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3.33平方公里,
海拔2050米,年平均
氣溫13 ℃,年
降水量980毫米。全村耕地面積 6693.7 畝,人均耕地2.2畝,林地20051.7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933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
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該村國土面積23.33平方公里,海拔2050米,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馬鈴暮、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總面積6693.70畝(其中:水田285.10畝,旱地6408.60 畝),人均耕地2.20畝,林地20051.70畝,荒山荒地1479.60畝,水面面積 369.60畝,其他面積6400畝。無草地、養殖畝積。
基礎設施
2009年,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
電視、通
電話。通電農戶845戶,占農戶總數的100%。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有60戶通有線電視,324戶有電視機,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和41.7%;19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
村村內主要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最近的車站52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共擁有汽車7輛,拖拉機1輛,機車94輛。全村效灌溉率為零,無高穩產農田。
該村沼氣池農戶17戶、未裝有太陽能,未實現“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目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3.68%;有9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12.63%;有63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83.68%。
農村經濟
2009年,全村
農村經濟總收入241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50萬元,占總收入的30.97%;畜牧業收入675萬元,占總收入的31.4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857頭,肉牛129頭,肉羊127隻,禽類7610隻;林業收入9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598萬元,占總收入的27.88%,
工資性收入114萬元,占總收入的5.31%。農民人均純收入2933元。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
養殖業出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無特色產業,基本屬於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自然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29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02人,參合率93.64%,享受低保人數165人。村民就醫主要依靠村
衛生所和鎮
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9公里。該村未建有公廁、排污設施及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文化教育
該村重視教育發展。有鶯窩完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有6個村小,平均建築面積118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學校危房;有教師19人,
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4人。全村經濟條件差,未建有文化活動室、無圖書資料及圖書室 ,文體事業發展滯後。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財務、公益事業、救災救濟、計畫生育等。以貼上公告、黑板報、公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668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693.7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0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民主理財等制度 ,定期開展村務財務公開。有固定資產 120萬元,無年末集體有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
基層組織
該村積極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有農村黨支部1個,全村有
黨員41人,團支部1個,共青團員92人.基層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村兩委班子由支書、副支書、主任、副主任委員等5人組成,交叉任職比例為60%。
人文地理
該村今存400餘米古驛道;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保存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故居;“雲南十九怪”倘塘黃豆腐。歷史文化深厚;風土人情濃郁。
新農村建設
該村已通通村公路、
閉路電視、移動或固定電話信號,但道路等級低,農電網改造率低,水利化程度低,學校危房面積大,嚴重製約該村的發展。下步將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積極爭取各級的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發展後勁;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畜牧、水乾果、糧食等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