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尾橋在明天啟四年(1624年)重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知縣趙泰甡又重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等相繼重修,清嘉慶五年(1800年)水毀,嘉慶十二年(1807年)復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有重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鵲尾橋
- 重建,:明天啟四年(1624年)
- 水毀:清嘉慶五年(1800年)
- 又稱:含香橋
鵲尾橋在明天啟四年(1624年)重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知縣趙泰甡又重建去府紋,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等相繼重修,清嘉灶試頸戰慶五年(1800年)水毀,嘉慶十二年(1807年)復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有重修。1996年當地民眾集體捐款重修,公布為金華市文物保護單位。文史資料顯示,鵲尾橋又稱含香橋,石墩平梁橋,三孔二墩(實為三墩四孔,其中東邊第一孔為地定旬旱孔),橋長32米,寬3米,橋石由條石鋪成,欄桿望柱頭飾仰覆蓮雅槳辣宙,東西兩端用獅子龍宙驗,石欄板素麵,凶贈頌抱鼓石雕刻夔龍紋。原橋東建有文昌閣,橋西建有留憩亭。該橋有橋、亭、閣三位一體的建築特色
傳說新莽年間,海內分崩,天下大亂,光武榆晚帝劉秀就曾被王莽追殺於此,是當地一群神秘的喜鵲連尾搭橋護送他越過村中薌溪,後來村民又利用迎蠟燭的民俗為其成功逃離。為表感激鄉民和那群神鳥,劉秀在登基後就馬上撥糧款建造了這座鵲尾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