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河南省鶴壁市第九國小始建於1965年。鶴壁市第九國小位於山城路勝利一巷,地處城鄉結合部,現有18個教學班,964名學生,在崗教職工52名,占地面積7933平方米。
辦學條件
硬體建設
為推動教育信息化奠定物質基礎
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事業,校園信息環境建設是基礎。我們的思路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合理配置、不盲目追求高檔次,採取滾動式發展,力求做到低投入、高效用。
幾年來,學校在上級教育部門,特別是主管現代教育部門的指導下,發揮學校優勢,多方籌措資金100多萬元,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事業,建設了校園網;每個教師辦公室配備了計算機、印表機;實施了“班班通”工程,使每個學生教室可以實現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配備了
數碼攝像機、照相機等教學輔助設備等。
硬體裝備為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硬體保證,奠定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
教師培訓
為現代教育技術深入套用提供智力支持
現代教育需要塑造新型教師隊伍,要實現現代教育技術事業持續有效的發展,學校培訓工作是關鍵。
1、理論培訓,轉變觀念
學校組織骨幹教師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各種信息技術及現代教育理論的培訓活動,以了解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的最新動態。學校先後展開了以現代教學思想、現代教育技術、學生素質綜合評價、“九五”及“十五”“十一五”課題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培訓活動。教師參加各種培訓的人數達100%。
2、技術培訓,提高水平
近幾年來,學校先後舉辦了教師計算機基本操作,
方正奧思課件製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製作、Authwaer課件製作、Flash動畫製作、Phtoshop製圖、上網操作、網頁製作、網路管理等培訓,學校教師全員培訓。
我校信息技術教師在承擔對外培訓的同時,每學期還要根據學校實際,對本校教師進行提高培訓。隨著我校教師信息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採用選單式培訓,因需施教,按缺選學,教師更多的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網際網路自學。有效的培訓促進了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的快速整體提高,我校50歲以下教師都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上課。
辦學成果
實踐成果
實踐證明,任何一項切合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科研課題的深入研究,都會給學校帶來一次教育觀念的大轉變,帶來一次教育技術的大發展,帶來一次教育模式的大革新,帶來一次教育質量的大提升。“九五”期間,我校申報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廣闊性”、“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國小高年級學生語文素質”兩個研究課題。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十五”期間,我校申報了“國小高年級語文專題學習網站建設與套用的研究”,所撰寫的結題實驗報告或全國一等獎,並在全國實驗校廣州會上作典型介紹;“十一五”期間,我校申報了“運用網路技術在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所撰寫的論文在全國教育學會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年會上作典型發言,並被評為全國一等獎,2010年,第九國小在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比中,一舉奪得了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優秀教育科研成果、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三項大獎;我校2004年7月在全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工作會上作典型交流,2005年元月在廣州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2008年12月,我校在深圳全國教育學會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年會上作典型交流;1999年承辦了“全市首屆現代教育技術觀摩周”, 2004年承辦了“山城區首屆現代教育技術開放日” ,2010年承辦了“全區首屆班班通教學套用開放日”;學校教師共作公開課200多堂,製作精品課件300餘個,撰寫相關論文200餘篇,同時學校還承辦了多起“全市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全市教師課件製作培訓”、“全區教師課件製作培訓”、“全區班主任網路培訓”等活動,在全市樹立了現代教育技術先進學校這塊標牌,發揮了“實驗校”的輻射作用,將帶動我市現代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國家教育部首批確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全國“義務教育教材試教先進單位”、省“文明學校”、 省“電化教育一類學校”、省“校園網示範學校”、 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教育科研基地”、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省“體育達標示範學校”、省“先進家長學校”等榮譽稱號。這些成績和榮譽若放在十幾年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學校當時基礎設施、教學設備、師資條件、社區環境、生源等很差,轄區人民不信任,社會不滿意,教師不安心,是一所極其薄弱的學校。面對這種狀況,學校變壓力為動力,搶占制高點,以“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為契機,全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師隊伍迅速成長、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一時名聲鵲起,許多學校慕名到我校參觀學習,成為我市現代教育技術特色學校。
回顧我校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歷程,我們深深地認識到:
現代教育技術的本質是創新和促進
教育變革,是轉變薄弱校最強有力的“新型武器”。
文化傳統
強化教學管理
讓每節課都精彩
1、教育資源是促進現代化教育技術套用和普及實現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關鍵。我們採取以下方法豐富資源:
(1)購置引進
學校充分利用電教教材代辦費購置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庫、KV300、方正奧斯、學校信息管理系統、電子圖書系統等多個正版套用軟體;購置了多套經國家和省教育部門審定的各學科音像、投影教材多套,可以保證學校計算機系統的正常運行、管理和教學需要。
(2)自製推廣
學校指導教師開展教學軟體的製作,由單一完整課件向互動式或積件式的CAI軟體發展。幾年來,我校共製作CAI課件400餘個,其中有近70個課件獲得全國、省、市課件製作競賽的一等獎,30多個課件在全國、全省推廣。
(3)蒐集下載
教師通過網際網路搜尋有關教育信息、資料網頁上傳到學校資料庫豐富資源,並將教師經驗、成果、論文輸入伺服器,形成較充實的信息資源庫,實現網上交流,資源共享,達到最佳化資源效益。
課堂教學
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戰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我們做了有益探索:
首先,學校繼續推動普遍意義上的CAI教學研究。日常教學充分利用校園網、網際網路資源,自行開發教學軟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近三年,學校開展了五屆CAI教學比武活動,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寫字、體育、美術、音樂等多個學科。各教研組均以活動為契機,開展組內教研,探討CAI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套用。
在教育技術套用過程中,我們發現程式化的課件播放順序影響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利於具有獨立性、實事求是的研究、創造型人材的培養。為此,學校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一系列大膽研究。數學課《圓柱的認識》,教師以“樹幹為什麼是圓柱形”為切入點,聯繫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學生興趣盎然地用搜尋引擎,獲取了相關信息,通過小組探討掌握圓柱的特點。
綜合課《人口對中國的影響的專題研究》利用網路為學生能營造一種“動態、開放”的環境,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通過網際網路查找相關數據;再利用word製作成統計圖,進行分析;最後,採用論壇、廣播等形式,讓同學代表小組把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學生了解到中國人口情況及面臨的問題,有了更多的思想交流機會,享受了探索研究的樂趣、參與的樂趣。
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及網路輔助教學實踐中,我們從學科教學特點出發,尋求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最佳結合點,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走出了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第一步。特別是班班通工程建成後,我們讓每個教室都成了多媒體教室,讓每節課都精彩,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現代教育技術給學習帶來的快樂。
現代教育技術
實驗為先導,積極推進教學研究
學校教科研是深化教育改革推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現代教育技術帶動了全校教育科研活動的深入開展。近年來,我校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6項,省級課題10餘項,並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目前學校教育科研已從一般號召、自發、分散研究進入有計畫、有組織、分級管理的研究;從單一學科、個別年級的研究發展到多學科、整體的研究;從單項實驗發展到綜合研究;從單純的課題組成員研究發展到各級領導、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群體研究。教育科研實驗在我校已蔚然成風,教師科研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回顧幾年來的實踐與探索,我們逐步形成了現代化技術融“教育管理、師資培訓、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素質教育理念,較好地解決了思想認識、投入建設、管理效益問題。
展望未來,我們深感重任在肩,時代賦予了我們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任,學校將繼續探索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完善校園網,擴充學科資源庫,改造網路計算機教室,讓“班班通、堂堂用、科科用、人人用”成為學校亮麗的風景線,努力尋求現代網路教育、移動式學習的新優勢,真正實現通硬體,通資源,通方法,開創基礎教育教育信息化新局面。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