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螺旋體病

鵝螺旋體病(spirochaetosis in goose)是由鵝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anserina)引起鵝的一種由蜱傳播的容易復發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又稱包柔氏病。其特徵是發熱,精神沉鬱,厭食,頭部發紺,腿軟,逐漸麻痹,排出漿液性綠色稀糞,肝、脾顯著腫大,內臟出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鵝螺旋體病
  • 外文名:spirochaetosis in goose
  • 起源地:蘇聯高加索
  • 發病率:10%-100%
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臨診症狀,病理變化,

分布危害

鵝螺旋體病最早於1891年在前蘇聯高加索的鵝群中發生,1903年巴西也報導發生該病,之後許多國家如匈牙利、土耳其、希臘、澳大利亞、埃及、印度、美國、南美和非洲等相繼報導發生本病。本病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多發。1983年,在中國新疆地區的雞群中首次發現本病。
在世界許多養禽業發達的地區,因本病的地方性流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發病率10%-100%,死亡率一般為1%-2%。由於本病是由禽蜱作為媒介傳播的,特別是禽蜱滋生的平養禽舍中更易流行。若有大量吸血昆蟲媒介的存在,則可造成易感禽的全群性毀滅,給養禽業帶來很大的危害。

疾病病原

鵝包氏螺旋體或稱鵝螺旋體(Spirocheta anserina)、又名雞螺旋體(Spirocheta gallinarum)。在生物學的位置上介於細菌和原蟲之間,屬於裂殖菌綱螺旋體目(Spirochaetales)螺旋體科(Spirochaetaceae)螺旋體屬(Spirochaeta)成員。鵝包氏螺旋體細長,呈波浪狀運動。有短細鞭毛,能通過0.45μm孔徑的濾膜。
鵝包氏螺旋體為革蘭氏陰性,可用瑞特氏、姬姆薩氏、May-Grunwald氏或用May-Grunwald和姬姆薩二氏的聯合染色劑染色,也可用其他染色劑如Ziehl-Neelsen氏石碳酸復紅、美藍、Leishman氏染色劑或Krajanhe和Levaditi二氏的鍍銀法染色,但以瑞特氏或姬姆薩氏染色最好。在暗視野或相差顯微鏡下檢查,可見該病原體呈不規則的螺旋狀彎曲,長6-30μm,寬0.2-0.3μm,有5-8個螺旋。
鵝包氏螺旋體為嚴格的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可在含有天然蛋白質和組織碎片的培養基中生長,有些菌株在發育的雞胚中生長良好。最近,有學者成功地在Barbour-Stoenner-Kelly培養基上生長,但傳12代後其毒力喪失。鵝包氏螺旋體在火雞胚中也可增殖,其中以肝、血液、黏膜等處含量最高。在蜱內繁殖繼代,致病力可迅速增強。最適培養溫度為28-30℃。本菌在宿主體外的抵抗力不強,在屍體中0℃條件下可存活31天,血清中4℃可保存3-4周,在感染血液中加10%-15%的甘油或二甲基亞碸,放-70℃長期保存。對一般消毒藥、砷製劑及青黴素、土黴素、氯黴素、金黴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泰樂菌素、新凡納明等敏感。用0.1%甲醛溶液1%石炭酸在50℃下處理15-30分鐘,或用20000倫的γ-射線照射可以滅活。
鵝包氏螺旋體主要對禽類有致病力。病原體在小鼠體內傳三代後,則不能再繼續適應。靜脈、肌肉、皮下、口、眼、鼻、直腸等途徑接種皆可引起雞發病;雞胚絨毛尿囊膜、尿囊內或卵黃囊內接種,經4-6天雞胚死亡。

流行病學

鵝、火雞、雞、鴨等禽類有較強的易感性,雞、火雞、雉雞、鴨和麻雀是該病原體的自然宿主。許多野禽如麻雀、燕子、松雞、野雉、金絲雀、灰色鸚鵡、白鷺等也可感染。但鴿子易感性較低,珍珠雞有抵抗力。各種日齡的禽類均易感,尤其是3周齡以內的禽最易感,成年禽有較強的抵抗力,感染後能耐過。許多鳥類可人工感染髮病。鼠、兔、狗、羊和蜥蜴等不易感。
病禽和波斯銳緣蜱是其主要傳染源。鵝包氏螺旋體可通過鳥親昆蟲、蚊、節肢動物和禽蟎而傳播。易感禽與病禽或新死的禽的血液、排泄物或組織接觸而發生感染。波斯銳緣蜱的刺螯能使雞傳播。通過攝入血液或排泄物,採食了直接或間接被污染的飼料、飲水,以及感染蜱等方式也可以傳播本病。此外,通過傷口途徑也可感染。
本病流行季節與蜱的活動期相一致,多發生於溫暖、潮濕而昆蟲活動最為頻繁、數量最多的夏季和早秋。
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感染途徑、接種量和鵝包氏螺旋體株的毒力。自然狀態下,潛伏期一般為3-12天。肌肉或靜脈接種,其潛伏期可縮短到24小時。
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差異較大,主要與年齡和環境有關。一般發病率為10%-100%,死亡率為1%-2%,嚴重感染者特別是在存在大量傳播媒介的地區,死亡率可高達100%。幼禽和維生素缺乏的禽類發病較重,死亡率也較高。

臨診症狀

病禽體溫突然迅速升高,可達42.9-43.6℃,精神萎頓,食慾減退,不食,羽毛蓬亂,頭下垂而發紺,縮成一團,不動。後期渴欲增加,腹瀉,癱瘓,消瘦,貧血,極度衰竭,很快死亡。急性型突然發病,來勢兇猛。初期精神萎頓,羽毛松亂,垂頭閉眼,體溫升高,食慾廢絕,排綠色稀糞。後期冠蒼白、黃染,體溫下降,跛行,翅麻痹,貧血,最後抽搐死亡。病程4-6天。
亞急性型 該型較多發生,其顯著特點是體溫時高時低,呈弛張熱型。其它症狀較急性型為輕,病程8-15天。如不及時治療,則迅速死亡。
一過型 該型很少見,病初發熱,厭食,垂頭呆立,1-2天后體溫逐漸下降,病情好轉,不治而愈。

病理變化

屍體消瘦,冠、肉髯呈淡黃色。泄殖腔周圍的羽毛與稀糞粘在一起。內臟變化主要在肝、脾,脾臟明顯腫大,比正常大3-5倍,呈暗紫色或棕紅色,表麵點狀出血,切面呈“檳榔樣”。肝腫大,較脆,呈磚紅色脂肪變性,表面有出血點和灰白色點狀壞死灶。腎腫大,呈蒼白色或棕黃色,輸尿管中有尿酸鹽沉積。腸道中常有綠色粘液樣內容物,有卡他性腸炎,小腸有時有充血或出血點。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出血點。肺充血、水腫。心外膜見有纖維素性蛋白物包裹。
亞急性或慢性病例,常有消瘦,黃疸,內臟蒼白,肝、脾體積比正常反而縮小。
肝細胞腫脹,胞漿內含有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肝的門靜脈周圍有大量細胞浸潤,如淋巴細胞、吞噬細胞、成紅細胞等。膽管內膽色素滯留,有小灶性壞死,其周圍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壞死灶呈網狀疏鬆,血竇擴張充血,匯管區內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脾出現以巨噬細胞引起的炎症反應,脾竇出血,網狀細胞大量增生,呈鈍多邊形。網狀細胞,胞漿內可見有大量含鐵血黃素,脾小體生髮中心明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細胞增生灶的中心有時發生玻璃樣變性。淋巴細胞大量增生,尤以大型、中型淋巴細胞為主,出現大量的有絲分裂相。腎臟血管擴張充血,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增生,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均見有螺旋體,尤以腎小管外為甚。肺臟呈高度瘀血,有的有出血。大腦和脊髓血管周圍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腦膜發生淋巴細胞浸潤。
病禽呈非血管內溶血性貧血,血液稀薄,呈咖啡色,血清呈黃綠色。紅細胞數量、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的含量均顯著下降,且紅細胞沉降速度加大。單核細胞增多,粒性白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輕度增多,凝血時間延長。血清蛋白的質和量也發生變化。蛋白總量、球蛋白、尿酸、谷-草轉胺酶、肌酸酐、肌酸和膽紅素等都發生了改變,鹼性磷酸酶、白蛋白、總脂量、膽固醇、無機磷(輕度)、氯以及鐵出現下降。血糖不變或稍有下降,酸性磷酸酶保持不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