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半島

鵝鑾鼻半島

鵝鑾鼻半島(EluanbiBandao) 台灣島南端向東南突出的小半島。“鵝鑾”原意為“帆”,是當地土著排灣族部落土語的音譯。自屏東市有公路經恆春至鵝鑾鼻,全程約110公里;自恆春至鵝鑾鼻16.3公里。

半島全部皆為隆起珊瑚礁所覆蓋,其生成估計應在6000年以上,前緣的珊瑚礁海岸成長則已超過2000年;現代珊瑚礁的分布遠至岸以南16~17公里七星岩一帶。自半島前海濱向北,地勢由海拔10~20米逐級上升為50~70米、100~160米和300米左右。在南灣海岸東側有著名的帆船石,與鵝鑾鼻北鄰的墾丁公園,南端的鵝鑾鼻燈塔,同為恆春地區南部重要風景點。鵝鑾鼻燈塔尤具重要意義,位於距海140米的台地上,高18米(自高潮面起算至塔燈中心高度為56.4米),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光照20海里,為巴士海峽航行的重要標誌。半島北部墾丁公園為日據時開始建設的熱帶植物園林區,面積達435公頃,頗負盛名。自墾丁村有公路支線相接。屏東至鵝鑾鼻公路全線已拓寬和改建。鵝鑾鼻半島海濱有高山族石刻。
鵝鑾鼻半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