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會

《鴻門會》是元代詩人楊維楨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是一首詠史詩,寫劉邦項羽鴻門之會。此詩前六句,寫秦末大亂,楚、漢抗爭,作時代氛圍的刻畫;中間六句,從大形勢的渲染跳到宴會上,分別描寫劉、項雙方:劉邦的志向、實力,項羽的氣概、軍威;後四句則概括了鴻門會的結局,以劉邦溜回軍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鴻門會的結束。全詩結構緊湊,用詞精煉,事至繁而筆極簡,造語奇崛,意境幽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鴻門會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樂府詩
  • 作者:楊維楨
  • 作品出處:《鐵崖先生古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鴻門會1
天迷關,地迷戶2,東龍白日西龍雨3
撞鐘飲酒愁海翻,碧火吹巢雙猰貐4
照天萬古無二烏5,殘星破月開天餘6
座中有客天子氣7,左股七十二子連明珠8
軍聲十萬振屋瓦,排劍當人面如赭9
將軍下馬力排山,氣卷黃河酒中瀉。
劍光上天寒彗殘10,明朝畫地分河山。
將軍呼龍將客走11,石破青天撞玉斗1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鴻門會: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鹹陽,廢秦苛法。項羽率諸侯軍至鴻門,聽部下言,邀劉邦赴宴,欲殺劉邦,幸項伯相助與張良、樊噲謀勇,劉邦逃脫了厄運。鴻門,地名,在今陝西新豐鎮鴻門堡村。
2天迷關,地學戶:傳說中天有門,地有戶。用“迷”用來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狀,這裡喻秦末天下無主。
3“東龍”句:此句化用《周易》“龍戰於野”之意,比喻劉邦、項羽兩軍對峙。東龍,指劉邦。傳劉邦為赤帝子。西龍,指項羽。
4.碧火吹巢:化用李賀《神弦曲》“笑聲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論衡·論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燒鳥巢。雙猰貐(yà yǔ):喻指欲害劉邦的范增、項莊。猰貐,食人怪獸,似狸而善走。
5.二烏: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訓》曰:“日中有踆烏。”故以烏代日。客:即劉邦。
6.餘:有版本作“余”。
7.座中有客:此指劉邦。天子氣:《史記》載,劉邦所至有五採氣,為天子氣。
8.左股七十二子:事見《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9.赭(zhě):這裡指赤紅色。
10.彗:即所謂掃帚星。古人認為此星為妖星,是不祥之兆。
11.“將軍”句:承上文,句中“將軍”當指項羽。呼龍,鴻門會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故曰“呼龍”。客,指劉邦,在鴻門宴中劉邦為客。
12.撞玉斗:指范增揮劍擊碎劉邦送來的玉斗。

白話譯文

烏雲迷漫了秦時的雄關,大地掩沒山河的門戶。兩隻蒼龍正在相鬥,一會兒白日高照,霎時間又滿天大雨。
且舉玉鐘飲酒,愁雲恨海翻覆,那邊正巢居窺伺,有一對兇惡的猰貐。
萬古千秋的天上,豈能有兩輪金色的太陽。天的那一個角落,只有殘星和月亮的光芒。
座中的來客有天子的氣象,七十二顆黑痣象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十萬大軍齊聲呼喊,呼喊聲震地搖天。將軍拔出長劍,劍光照紅了容顏。
將軍下馬,力能拔山,豪氣於雲,黃河翻卷,
劍光上天,星月凋殘,明朝劃卻了河山一半。
將軍把來客送走,亞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創作背景

秦朝末年的鴻門會,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有詳細記載。而楊維楨生活在元代末期,其所處的時代與秦末有很多相似之處:尖銳的社會矛盾,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和地方割據,長期的戰亂紛爭,這些也都是元末社會的特點。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先後起兵抗元,後來又相互爭殺,角逐帝王的寶座,與秦末劉項之爭如出一轍。楊維楨在元末因避兵亂,曾隱居富春山,又徙錢塘,再徙松江,他曾先後拒絕張士誠、朱元璋的禮聘,時事的風雲變幻,他都感受很深。此詩即是楊維楨以鴻門會這一史事為題材的詠史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楊維楨這首詩的所長是想像豐富,運筆兼有空靈和奇崛兩個不容易統一在一起的特點。鴻門宴中劉邦、項羽以及范增、項莊、樊噲、張良等都有許多生動的性格鮮明的言語行動,這些經過司馬遷的刻畫,人們早已耳熟能詳,若再重複描寫,便無新意。如張憲《鴻門會》寫:“披帷壯士發指冠,側盾當筵請公舞。白髮老臣心獨苦,玉玦三看君不語。”這不如讀《史記》更具體、更生動。楊維楨此《鴻門會》則不然,他完全撇開劉、項等人在宴會中具體的言語行動,而馳騁其縹緲不羈的靈思,從當時群雄角逐的大形勢著眼,刻畫其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時代氛圍。因此,讀此詩的時候有一種讀《史記》時所沒有的審美感受。
此詩前六句,純作時代氛圍的刻畫。首句迭用兩個“迷”字,極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狀,暗喻秦末天下無主,一切都動盪不定的情勢。其時秦王子嬰已降,秦軍已摧垮了,然各起義將領擁軍自重,為“東龍”或為“西龍”行雲布雨,陰晴不定。一場更為複雜、難以逆料的戰爭在醞釀著,因為“照天萬古無二烏”,天無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義的諸將領終究是要決一雌雄的。鴻門會可以說正是這一矛盾激化與公開化的標誌。
中間六句,從大形勢的渲染頓然跳到宴會上,分別描寫劉、項雙方:劉邦的志向、實力,項羽的氣概、軍威。詩中描寫項羽,稱他“將軍下馬力排山”。項羽素以勇猛稱,設鴻門宴把劉邦召來,雖然惱恨劉邦捷足先登,然也並沒有把劉邦當作一回事,大有一跺足便可使山河顫抖之氣概。故詩中以“氣卷黃河酒中瀉”句形容之。李賀《夢天》詩有“一泓海水杯中瀉”句,描寫從天上望下來大海之小似乎只能注滿一杯;此則寫項羽氣概之大,似乎可以把黃河注入酒杯中,一飲而盡。此充分說明了項羽對潛在的敵手劉邦是掉以輕心了。
後四句則以極精練、極富韻致的筆調,概括了鴻門會的結局。“劍光上天寒彗殘”鴻門會中雙方劍拔弩張,最驚心動魄者莫過於項莊舞劍了。詩寫其直如天上飛劃而過的彗星,是險到了極點。而後,項伯為報張良救命之恩通敵,項羽因自傲而手軟,其結果是劉邦得以逃席逸去,鴻門會不了了之,這便是詩中所寫的“將軍呼龍將客走”的局面。項羽坐失了消滅潛在對手劉邦的最佳時機,對此范增憤憤不已,在劉邦脫身後,張良謝,以白璧一雙贈項羽,玉斗一雙贈范增。項羽受璧,范增則惱恨已極,置玉斗於地,拔劍撞而破之。詩人高度評價范增的識見,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動喻為“石破青天”。
全詩造語奇崛,意境幽詭,頗有些接近李賀的風格,個別地方如“碧火吹巢”,襲自李賀的《神弦曲》:“百年老鴞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他沒有正面去實寫劉、項對峙的軍事形勢,而是用了一連串似乎無關的奇特的比喻加以烘托。如“東龍白日西龍雨”、“殘星破月開天余”、“碧火吹巢”、“石破青天”等詞句,均難以通常的語法或邏輯去理解。然它們組合在一起,卻又十分形象地勾畫了秦末動亂的社會狀態以及波譎雲詭的政治、軍事的形勢。這樣一種以許多奇麗古怪的物象來烘托詩歌意旨的手法正是李賀詩歌的特徵,顯然楊維楨此詩頗多借鑑李賀之處,特別是同一題材的《公莫舞歌》。然比較而言,李賀的《公莫舞歌》稍嫌堆砌,格局不大,此詩則縱橫馳騁,元氣淋漓。

名家點評

明代文人吳復:先生酒酣時,常自歌是詩。此詩本用賀體,而氣則過之。(《鐵崖古樂府》)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孫小力:全詩結構緊湊,用詞精煉,事至繁而筆極簡。氣勢奔騰豪放,讀之迴腸盪氣作者本人頗為欣賞此詩,酒酣之時,常自歌之。其友張雨謂,鐵崖古樂府辭“隱然有曠世金石聲,人之望而畏者”,此詩足稱代表之作。(《元明清詩鑑賞》)
現任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這首詩是楊維楨的得意之作,詩充分把握住古樂府特色,句子長短相間,用韻紆徐與短促相混,氣勢淋漓,語言險仄奇警,驚心動魄,是楊維楨學李賀而形成的“鐵崖體”的代表作品。(《古詩觀止》)

作者簡介

楊維楨(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放天台縣尹,後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繼升江西儒學提舉。元末避亂居富春山,後遷居錢塘(今杭州)。張士誠居浙西時屢召不赴,後徙松江,從此遨遊山水,以聲色自娛,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求教不絕。有《東維子文集》《鐵崖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