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峪村位於神龍溝中部,雲頂山腳下。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使鶯峪村成為神龍溝內的綠色生態村。鶯峪村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山藥、玉米、豆類、小雜糧等。鶯峪村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村莊被群山環抱,山里溝壑眾多,主要有文山寺、達宛溝、樺拉溝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鶯峪村
- 地理位置:神龍溝中部
- 人口:256人
- 坡耕地面積:729畝
地理位置,基本情況,地形地貌,古建築、古蹟,村里大事和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礦產資源,
地理位置
基本情況
全村居住著64戶,256人,有男勞力65人,女勞力42人。耕地面積909畝,其中旱坪地80餘畝,坡耕地729畝,機修梯田100畝;退耕還林2487畝,荒坡1200餘畝,河灘60多畝。村里共養大畜102頭。2005年冬季村委換屆以來,新一屆支部、村委形成了堅強的領導班了,現任幹部六人,互相交叉任職,全體村民對村委、支委十分信任和支持,正帶領全體村民加快新農村建設加步伐。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使鶯峪村成為神龍溝內的綠色生態村。鶯峪村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山藥、玉米、豆類、小雜糧等,山藥種植面積約占耕地的40%。鶯峪村森林資源豐富,樹種繁多有榆樹、果樹、核桃、水桐樹、落葉松、楊樹等。每年春秋兩季時,外出打工的男女勞力都趕回家進山採集羊肚菌,山蘑菇,木耳等山貨,僅此項收入約占全年人均純收入的40%左右。本村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乾冷季節漫長,年平均氣溫6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約440----650毫米,無霜天為90至110天左右。
地形地貌
鶯峪村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村莊被群山環抱,山里溝壑眾多,主要有文山寺、達宛溝、樺拉溝等。尤其是趙家溝據老人們說,定居住人的時間比鶯峪村還要早,鶯峪村還是從趙家溝移民前來發展而來的。在1972年前趙家溝還居住著幾戶人家,但現在已經荒蕪人煙。在連綿的群山里動物種類繁多有狍子、山豬、豹子、狼、山兔等,其中以野豬,野兔居多,鳥類常見的有鳥灌 、喜鵲、麻雀、山雞等。野生菌種有羊肚菌、山蘑菇、銀盤 、木耳、中藥材有柴胡、黃連、黃芩等大約有一百多種。
古建築、古蹟
在鶯峪村對面有的一條溝叫文山寺溝,溝內有文山寺遺址。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萬曆年間予以增修,清朝未年因戰亂被毀,民國時又在文山寺遺址後面重修建廟宇,並把原來廟內的鐵佛搬移到新廟故各叫鐵佛寺,文化大革命間又被造反派毀壞。據當地人講,當年的文山寺規模很大,四周有高大的圍牆非常雄偉,建築多以磚木結構為主。寺內壁畫各式各樣,惟妙惟肖、藝術價值很高。來人要進寺內時首先得進山門即南天門,進入山門兩面有四大天王和有十八羅漢林位,東面為三位娘娘,西面為石王爺,正面為老爺像,山門外一角有鐘鼓樓,即一面鼓、一面鐘。現寺內還存在遺蹟,一些碑文歷歷可見。據傳鶯峪後面的趙家溝原先不叫趙家溝是叫趙金寺,也建有廟宇但建於何年、毀於何年都無以考證。雖說如此,但殘破的文物遺址給人以蒼涼與破敗的震撼感,讓人不時聯想到當時鼎盛的盛況。
村里大事和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
大事和名個時期的發展狀況。鶯峪村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居住,他們過著日出而勞、日落而息的淳農家生活。文化大革命前人口大約是32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住紮過革聯兵團,文化大革命後人口增至450多人,改革開放以來移居到本縣各地的人口約100多人。本村最興盛時期為1973-----1974年期間,當時南陽水庫指揮部就駐紮在里村,這一時期村里是人山人海,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近年來,村兩委帶領全體村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村情以神龍溝抓旅遊區為依託,確立了以建設生態農業為主體戰略,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隨著神龍溝旅遊區的不斷開發與發展,本村的各項事業一年一個新台階,農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鶯峪村歷代人勵精圖治、勤勞致富、精耕細作,教子相夫以勤儉為本,過著平靜而淳樸的生活,據老人們回憶從古至今也沒有出過名人名事。
礦產資源
本村礦產資源貧乏,從古至今也未聽說地下有什麼礦產資源,也許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將來可以在此勘察出礦藏從而帶動我村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