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姆潭水輪泵站

鴨姆潭水輪泵站簡介該站位於九龍溪下游沙溪河上游,距永安城區11公里。屬縣、鄉(鎮)聯辦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鴨姆潭水輪泵站
  • 裝機容量:8×1250千瓦
  • 年利用小時:為6189小時
  • 流域面積:5593平方公里
該站設計,理論。壩址以上控制,上游正常水位176.2米,下游枯水165.4米。原設計左右岸均安裝大型水輪泵,提水灌溉大湖、曹遠、茅坪等3個鄉1.84萬畝旱田。後將右岸的水輪泵工程更改為以線代渠,採用分散的電力提水灌溉方式;左岸則保持原有設計。由市水電局牽頭組織力量勘測設計和施工。
該工程於1976年底開始勘測設計,1977年11月正式破土動工。1977年12月31日,經省水電廳批准,列入省水利基建項目,核定工程總投資138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56萬元。
全縣12個鄉 (鎮)以民兵連組建形式,調動1000多人的建設大軍在工地安營紮寨,夜以繼日奮戰兩年又十一個月,於1980年10月18日第一台水輪發電機組正式發電投產,併入省電網運行,實現高速優質。 1981年5月7日,8台機組全部投產,同時併入省網。
1985年底,左岸水輪泵房內安裝2台63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至此,該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126萬千瓦,是全市已建成的裝機容量最大的小水電。同時,2台大型組合水輪泵通過試車抽水,實際揚程1.00米,出水流量0.7立方米秒,灌溉效益含曹遠、大湖兩鄉耕地面積7400畝。該電站具有發電、灌溉、供水、漁業、交通等綜合效益。
至1989年底,該電站累計發電量達4.73億千瓦時,售電收入3075萬元,相當於全部投資的2.5倍,為國家創產值達11.825億元,在全市小水電站中經濟效益最佳。多次受到省、三明市主管部門的表彰。
該電站樞紐工程由攔河壩、發電廠房、非溢流壩、水輪泵房、壩頂公路橋、變電站等6個主要部分組成。閘壩、非溢流壩壩頂全長230.3米,最大壩高20.9米。發電廠房、水輪泵房均建左岸,發電房內安裝8台125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引用流量為135.2立方米秒,設計水頭10米。閘壩段共設定閘門25扇,其中22扇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閘,孔口尺寸為4×4.6平方米;3扇為鋼質弧形門,孔口尺寸為12×4.6平方米。壩頂公路橋全長232.9米,橋面寬6.5米。
該工程在設計施工中進行3項技術改進:
(1)為了便於泄洪運行,改12孔4×4.6平方米閘為3孔12×4.6平方米弧形閘;
(2)為便於施工,改非溢流壩部分沖砂孔為攔砂壩,節省資金約5萬元;
(3)為節省材料和資金,改實心重力式固定壩為空腹式重力壩,節省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節省資金35.9萬元。該項目榮獲三明市技術改進獎。
縣委、縣府把建設鴨姆潭水輪泵電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工程勘測、設計、立項全過程由縣直接領導,縣委書記袁啟彤、縣長張主惠親自抓,縣委常委王治全具體分管。縣水電局集中水電系統主要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勘測、設計專業隊。縣招待所騰出6套客房和一個會議室專供設計人員住宿和辦公,並為10多名技術人員辦理集體一伙食。在縣領導的關心下,該工程從勘測至初步設計立項僅一年時間,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工程破土動工第一天,全縣12個鄉鎮223個行政村及部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參加誓師大會,縣委書記、縣長帶頭參加勞動。在右岸圍堰合攏的關鍵時間,袁啟彤第一個跳下深潭。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4套領導班子深入工地開會,及時現場解決各種問題。
工地成立現場指揮部,下設政治處、辦公室、壩區指揮所及設計組、施工組、材料組、運輸組等機構。縣從各部門抽調20多名科局級以上幹部擔任上述機構領導,常駐工地抓現場施工管理。他們既是指揮員,又是勞動者,跟12個鄉鎮民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廣大幹群居草棚,戰寒暑,安營紮寨整3年,苦幹實幹千晝夜,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凱歌,在永安小水電建設史上留下光榮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