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稱爛腸瘟,是由壞死桿菌感染鴨的腸道後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特徵是腸道黏膜壞死,排黑色稀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鴨壞死性腸炎
- 別名:爛腸瘟
- 病原學:有鞭毛的原蟲;類巴氏桿菌;魏氏梭菌
- 傳染病:是
- 傳播途徑:消化道傳染
- 臨床表現:體質衰弱、食慾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和剖檢見腸道黏膜壞死(故稱爛腸病)
- 疫苗預防:否
概述,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症狀,剖檢,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鏡檢,細菌分離培養,生化物性,藥敏試驗,治療措施,
概述
鴨壞死性腸炎是發生在種鴨的一種傳染病,以體質衰弱、食慾降低、不能站立、常突然死亡和剖檢見腸道黏膜壞死(故稱爛腸病)為特徵。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鴨群受各種應激因素如免疫接種、惡劣的氣候條件等刺激後,尤為多見。
發病原因
病原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種致病因子,包括具有鞭毛的原蟲、類巴氏桿菌,以及魏氏梭菌等。但用純化的細菌培養物或腸內容物均未能傳播或複製出該病。
誘發因素
飼料突變或質量差,變質的動物性飼料;
腸道損傷或球蟲病;
鴨舍潮濕、擁擠、衛生差;
飼料中長時間添加抗生素;
雞腸道中缺乏葡萄糖酶
腸道損傷或球蟲病;
鴨舍潮濕、擁擠、衛生差;
飼料中長時間添加抗生素;
雞腸道中缺乏葡萄糖酶
症狀
病鴨精神萎靡,鴨體消瘦,拉出腥臭的黑褐色稀糞,肛門周圍常粘有糞便。食慾下降,甚至廢絕,有時見病鴨口中吐出黑色液體。
剖檢
打開腹腔,惡腥臭氣味撲面而來。腸黏膜充血、水腫,腸壁增厚,嚴重者腸黏膜壞死,甚至腸壁穿孔。腸粘連,發黑。腎腫大,肝腫大,質脆 。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鴨只,眼觀病變大致相同。食道膨大充盈,肌胃中充滿食物;肝臟腫大呈淺土黃色,肝臟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壞死斑點;脾臟腫大呈紫黑色;空腸和迴腸擴張,內有血樣液體,十二指腸黏膜出血,疾病後期見空腸和迴腸黏膜表面等覆蓋一層黃白色惡臭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和壞死的腸黏膜;空腸和迴腸黏膜上有散在的棗核狀潰瘍灶,潰瘍深達肌層,上覆一層偽膜。其他內臟器官無明顯肉眼可見病變。根據以上變化初步診斷為壞死性腸炎。
實驗室檢查
鏡檢
無菌操作採取壞死肝組織,用兩張玻片作肝組織壓片,火焰固定,革蘭氏染色後鏡檢,可見革蘭氏染色陽性、有內生芽孢的桿菌。
細菌分離培養
無菌操作採集病死鴨肝臟和脾臟,劃線接種於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和色氨酸磷瓊脂培養基,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和置於37℃下24小時後觀察,可見白色、圓形、隆起、半透明的菌落,經塗片、染色和鏡檢,可見菌體形態與壓片相同。
生化物性
藥敏試驗
治療措施
全群採用TMP+0.2%氟苯尼考飲水,每天飲水3次,連飲5~7天。飼料中添加多維,連餵5~7天。同時加強通風換氣和消毒。採取上述措施治療5天后,全群沒有出現死亡病例,病情得到了控制。
硫酸新黴素或紅黴素,藥量按0.02%拌料(100公斤飼料中加入20克藥),連續飼餵2~3周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對嚴重病鴨,可肌肉注射青黴素、鏈黴素,每隻肌注青黴素10~15萬單位、鏈黴素15~20萬單位,每天1次,連續治療2~3次,也可獲較好效果。
硫酸新黴素或紅黴素,藥量按0.02%拌料(100公斤飼料中加入20克藥),連續飼餵2~3周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對嚴重病鴨,可肌肉注射青黴素、鏈黴素,每隻肌注青黴素10~15萬單位、鏈黴素15~20萬單位,每天1次,連續治療2~3次,也可獲較好效果。
對病鴨也可每日使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各5萬單位/只,胸部肌肉注射,連用4天。用藥當天晚上,部分鴨只食道膨脹大部開始排空變小,並恢復食慾,拉污穢帶血的糞便。4天后為鞏固療效,改用氟派酸連續飲水5天。兩周后病鴨基本康復。
舍內帶鴨消毒,每天一次。清除水線下濕墊料,更換乾燥新墊料。提高舍溫2℃~3℃,以減少應激。死鴨裝袋消毒後,運出深埋。環境消毒每天一次。
經採取以上各項措施,3天后大群基本穩定,無新發病例出現 .
舍內帶鴨消毒,每天一次。清除水線下濕墊料,更換乾燥新墊料。提高舍溫2℃~3℃,以減少應激。死鴨裝袋消毒後,運出深埋。環境消毒每天一次。
經採取以上各項措施,3天后大群基本穩定,無新發病例出現 .