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雁

鴨雁

雁鴨類(Anatidae):雁形目鳥類的統稱。因此類鳥多數被稱為“雁”或“鴨”而名。是中、大型游禽。羽毛緻密;嘴多扁平,先端具嘴甲;前趾間具蹼,後趾形小而不踏地;雌雄外形不同,雄性具交接器。分布全世界,大多具有季節性遷徙的習性。在地面上或樹洞中營巢;雛鳥為早成性。該目有23科:叫鴨科、鴨科和鵲雁科。鴨科是一類重要資源,全世界約有150種。中國有綠頭鴨、天鵝、豆雁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鴨雁
  • 拉丁學名:Anser ana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雁形目
信息來源,實驗說明,

信息來源

鴨雁
據古籍記載,我國人民在4000多年前就已把野生的鴻雁馴化成家鵝。也是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馴化了灰雁,可見人類對雁的認識從那時就開始了。據考證,雁字就是古人根據雁和人的關係而創造出來的。《說文解字》中對雁字有這樣的解釋:“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婚禮用之,故從人、從佳”。意思是說,雁是季節性遷徙鳥類,官宦人家把它奉為上品,婚禮時用它待客,因此雁字由人和佳兩部分組成。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古人已經知道雁的遷徙跟季節變化之間的關係。在歷代文學中,以雁為題的詩句很多。
唐代詩人司空曙曾寫道:“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詩中以雁作游抒發詩人的思鄉之情。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有詩日:“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詩中描繪了秋日群雁南飛的美麗景色,這裡“雁點青天字一行”是指雁群在天空遷徙飛行時組成的一字形飛行佇列。
現代科學家對雁的研究非常廣泛深入。曾因研究動物行為模式而被譽為“行為學之父”的康拉德勞倫茲就是研究雁鴨行為的專家。在他的主要著作,如《所羅門王的指環》、《攻擊與人性》中,對雁的行為有大量的描述。這些著作是動物行為研究的經典,也是非常暢銷的文學性很強的科普讀物,文中妙語連珠,趣味橫生,令人愛不釋手(《攻擊與人性》一書已在我國翻譯出版)。
實際上,只要你留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雁的有趣的行為。在我國,每年春分雁北歸和秋分雁南飛時,是觀察雁的最佳時機。在空中,遷飛的雁群總是排成整齊的隊伍,忽而是人字形,忽而變成一字形。不論它們排成什麼隊型,雁群總是發出“丫—丫”的鳴叫聲,這是雁在互相聯絡,就如同飛機編隊飛行時飛行員之間用無線電聯繫一樣。在遷飛時,雁隊的飛行方向、編隊隊型的變化,都是由領頭的頭雁指揮的。這些頭雁往往是由經驗豐富的雁來擔任。由於領飛時體力消耗很大,所以頭雁經常更換。
在地面棲息時,雁也常常集群。當大群的雁在湖中水畔嘻戲時,雁群中總有少數幾隻在擔負警戒。一旦遇到險情,警戒雁馬上發出警報,全群就會立刻飛逃。雁對天敵有先天性的逃避本能,它們對任何有毛皮的、紅棕色的物體或行動詭秘的動物、甚至人造的狐狸模型都有強烈的警惕性。而且,它們對其他雁受驚嚇時的姿態也非常敏感。一些國家就是利用雁的這一特性,製作很多受驚嚇姿態的假雁模型,並把它們安置在田間或機場,雁群見到這些模型便會逃走。這種方法不會傷害雁,又能有效地避免雁群對農作物或飛機的危害。我國古代就已有人了解雁的這種警戒行為,並根據雁的這一習性編出《白雁落網》的寓言。
相傳,在太湖之濱棲息一群大雁,它們怕來人捕捉,便安排一隻雁在雁群周圍巡夜放哨。每當獵人接近雁群時,哨雁就鳴叫報警。獵人們很熟悉雁的這套辦法,他們想出一個主意。在捕獵時,獵人們先舉起火把照耀雁群,哨雁一見便鳴叫報警,但獵人聞聲便立即熄滅火把。群雁被哨聲驚醒,但環顧四周卻毫無動靜,於是就又睡了。這樣連著折騰幾次,群雁以為哨雁在尋它們開心,於是群起而啄之。沒一會兒,獵人們又舉著火把來到雁群邊,這次哨雁再也不敢叫了,於是獵人們便把酣睡的群雁一網打盡。雖然寓言不一定是事實,但其中所講的雁群的棲息方式和警戒行為確是真實的。雄雁一般體型較大。它們生氣時,雙翅展開,脖子前伸,“嘎、嘎”地叫著沖向對手。它們用嘴使勁咬住對方,然後扇動翅膀向後拽,直到對方發出投降信號。由鴻雁馴化成的家鵝也保留這一習性。時至今日,還有人飼養雄鵝看家護院。看家鵝非常厲害,遇有生人進門,它們像狗一樣衝上前去,拉衣扯袖,十分兇狠。只有主人發令,它才會松嘴。在野生狀態下,也常有大群雄雁圍攻天敵的現象。雁的攻擊性在繁殖期表現得最明顯。大部分雁類在繁殖期由雌雁孵卵,雄雁警戒,這時很少有天敵輕易地去冒犯它們。幼雛出世後,雌雄雁一起帶子女外出覓食,這時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領地。如果其他同類侵入,雄雁會毫不客氣地動用武力。雄雁擊潰入侵者時,雌雁和子女們會發出歡快的叫聲以示祝賀,雌雁聞聲非常得意,也提高嗓門大聲為自己的勝利“歡呼”。行為學家把這稱為“勝利儀式”。
大部分人認為,雛雁出生後就認識自己的雙親,但事實並非那么簡單。勞倫茲發現,如果在幼雛剛剛出殼時就被拿出雁巢,幼雁會很快跟飼養人員或它初次見到的物體建立聯繫,並認他們為母親。勞倫茲本人就曾成功地扮演過一隻小灰雁的母親的角色。那隻小灰雁剛一出殼,勞倫茲就把它拿回家撫養。結果,這隻小灰雁把應向它父母表現的行為全部轉向洛倫茲。小灰雁跟著勞倫茲到處走動,甚至養成爬樓梯走進洛倫茲臥室的習慣。後來,勞倫茲經過更多的實驗,證實包括灰雁在內的許多動物在出生後很短的時間內,有一個快速學習記憶的過程,它們就是靠這一過程認識雙親的。1935年,勞倫茲正式提出這種銘記現象。
小野鴨也有明顯的銘記現象。1935年勞倫茲提出銘記現象以後,不少鳥類學家就用野鴨來驗證勞倫茲的理論。結果發現,野鴨雛能識記它出世後第一眼見到的人,還能識記並跟隨假鴨模型。鳥類學家用線牽著小鴨銘記過的母鴨模型移動,同時模擬母鴨的叫聲,小野鴨便緊隨其後,甚至在前進道路上擺個小木塊,小野鴨也會想方設法地爬過去追趕“母親”。近幾十年來,這種實驗不斷豐富,鳥類學家們開始做新的實驗了。他們先給小野鴨找一個模型母親,也就是讓小野鴨出生後首先銘記假母親。然後把小野鴨放回自然界它的真母親附近。結果發現,小野鴨很快就跑向真母親身邊,並對假母親漸漸疏遠了。這是為什麼?難道勞倫茲錯了嗎?
事情變得複雜起來,鳥類學家海斯和他的學生們開始另闢蹊徑。他們這個研究小組開始著手深入研究雌野鴨的孵卵過程。他們把微型麥克風插在野鴨巢的底部,然後跟錄音機相連。他們發現,孵卵的雌野鴨在開始孵卵後的第四個星期開始發出“嘎嘎”的低聲鳴叫。這聲音極其微弱,而且每聲只持續150毫秒。這時,被孵化的卵裡面發出“嘰嘰”聲。這些聲音起初很小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雌野鴨的叫聲越來越頻繁,卵里的“嘰嘰”聲也愈來愈高,隨後雛鴨就出生了。在雛鴨出生後1小時,雌野鴨和雛鴨之間的啁啾聲比雛鴨剛出生時增加4倍。野鴨雛出世後的第16~32小時,雌野鴨便離巢游向水中,接著它發出急促的呼喚聲,每分鐘發聲快達40~60次。於是,野鴨雛紛紛出巢,跑向母親。

實驗說明

這一實驗說明什麼問題呢?海斯等人作出如下的新解釋。野鴨雛在卵中第27天已經聽到母親的呼喚聲,它們以“嘰嘰”聲回答。在雛孵出後,雌野鴨的低聲呼喚聲和野鴨雛的回答聲更加頻繁,這實際上加強了野鴨雛對母親的銘記。最後,在比16~32小時後,野鴨雛在母親的招喚聲中離巢,這時,鴨雛和母親之間的聯繫已十分密切。因此,確切他說,在野生狀態下,野鴨雛在卵內被孵化的第27天起就開始銘記母親。這一過程中聽覺起主要的作用。野鴨雛出殼後,視覺、聽覺一起起作用,使野鴨進一步確認母親。如果在野鴨雛孵出後才將它與母親分開,野鴨雛便很難再“銘記”假母親。勞倫茲的理論並非不正確,而是他以後的實驗和理論更加精確。
鴨和雁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鳥,千百年來,它們跟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們種類眾多,數量很大,是一類很好的狩獵鳥。它們的肉是可口的野味,飛羽可製成羽扇,絨羽可製成上乘的禦寒用品。因此,對鴨雁的開發利用有根好的前景。但是,過度的捕獵和環境污染已經導致鴨雁的生存危機。夏威夷雁由於上述原因已瀕於滅絕,在1950年全世界就只剩下50隻。由於夏威夷政府和英國斯霍姆布里奇野禽組織的共同努力,到70年代,夏威夷雁的數量恢復到1000隻。我國的鴨雁資源也曾一度受到嚴重破壞。1974年,某省為出口曾收購野鴛鴦約1.3萬隻,而我國野生鴛鴦的總數可能還不足10萬隻。幸好這種情況在我國已受到嚴格控制,否則後果不堪構想。所以,處理好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係,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