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七夕和蘇堅韻

《鵲橋仙·七夕和蘇堅韻》是宋代詞人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為七夕思鄉念遠之作,上片直表懷鄉思歸胸臆,寫賦詩寄情,以解思鄉念遠愁情;下片激勵友人,不要被愁憂所困,要續作新詞,盡情歌詠。全詞筆隨意轉,一氣蟬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鵲橋仙·七夕和蘇堅韻
  • 作者:蘇軾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鵲橋仙·七夕和蘇堅韻
乘槎歸去,成都何在,萬里江沱漢漾。與君各賦一篇詩,留織女、鴛鴦機上。
還將舊曲,重賡新韻,須信吾儕天放。人生何處不兒戲,看乞巧、朱樓彩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憶人人”“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正體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兩仄韻。
2.乘槎(chá):乘船。槎,用竹木編成的筏。
3.江沱漢漾:指漢江二水。江沱,即沱江,長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中部,於瀘州流入長江。漢漾,即漢水。
4.織女:指天上的織女星,言牛郎織女的傳說。
5.鴛鴦機:織錦機。
6.遷將舊曲,重賡(gēng)新韻:將蘇堅的《鵲橋仙·七夕》和韻再寫。舊曲,指蘇堅先作的《鵲橋仙·七夕》。重賡,重新繼續。
7.吾儕(chái)天放:我們都是任憑自然而不拘謹的人。所以下句說“兒戲”。
8.乞巧:民間風俗,婦女於陰曆七月初七夜間向織女星乞求智巧,謂之乞巧。
9.朱樓彩舫(fǎng):有人在朱樓上乞巧,也有人在彩船上乞巧。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用竹木編成的筏歸去,卻不知成都在何處,只有那洶湧的漢江二水。我與你各自都寫了一首詞,都是寫織女星、織錦機,說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
將蘇堅的《鵲橋仙·七夕》和韻再寫,因為我們都是任憑自然而不拘謹的人。人生到處都可以當做兒戲,看夜間有人在朱樓上乞巧,也有人在彩船上乞巧。

創作背景

蘇軾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1092)任杭州知州。蘇堅任杭州監稅官,已是三年未歸。兩人羈旅行役的苦悶,客居異鄉的愁緒,感同身受。這首詞就是作者為渲泄出這種強烈的主觀感情,而寫的思鄉念遠之作,亦為和蘇堅《鵲橋仙·七夕》之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為七夕思鄉念遠之作,全詞可分四層解讀。首起三句為第一層:“乘槎歸去”,開門見山,直表懷鄉思歸胸臆。“成都”句,點明歸向所至,蘇軾故里四川眉山;“萬里”句,喟嘆路途遙遠,遲遲難歸。“與君”兩句為第二層,應七夕之景,寫賦詩寄情,以解思鄉念遠愁情。換頭三句為第三層,激勵友人,不要被愁憂所困,要續作新詞,盡情歌詠,讓“我輩”與生俱來的放任天性得到伸張。結拍兩句為第四層,勸慰共勉,及時行樂,“看乞巧”,共賞良辰美景。
全詞筆隨意轉,一氣蟬聯。從字裡行間,可見出詞人對友人的關愛之心和思歸之情,以及曠達自適、自由奔放的性格。

名家點評

宋·陸游《跋東坡七夕詞後》: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綺疏惜別之意。惟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學詩者當以是求之。
清·王文誥《蘇詩總案》卷三二:放翁傾倒此詞,蓋以賦詩留織之語,人所不能道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