每年可向市場供應果蔬產品200餘噸。
(三)農產品加工業成為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的主要途徑
積極協調貸款資金30餘萬元,補助資金6萬餘元,進一步擴大了郭家崗、李荒、北街、韓林澗的金針菇規模種植,發展食用菌種植戶30餘戶,面積達50畝;依託山區環境無污染的優勢,鞏固和發展了郭家崗石碾小米,投資10萬餘元新建了孫聖溝腐竹加工廠;韓林澗油脂加工廠、楊呂寨棉紡廠等一批現代化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良好,農產品加工業成為促進鶴壁集鄉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又一重要途徑。

基礎設施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成效顯著。一是全面實施“村村通工程”。2007年,共投資480餘萬元,其中爭取上級資金200餘萬元,鄉政府匹配60餘萬元,村自籌220萬元,完成了東頭、西馬河、趙荒等12個村總計22公里道路水泥硬化;配合有關部門完成了東頭、東馬河危橋改造工程;爭取了龍宮、韓林澗兩個村“戶戶通”整村推進項目和楊呂寨村科技扶貧項目,爭取資金80餘萬元;二是進一步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萬餘元,完成了韓林澗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清理了南街、三岔河、孫聖溝等河道,確保了汛期安全和河道暢通;新打機井3眼,新建、改造提水站7處,管網配套15萬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00畝,解決了王馬莊、梨林頭等5個村5750人安全吃水問題,全鄉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9%以上;三是採取資金補助與提供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沼氣池建設。2007年,鄉政府共補貼農戶沼氣池建設專項資金10萬元,對10戶以建沼氣池的村統一免費挖池,新增沼氣用戶1400戶,建成沼氣專業村2個,並在石碑頭成立了全鄉第一個沼氣服務中心。四是強力推進土地開發復墾和整理。爭取資金100餘萬元,完成了西街、大呂寨、孫聖溝等5個村土地整理項目,投資40餘萬元,完成了大呂寨磚瓦廠復墾及王馬莊、郝荒土地開發項目,新增有效耕地面積200餘畝。全面啟動了一礦、四礦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申報工作,該項目已開工實施。
(二)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進程加快,城鎮服務功能不斷完善。一是投資20萬元在工農兵電影院西新建了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停車場,解決了市1路公車長期無場所停車的狀況;二是投資近50萬元新建鶴壁集綜合性農貿市場,總面積達2600平方米。已完成地面硬化,正在對市場內建築進行規劃設計。三是投資20萬元建成了鶴壁集地區最大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了信息平台。
(三)村莊規劃科學合理,“四城聯創”成效顯著。一是按照“高標準、遠打算、貼實際”的指導原則,專門聘請規劃學院專家,對全鄉44個村未來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產業結構、村莊布局等進行了科學論證和規劃,為今後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二是加大村容村貌治理,積極推進“四城聯創”工作。按照活動要求,在轄區主要地段製作大型戶外宣傳版面3塊,對孫聖溝、教場、楊莊等20餘個近郊村環境衛生進行了重點整治。在此基礎上,集中人力、物力在全鄉開展了兩次大規模的環境衛生治理活動。先後對楊邑路、大白線、軍鶴線、蜀大線龍宮蜀村段進行了突擊整治。共投入資金25萬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餘方,清理建築材料50餘方,整理圍牆20米,剷除路邊、岸邊雜草2000餘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築10間。楊邑路兩側2米範圍內的各類雜物得到了全部清理,蜀大線龍宮蜀村段1000餘平方米沿道路兩側牆體進行了水泥硬化,沿公路兩側全部進行了綠化,栽種各類苗木10000餘棵,硬化道路600餘米。

社會事業

全面進步

(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是教育、衛生事業全面發展。投入資金30.8萬元,為六所中國小新配備了教學設施,爭取和自籌資金120萬元,在鄉中心國小新建了明德教學樓,硬化區二中校園,維修和整理了區四中教學樓,教育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順利通過了市、區“兩基”工作驗收,中國小入學率達到100%,國小鞏固率達到100%,中學鞏固率達到98%以上。全年免除中小學生學雜費、書費總計37萬元,對貧困住校生補助生活費6.5萬元。新建了寺灣、張荒、畢呂寨等10個村級標準化衛生所並全部投入使用,全面推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農民參合率達到92%以上。二是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城鎮再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進一步加強,先後組織795人參加了政府免費職業培訓,安排城鎮就業人員81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5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400人。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發放優撫金20.2萬元,優待金10.3萬元,城市低保金129.6萬元,農村低保金42.27萬元,救災款19.5萬元。三是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步推進。把提高單月康檢上站率作為工作重點來抓,通過推行重心下移,實行“村民自治”等方式,實現了計生工作根本性轉變。突出以人為本,強化優質服務觀念,投資20餘萬元對鄉人口和計畫生育便民服務大廳進行了改造,深入開展了“六卡”便民服務活動,全面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全鄉政策內生育率100%,自然增長率0.6‰,綜合節育率96.49%。計畫生育工作步入全市先進行列,2007年,被國家計生協會授予“先進鄉鎮計生協會”,被省政府表彰為五年一度的“全省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紮實開展

平安鄉村建設紮實開展。堅持把創建平安鄉村、維護社會穩定,作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途徑,創新思路,加大投入。以實行“三級治安聯防”、健全“四級矛調網路”為重點,以《平安河南建設綱要》宣傳為主線,大力開展零發案村創建活動,全面提高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的能力,有著明顯的社會效果。2007年,投資40萬元加強了鄉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硬體建設,在北街、大呂寨等村安裝了技防報警系統,大大提高了處理各類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加大矛盾糾紛調解力度,建立健全民眾自製工作機制,全鄉治安環境明顯好轉,刑事、治安案件,上訪事件均比上年大幅度下降。2007年,鄉民調委被國家法務部、最高人民法院命名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全省僅命名4家單位)。

加強工作

信訪穩定工作得到加強。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信訪工作的意見》檔案精神,切實做好民眾信訪穩定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了領導包案制、領導接訪制、定期排查調處不穩定因素等長效工作機制。對赴省、赴京非正常上訪人員進行分類排隊,鄉黨委政府領導定期深入各家查實情、解民困,認真做好解釋工作,凡進入法律程式的信訪案件,積極引導上訪戶走法律程式,同時由鄉包案領導牽頭,與相關法務部門搞好協調,定期向上訪戶反饋案件進展情況,並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加快信訪案件進度,從而穩定了一大批信訪戶。二是制定了特殊、敏感時期信訪工作處理預案。針對在特殊時期上訪事件較為突出的現象,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會議召開期間,全力以赴,集中人力對重點信訪人實行重點監控和跟蹤,及時掌握和了解上訪人動態,最大限度地預防和避免了上訪事件的發生。三是對重大、疑難信訪案件,成立專門工作小組,配合區有關部門,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工作組入村開展工作,一包到底,及時處理,防止突發信訪事件事態的擴大。四是不斷轉變信訪問題處理機制,創新信訪工作思路。對一些家庭困難的上訪戶,在幫其解決問題的同時,還積極為其辦理低保、給予生活救濟、解決實際困難等,使其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主動放棄上訪,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對一些纏訪、鬧訪、無理上訪者,在多次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堅決予以制止和打擊,並依照有關程式送交相關部門處理,進一步維護信訪秩序,保持了全鄉信訪穩定的良好局面。2007年,共受理民眾信訪案件14起,接待來訪9起,收到來信4件,並全部辦結,全年未發生赴京、赴省集體上訪,赴市集體訪批數和重訪率均控制在市定目標以內。

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良好。以煤礦安全生產為重點,全面加強各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突出抓好村級安全建設,在全鄉44個村成立了安全工作領導小組,配備了專職安全員。繼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實行了副科級領導包礦、機關一般幹部駐礦監管制度。駐礦人員從2007年4月份開始至今仍堅守在工作崗位,對所駐礦實行24小時監管。加強安全專項整治,實行季度大檢查和不定期安全檢查,共查出安全隱患545條,複查隱患618條,整改599條,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認真組織開展了以煤礦安全生產為重點的“安全教育集中月”活動。加大安全培訓力度,對企業特殊工種實行持證上崗,並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共培訓工人1700餘人,提高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安全自衛能力。先後兩次組織人員在北方量販、鑫桂元棉紡廠舉辦了消防滅火現場演習,進一步提高了企業職工的安全意識。

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一是以全市“建設先進文化雙十佳”活動為載體,開展了“文明村”、“文明農戶”評先創優活動。全鄉已有350個農戶被區、鄉黨委政府授予“十星級文明戶”,孫聖溝、大呂寨、王荒三個村被評為全市文明村。大呂寨、寺灣被評為全市“十佳村”,李學明、李計生被評為全市“十佳農戶”,李文學、徐保成被評為全市“十佳農民”。二是深入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積極開展“三理”教育和“五大文明行動”,提高農民民眾思想道德素質。三是開展了各種健康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先後利用農閒、節日等時節,舉辦文藝演出30餘場,播放影視教育片50餘部。四是開展了破除陳規陋習、破除封建迷信活動,進一步淨化了農村文化市場,弘揚了新風正氣,抵制了歪風邪氣,建立了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鄉呈現出黨風正、民風淳、人心穩、事業興的良好局面。

獲得榮譽

鄉各項工作得到了省市區的充分肯定,榮獲了“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省文明鄉鎮” 、“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先進單位” 、“省先進基層黨”、“省農業結構調整先進鄉鎮”、“ 全市五好鄉黨委” 等多項榮譽,計畫生育工作步入全市一類鄉鎮行列,信訪穩定工作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揚。

特色產品

鶴壁集鄉特色農產品:小麥,穀子,玉米,棉花,梨,生豬,蛋雞,特種養殖,石榴,速生楊,核桃,金針菇,食用菌,菌種,小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